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政治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3 收入与分配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br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br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br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br />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br />A.①②④<br />B.①③④<br />C.②③④<br />D.①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材料中“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能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也说明政府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当入选;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13反映了某国1976年~2016年期间的经济运行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1/60980a2f/SYS201708151118336139385648_ST/SYS201708151118336139385648_ST.001.png" width="408" height="19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凯恩斯主义可以解释时段一的经济困境<br />B.按照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在时段二应该加强政府管制<br />C.该国在时段三陷入了“滞胀”的困境<br />D.在时段三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p><ul type="disc" style="margin:0pt; padding-left:0pt"><li style="margin-left:28.52pt; padding-left:7.48pt; font-family:serif; font-size:12pt; -aw-font-family:'Symbol'; -aw-font-weight:normal; -aw-number-format:''"><br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表看出,时段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高,适合采用紧缩性货币和财政政策,但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不适合题意;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故时段二应该加强政府管制错误,排除B,时段三说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低,失业率较高,此时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不是陷入“滞胀”的困境,C错误,D适合题意。</li></ul><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实施股权激励方式( )<br />A.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br />B.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br />C.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br />D.保障了科研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股权激励方式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并没有改变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A不选;用股权激励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股权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B项正确;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公有制,而材料说的是“各类企业”,所以C不选;D夸大了科研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税收政策调整以后,征税对象发生改变的是( )<br />①个人所得税征收增加考虑家庭赡养、抚养因素 ②某高科技产品进口税由10%减低为3%<br />③2018年起开征环保税,征税对象为噪声、水污染物等 ④向企业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④<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2017年,我国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故从2018年起开征环保税,征税对象为噪声、水污染物等,或者向企业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故③④入选。<br />①②选项征税对象没有发生改变。<br />所以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自己的获得和付出的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获得与付出相对比较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个人努力所获得的绝对报酬量,而且关心同别人比较报酬的相对报酬量。这意味着( )<br />①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致的<br />②劳动报酬的分配要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br />③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有助于推动生产发展<br />④公平的分配关系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基础<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材料中“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自己的获得和付出的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获得与付出相对比较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个人努力所获得的绝对报酬量,而且关心同别人比较报酬的相对报酬量”,这说明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有助于推动生产发展,劳动报酬的分配要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②③正确;<br />①“一致”表述错误,排除;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④表述错误。<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河北省唐山市2017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深入推进税费改革,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励投资创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在推进税费改革的措施中,下列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br />①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br />②降低税率总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br />③提高社会保险费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激励投资创业<br />④营业税改增值税-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扶持企业的能力<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①正确;降低税率总水平,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②正确;提高社会保险费率,会增加人力资源成本,③错误;营业税改增值税,可能会减少财政收入,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2016年财政工作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下列能够产生“挤进效应”的举措有( )<br />①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生产规模扩大→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br />②上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增加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发展<br />③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br />④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消费扩大→经济发展<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材料“‘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表明“挤进效应”适用于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②选项中上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财政收入。故排除②。④选项中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故排除④。本题正确答案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关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r />A.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部分为彺税对象的一个税种<br />B.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税,体现的是公平竞争<br />C.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为17% ,增值税实行累进税率,增值额越大,税率越高<br />D.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以反向选择题形式考查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a、b两项分别反映的是增值的征税对象和优点,D项表明的是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均不符合题意。C项的表述,颠倒了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税率,本身是错误的,符合题意要求,故选C项。</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村在确认村民的土地经营权等权属后,将1 000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一个公司种植蔬菜和花卉,每户村民按一年每亩1 400元的标准领取租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br />①村民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与资本、劳动结合创造了价值<br />②村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所获得的收入属于非农业劳动收入<br />③土地所有权在土地向公司流转后仍归每户村民所有<br />④土地经营权流转能使市场有效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村民获得租金是因为村民把土地经营权进行了交换,①不选;村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所获得的收入属于非农业劳动收入,②正确;土地所有权不归村民所有,③错误;材料表明土地经营权流转能使市场有效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27日至28日,在海口举办了第九届中挪社会政策论坛暨第82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会议主题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全球化新挑战、新动力”。若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传导路径是( )<br />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缩小收入差距—释放消费红利—拉动经济增长<br />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纳入按劳分配的人数增多—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经济效率提高<br />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高收入者减少—实现公平发展—促进社会稳定<br />④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消费需求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①符合题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而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释放消费红利,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能拉动经济增长;</p><p>②表述错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一定是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也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等;<br />③表述错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后,高收入者不一定会减少;<br />④符合题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比重,促进消费需求升级,而生产决定消费,因此会倒逼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br />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福建省安溪县某茶叶专业合作社是由某一有限责任公司发起成立,并有一个茶厂和85户农民参加,以村民茶园承包经营权和资本入股方式,形成了“铁观音”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农民增收。该茶叶专业合作社( )<br />①巩固壮大了集体经济,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茶业规模化经营 <br />②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了城乡发展 <br />③贯彻落实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br />④可以公开募股集资,优化产业经营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④<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福建省安溪县某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属于集体经济,因此,该茶业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茶业规模化经营,①选项说法符合题意。②选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集体经济属于按劳分配,以村民茶园承包经营权和资本入股方式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③选项说法正确。④选项说法与题意无挂,排除。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稳定物价可采取调节利率、汇率和变动财政收支等多种手段。从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角度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br />①提高利率→投资下降→生产资料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br />②本币升值→商品出口量增加→外汇流入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br />③征收消费税→消费者税负增加→消费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br />④扩大政府投资→生产规模扩大→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商品价格水平下降<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①③④<br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是传导型试题,要明确变量之间的推理关系。为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国家应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当物价过快上涨时,可以通过提高银行利率,吸引存款,增加企业贷款成本,从而使投资下降,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①项适合题意;本币升值后,本国出口到进口国的商品,用进口国的货币表现,价格上涨,不利于出口量的增加,②项错误;征收消费税,消费者税负增加,会制约其消费需求,引起供求关系变化,使商品价格水平下降,③项正确;扩大政府投资,生产规模扩大,会增加大量的社会需求,从而加剧物价上涨,④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br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承包集体土地种水果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银行存款获得的利息收入 ④孙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和奖金收入<br />A.①③<br />B.②③<br />C.②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知识。<br />按劳分配收入是指在公有制范围内获得的工资、资金和津贴收入,②④项属于按劳分配收入;<br />①③项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国家发改委表示,国家计划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推广高效节能产品,使高效节能产品份额到2012年达到30%。财政在这里主要发挥了( )<br />A.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br />B.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br />C.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br />D.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并不是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并不是促进社会公平,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并不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通过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是财政发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故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举措中体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br />A.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的1260元调整为1400元<br />B.某地民政局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br />C.某地政府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br />D.某省给予社会办托老所的床位每张每月300元财政补贴</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分配的知识。<br />简单地讲,初次分配属于企业分配,财政分配属于再分配,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的1260元调整为1400元属于初次分配,故A项符合题意;<br />BCD项均属于财政再分配,与题意不符。<br />所以答案是:A。</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发展目标。<br />材料一:为实现共享发展,全会提出系列具体措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br />材料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账单”</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项目</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15年计划</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15年底完成情况</p></td></tr><tr><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城镇新增就业</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000万人</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312万人</p></td></tr><tr><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城镇登记失业率</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4.5%</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4.05%</p></td></tr><tr><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居民收入增长</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与经济发展同步</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8.9%</p></td></tr><tr><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保障性安居工程</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740万套</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783万套</p></td></tr><tr><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70元/月/人</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17/月/人</p></td></tr><tr><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城乡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80元/人/年</p></td><td style="width:137.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城镇446元/人/年<br />新农合390446元/人/年</p></td></tr></table><p><br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实现“共享理念”过程中的作用。<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府在完成2015年工作计划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及其经济意义。</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社会更加公正、和谐;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文化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推进社保、深化医改,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人民谋利益; ④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p><p><br />(2)</p><p>措施: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p><p>意义: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③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④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p><p><br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实现“共享理念”过程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文化职能,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行政效率等内容。(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府在完成2015年工作计划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及其经济意义。解答此题先回答措施: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接着回答意义:即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等方面。</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紧迫形势说明粮食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尽管粮食连年丰收,但由于分散化、粗放式的生产等原因,使国内粮食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导致国内粮食进仓库、进口粮食进市场。为避免谷贱伤农、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而建立起的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因粮食供给总量的不断攀升而压力加大,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粮食缺了。一方面,国内中低端粮食产品相对过剩、同质化恶性竞争不断加剧,而深加工、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却显不足;另一方面,粮食品种的供需矛盾也比较突出,小麦已4年产不足需、大豆对外依存度则高达80%。未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粮食消费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而我国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将使粮食生产继续维持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br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br />(2)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粮食供给侧改革应采取的措施。</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保障有效供给,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满足市场需求。<br />②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br />③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br /><br />(2)①粮食生产中存在产能落后、粮食收储政策加重财政负担的问题,应发挥市场(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去库存。<br />②同质化恶性竞争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应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农民补贴制度。<br />③粮食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应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提高粮食品质以提高粮食消费质量和信心。<br />④我国粮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粮食安全堪忧,应依靠科技,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稳定粮食产能,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走农业现代化道路。<br /><br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这类题要紧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应相关知识,说明理论依据。供给侧改革是生产领域的改革,目的是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体现的是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br />(2)本题要求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粮食供给侧改革应采取的措施。材料中反映粮食生产中存在产能落后、粮食收储政策加重财政负担的问题,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机制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去库存;材料中反映同质化恶性竞争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市场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另一方面应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农民补贴制度;材料中反映粮食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应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提高粮食品质以提高粮食消费质量和信心;材料中反映我国粮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粮食安全堪忧,应依靠科技,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稳定粮食产能,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提质增效。<br />所以答案是:(1)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保障有效供给,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满足市场需求。<br />②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br />③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br />(2)①粮食生产中存在产能落后、粮食收储政策加重财政负担的问题,应发挥市场(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去库存。<br />②同质化恶性竞争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应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农民补贴制度。<br />③粮食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应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提高粮食品质以提高粮食消费质量和信心。<br />④我国粮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粮食安全堪忧,应依靠科技,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稳定粮食产能,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走农业现代化道路。</p><p> </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2年-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br />(单位:元)</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width:141.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年份</p></td><td style="width:59.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12</p></td><td style="width:59.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13</p></td><td style="width:60.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14</p></td><td style="width:61.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15</p></td><td style="width:62.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16</p></td></tr><tr><td style="width:141.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td><td style="width:59.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4565</p></td><td style="width:59.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6955</p></td><td style="width:60.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8844</p></td><td style="width:61.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1195</p></td><td style="width:62.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3616</p></td></tr><tr><td style="width:141.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p></td><td style="width:59.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7917</p></td><td style="width:59.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8896</p></td><td style="width:60.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9892</p></td><td style="width:61.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1422</p></td><td style="width:62.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2363</p></td></tr></table><p>材料二:近五年来,某公司的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与此同时,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缓慢,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另外,公司分配向高层管理人员倾斜,一线工人的年收入不足高层管理人员的十分之一。<br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br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如何实现社会公平?</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2012年一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稳步增长。<br />②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br /><br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br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br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br /><br />【解析】本题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为背景材料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现收入分配措施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br />(1)设问要求分析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考生分析时要结合材料,提取材料信息。材料一反映了2012年一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中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br />(2)设问要求说明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考生分析时要结合材料,围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措施,从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分析。<br />所以答案是:①2012年一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稳步增长。<br />②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br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br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br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p><p> </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就举世瞩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十三五”时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国的扶贫工作还不尽如人意,贫困居民底数不清,常常由基层干部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数字弄虚作假,人情扶贫现象严重;扶贫项目容易被地方各种权力与利益关系绑架,背离国家的初衰和贫困群体的需求,以致个别地区“年年扶贫年年贫”,长期粗放式扶贫留下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br />材料二:近年来,G市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出来,建档立卡;认真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制,过程监控,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br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当前我国加强扶贫工作的重要性。<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G市是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的。</p></div></div>
<div><p>【答案】<br />(1)</p><p>存在问题:扶贫对象不准,缺乏针对性;扶贫项目不当,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善,损失浪费严重;个别地区扶贫效果不佳,陷入“越扶越贫”的怪圈。</p><p>原因:加强扶贫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加强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加强扶贫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p><p><br />(2)</p><p>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摸清扶贫对象;求真务实、认真分析,找准致贫原因;科学决策,精准管理,落实帮扶措施;权责明确,严格监督,确保扶贫实效。</p><p><br />【解析】(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有两小问组成,设问指向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当前我国加强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第一小问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中“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数字弄虚作假”“背离国家的初衰和贫困群体的需求”可以看出,扶贫对象不准,缺乏针对性;扶贫项目不当;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善;个别地区扶贫效果不佳等问题。第二小问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2)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G市是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要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明确考查主体,调动运用工作的宗旨和原则、权力的行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br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情况统计表</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年份</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GDP</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财政收入</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p></td></tr><tr><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02年</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0.2万亿元</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3万亿元</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56%</p></td></tr><tr><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07年</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4.6万亿元</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5.1万亿元</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50%</p></td></tr><tr><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12年</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51.9万亿元</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1.7万亿元</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43%</p></td></tr><tr><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16年</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74.4万亿元</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5.9万亿元</p></td><td style="width:12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40%</p></td></tr></table><p>注: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约在65%-70%之间。有专家指出,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约65倍。<br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br />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17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工作安排》,紧紧围绕“增活力、扩范围、促公平、强基础”的主题,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四个领域入手,通过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拓宽政策调节覆盖面、营造机会平等环境、完善配套支持体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配套改革,着力提高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群体的收入水平。<br />(1)概括材料一蕴涵的经济信息。<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个人收入分配”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p></div></div>
<div><p>【答案】<br />(1)2002年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偏低,并且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悬殊。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不公现象。<br /><br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br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br />③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配套改革措施,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br /><br />【解析】此题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我国的分配制度等相关知识。<br />(1)图表描述题,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图表描述题需要注意图表的标题,此图表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情况统计表,描述时这三项要描述到位。其次我们要对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关注数值变化特别的大项,并做详细具体描述。此题中我们要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即2002年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偏低,并且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悬殊。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不公现象。<br />(2)此题考查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此题要求运用“个人收入分配”知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设问要求说明我国应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属于措施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br />所以答案是:(1)2002年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偏低,并且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悬殊。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不公现象。<br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br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br />③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配套改革措施,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材料一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试点,在原有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的基础上,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br />材料二 某企业兼有交道运输和生活服务业务,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此次“营改增”试点方案实施前后的税负变化如下表:<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4/08/20/50f6b5d4/SYS201804082017439816597514_ST/SYS201804082017439816597514_ST.001.png" width="491" height="17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注: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br />(1)请分别计算“营改增”前后该企业的应纳税总额,并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营改增”的意义。<br />(2)有人认为,“营改增”将部分税款返还给了纳税人,发挥了税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p></div></div>
<div><p>【答案】<br />(1)A:6.6,B:5.4;有利于避免偷漏税和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公平竞争;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发展。<br />(2)税收具有无偿性,“营改增”后,只对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进行征税,并不是将税款返还给纳税人;“营改增”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发挥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br />【解析】⑴设问要求根据表格计算“营改增”前后该企业的应纳税总额,简要说明“营改增”的意义。试点之前应纳税总额A=200万元×3%+20万元×3%=6.6万元;试点之后应纳税总额B=200万元×11%-17万元+20万元×6%-0.8万元=5.4万元。“营改增”有利于避免偷漏税和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公平竞争;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发展。<br />⑵本题属于评析类简答题,要求分析观点“营改增”将部分税款返还给了纳税人,发挥了税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考生在分析时要看到观点中不合理部分,逐条进行分析,“营改增”只对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进行征税,并不是将税款返还给纳税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税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