备考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4 探究世界的本质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 年2 月22 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建立全新肝癌起始动物模型,首次证明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招募在单个肿瘤起始细胞阶段对肝脏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肝癌发病机理和开发免疫治疗手段将产生重要影响。这进一步佐证了( )<br />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r />②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r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r />④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有关知识。<br />①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世界的本原;</p><p>②错误,物质和意识可分割;</p><p>③正确,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招募在单个肿瘤起始细胞阶段对肝脏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这说明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④正确,题意主旨强调通过科学研究人们有了新发现;</p><p>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19日中央气象台预报:20日至24日,受较强冷空气将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4-8℃,局地降温10℃左右,并伴有4-6级风;冷空气入侵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天气有所好转。这表明( )<br />①人们对天气的预测源自于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 ②人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把握预测事物的变化趋势<br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揭示事物真实联系的前提 ④客观条件的改变是引发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人们对天气的预测源自于人们的实践活动。<br />③选项表述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br />题目中表述了人们可以预测我们的天气情况,表明了人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把握预测事物的变化趋势。故②入选。<br />冷空气入侵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天气有所好转,这说明了客观条件的改变是引发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选项入选。<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6年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2017年1月2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本航次成功对两套深海潜标进行实时传输改造,破解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将为我国科学家探索研究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数据资料。这从哲学上表明( )<br />①我国科学家研发的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创世界纪录<br />②实时传输改造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br />③此战略性先导科技能摆脱规律的制约,造福人类<br />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②④符合题意,我国科学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从哲学上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性相结合的结果,<br />我国科学家本航次成功是对世界的认识,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不合题意,“<br />我国科学家研发的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创世界纪录”不是哲学观点;<br />③表述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而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br />所以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贤哲提出过许多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下列说法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br />①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②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r />③寒温天地节气,非人所为明矣 ④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br />A.①③<br />B.②③<br />C.②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做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①选项说明人对自然有而且只有一点的主观能动性;<br />②选项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排除;<br />③选项说明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r />④选项说明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故①④正确。<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1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1至2月,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稳的基础在加强,进的力度在加大,好的势头在延伸,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向好的态势。这( )<br />①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民经济形势 ②发挥了正确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r />③在把握规律基础上认识利用规律 ④表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的知识。我国对国民经济的分析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做出的,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①正确;<br />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稳的基础在加强,表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正确;<br />②强调了认识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br />材料没有涉及到对规律的利用,③与题意无关。<br />所以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濒临太平洋,台风影响频繁。2016年9月第十四号台风“莫兰蒂”所带来的狂风暴雨给福建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对台风研究取得的长足进步,使福建台风防范工作站上新台阶,也为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表明( )<br />A.人类可以改造规律趋利避害<br />B.尊重和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br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防灾减灾<br />D.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有其内在规律</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近年来,随着对台风研究取得的长足进步,使福建台风防范工作站上新台阶,也为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表明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有其内在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正确题意;<br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A说法错误;<br />B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出路”;<br />C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说法太绝对;<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几年,地震活跃频繁。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地球其实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是的。该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br />①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r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r />A.①④<br />B.①③<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故排除。<br />“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表明世界是可知的,故题肢②符合题意。<br />上述材料中“震动起地球的常态”体现了题肢③<br />。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br />A.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br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br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r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体现了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A项体现了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正确;<br />B现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与题意要求不符;<br />C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与题意要求不符;<br />D项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也与题意要求不符,不选。<br />所以答案是: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0%。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和通信下降2.0%,医疗保健上涨2.9%。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数据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说明( )<br />A.相对静止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r />B.承认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br />C.要在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r />D.运动是无条件的、相对的、永恒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r />B选项表述错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br />D选项表述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br />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数据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说明要在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神舟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7日发射升空,11月18日返回舱着陆,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进行自动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驻留30天,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新纪录,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这说明( )<br />①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受人为事物的联系制约<br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 ④事物不会一成不变,是变化发展的<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材料中,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佐证了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事物不会一成不变,是变化发展的,故①④符合题意,入选;<br />②说法不科学,排除;<br />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引用了我国明未清初思想家、学问家王夫之的名句“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中华文化长河中的古典名句,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下列选项与“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br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br />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br />C.积羽沉舟,群轻折轴(司马迁)<br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发展的知识。<br />A项“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蕴含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r />B项“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蕴含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也蕴含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r />C项“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蕴含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br />D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蕴含了变化发展的观点。<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回首长征,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英雄主义。当我们叩问初心,追述历史的起点时,中华民族历经的苦难和艰辛触动着我们的灵魂深处,那段风雨兼程的岁月里,潮汐与风雨同在,失望和希望相随。岁月易老,精神永存,长征永远在路上!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中的哲学寓意的有( )<br />①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br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br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r />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知识。<br />材料中岁月易老,精神永存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选项①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选项②体现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选项③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选项④体现认识的主体差异性。因此,①③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2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同法国总理卡泽纳夫会谈时强调,“中国希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关系保持稳定,希望整个世界秩序能够保持稳定。”“我们要用稳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给世界、社会和市场一个良好预期。”用稳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的哲学依据是( )<br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其固有规律的<br />②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br />③在确认事物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br />④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的现象之中,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规律的有关知识。<br />题目中,“我们要用稳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给世界、社会和市场一个良好预期。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其固有规律的,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的现象之中,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故①④属于其哲学依据;<br />②选项表述的是辩证否定观与题意不符;<br />③选项表述本身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br />所以答案是:B。</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2016年冬进入取暖季以来,东北多个地区又遭十面“霾”伏。强雾霾事件既有气象原因,更有污染排放等人为原因。<br />材料二:《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人与自然相协调,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各地情况不同,在发展速度上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要用铁规、铁腕来强化污染治理,全民积极行动起来,用零容忍的态度攻克污染防治问题,才能守住碧海蓝天,保卫人类唯一的家园。<br />(1)结合上述材料一,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说明我们在发展过程如何更好守住碧海蓝天,保卫人类唯一的家园。</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r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br />③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br />(2)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我们的发展必须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r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我们在守住碧海蓝天,保卫人类唯一家园的过程中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全民动员起来,用铁腕来治理污染,净化环境。<br />【解析】此题以东北多个地区又遭十面“霾”伏的环境污染问题为背景,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考查我们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等相关知识。(1)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此题要求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题;设问要求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属于原因类的主观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作答: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③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⑵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原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较为简单。首先调动知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包括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及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更好守住碧海蓝天,保卫人类唯一的家园需要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也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去治理当前出现的污染现象。<br />所以答案是:(1)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r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br />③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br />(2)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我们的发展必须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r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我们在守住碧海蓝天,保卫人类唯一家园的过程中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全民动员起来,用铁腕来治理污染,净化环境。</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民银行表示,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预计发展潜能将不断释放,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遠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十三五”文好开局。<br />对于货币政策,央行提到,2016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好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br />对于金融改革,央行对此进行展望时表示,2016年,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金融改革开放措施,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包括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及央行政策利率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形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br />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p></div></div>
<div><p>【答案】①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相对稳定、继续实施文件的货币政策、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体现了这一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央行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预调微调增强灵活性,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等体现了这一点。<br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央行的政策将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体现这一点。<br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央行2016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是自觉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br />【解析】本题以我国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为话题,以我国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预计发展潜能将不断释放,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遠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主题,要求考生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有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然后可以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即可。<br />所以答案是:①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相对稳定、继续实施文件的货币政策、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体现了这一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央行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预调微调增强灵活性,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等体现了这一点。<br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央行的政策将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体现这一点。<br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央行2016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是自觉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