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0:45:48

备考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23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刚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回答下题。<br />(1)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除了戏骨们的演技备受好评之外,该剧的台词也十分的犀利讽刺。但是细心观众发现有些台词是表述错误的,请选出你认为表述错误的台词( )<br />①李达康:“推动文化创新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因为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br />②祁同伟:“什么是爱国,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是抽象的。”<br />③陈清泉:“我们好多的同志对外来文化还存在着偏见,既然尊重文化多样性,那就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嘛。”<br />④高育良:“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还应该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④<br />(2)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彩纷呈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因此电视剧刚一播出便收获众多粉丝。这告诉我们( )<br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br />②只有现实题材的文化产品,才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br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br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r />(1)B<br />(2)B<br />【解析】本题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擂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爱国主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br />⑴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正确,①不选;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②错误,应选;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是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③错误,应选;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④正确,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br />⑵“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这表明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①正确;只有现实题材的文化产品,才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说法错误,②不选;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文化传承方式变革的影响,③不选;该剧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因而获得好评,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看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br />所以答案是:⑴B。⑵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5月30日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起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端午节以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由此可见(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br />②民族节日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br />③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r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有持久影响<br />A.②③<br />B.①②<br />C.①④<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节日和中华文化的特征的知识。<br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符合题意当选;<br />端午节的习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传统习俗具有持久影响,④符合题意当选;<br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是生产实践,②错误;<br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6月,“水墨聚焦•2016走进俄罗斯”中国书画艺术展在莫斯科中央艺术家展览馆举行。近年来,“水墨聚焦”会集众多当代优秀书画家,相继在泰国、美国、印度、西班牙等地成功举办中国书画艺术展,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和高标准的展览水平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赏与喜爱,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这说明( )<br />①世界各国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②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br />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④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相互信任和理解<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②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中国书画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赏与喜爱”说明世界各国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故①符合题意,应选;<br />“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说明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故④符合题意,应选;<br />②不符合题意,“融合与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r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排除。<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表明( )<br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br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世界各国认同中华文化的说法错误,排除①。<br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④。<br />②③说法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以“以创意与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三届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要搭建两个平台:一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这两个平台的搭建( )<br />A.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br />B.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趋同<br />C.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br />D.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搭建这两个平台是对现有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积极利用,并没有改变文化传播的手段,A观点错误。<br />B中趋同表述错误。<br />C中“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的说法太绝对。<br />搭建这两个平台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推动文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D选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2月7日,四位赴意大利旅游的中国大妈蹲在奥特莱斯古琦(GUCCI)精品店门前石凳边,其中,一位大妈站在石柱旁,洋洋自得的吃起了中国方便面。照片传到网络后,引起了网民的一片争议。其中不乏有对中国大蚂的理解,更多的则是对中国大妈的指责,认为中国大蚂的行为有损于中国人的形象。如果你理解支持中国大妈的行为,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你支持的理由( )<br />①文化影响,博大精深 ②文化平等,相互借鉴<br />③文化多元,以我为主 ④文化多样,理解尊重<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不选;<br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勤俭是美德,所以有了中国大妈在精品店门口吃方便面的情形出现,理解支持中国大妈的行为,我们就应坚持文化平等、相互借鉴的态度,理解支持这种勤俭文化,②正确;<br />理解支持中国大妈的勤俭文化,并不代表要“以我为主”,③不选;<br />中西方文化是不同的,对于中国大妈的行为,我们应予以理解和尊重,④正确。<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精彩纷呈的活动,通过“中国日”、摄影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进一步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有利于( )<br />①不同民族文化充分交流渐趋统一 ②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有利文化创新<br />③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 ④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不是为了不同民族文化“渐趋统一”,①错误;<br />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有利于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有利于文化创新,②正确;<br />文化与政治、经济本身就是相互交融的,不是通过讲中国故事才能实现这种相互交融,③不选;<br />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正确。<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北京开幕。展览的举办( )<br />①有助于更好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br />③有利于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的途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100件文物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史内容,该展览的举办有利于更好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①正确;<br />这些展览物品是大英博物馆的,因此不能说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错误;<br />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它有利于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③正确;<br />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当地时间2016年8月5日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巴西人用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南美风情、随性自如的表演形式和与时俱进的环保理念,给今后大型赛事的开幕式树起了“巴西样板”,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材料说明( )<br />①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br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br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br />④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巴西的传统南美风情、与时俱进的环保理念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①正确;<br />文化有正确的文化,也有错误的文化,并不是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②不选;<br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生产力的相关问题,③不选;<br />开幕式上巴西演示的传统文化加入了与时俱进的环保理念,这说明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④正确。<br />所以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演讲提出了共同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他指出“和美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意味着( )<br />①坚持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br />②要坚持包容性,增强对各种文明的认同和理解<br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br />④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精神瑰宝,应平等和睦相处<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美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意味着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精神瑰宝,应平等和睦相处,坚持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br />要坚持包容性,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对各种文明的认同和理解,②说法错误;<br />③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br />所以答案是:B。</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要求。<br />材料一:许多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站得住、叫得响、铺得开的中国品牌屈指可数。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也是中国工匠面临的重要问题。品牌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性格,每一个品牌自身都承载着一个故事,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因为不熟悉当地法律、政策、文化习俗和消费者的习惯,国外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致使中国品牌的故事很难传达到位。<br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展示了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孙中山将它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使萌芽于《诗经》切磋琢磨的工匠精神提升为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许多延续至今仍然兴旺的“老字号”仍在现实中深刻阐释“工匠精神”,比如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不仅仅是创造举世瞩目技术辉煌的意志体现,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br />即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拥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能够在制造中不断改进工艺、追求极致,成为整个国家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坚实人才基础。“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爱国”“富强”的倡导最为一致,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各行业的敬业精神。<br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工匠应如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br />(2)“工匠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具有现实意义。请运用文化与生活中文化作用的知识对此予以说明。<br />(3)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讲好中国品牌故事,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品牌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r />②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的过程中寻找共鸣,增强认同感。<br />③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积极吸纳当地优秀文化元素,丰富中国品牌内涵。<br />④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创造出新的品牌。<br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促进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br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有利于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br />(3)示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br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拿握能力以及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工匠应如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属于做法类题型。此题实际是要求考生回答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还要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立足于社会实践创造出新品牌等。<br />⑵文化的作用,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知识范围限定明确为文化的作用,要求说明“工匠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具有现实意义。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工匠精神”的特点和含义来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和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产生的具体意义。如“工匠精神”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爱国”“富强”的倡导最为一致,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br />⑶此题是开放式探究题,主题是“发扬光大工匠精神”,具体形式要求是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要注意“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公益广告词的特点。如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br />所以答案是:(1)①讲好中国品牌故事,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品牌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r />②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的过程中寻找共鸣,增强认同感。<br />③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积极吸纳当地优秀文化元素,丰富中国品牌内涵。<br />④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创造出新的品牌。<br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促进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br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有利于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br />(3)示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是中国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率先提出的,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与“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路精神,积极推进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要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重点圈定西北、东北、西南、沿海、内陆等18省市,明确各自的定位及对外合作重点方向。<br />结合材料,应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开展文化交流的依据。</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差异决定了文化差异,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又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r />②必须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自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br />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可以加深彼此文化的相互理解,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br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应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开展文化交流的依据。设问指向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开展文化交流,根据本题的知识范围,可以从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对待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等角度回答。<br />所以答案是: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差异决定了文化差异,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又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r />②必须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自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br />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可以加深彼此文化的相互理解,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备考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23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