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6 求索真理的历程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此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主要是为“天宫二号”空间站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质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这表明( )<br />①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r />②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br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br />④实践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br />A.①④<br />B.②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br />“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并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体现了①;<br />“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体现了④;<br />材料说的是实践促进认识的发展,而不是制约,②不选;<br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③错误。<br />所以答案是: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探索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在量子世界里存在着一种类似“心电感应”的现象,比方说,两张相距千里的纸张,当你在其中一张纸上书写的时候,另一张纸会立即呈现出你所书写的信息,就像是双胞胎的心灵感应。量子究竟为何会有这样的“绝技”?科学家们至今都无法破解。上述材料表明( )<br />①任何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br />②意识和物质是不能统一的<br />③认识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br />④物质的运动变化遵循内在规律<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项错误;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项错误;<br />在量子世界里存在着一种类似“心电感应”的现象,说明物质的运动变化遵循内在规律,④项正确;<br />量子究竟为何会有这样的“绝技”?科学家们至今都无法破解。说明认识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③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中国现在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问题在国内引起广泛争议,丘成桐、杨振宁等大师级科学家相继”发声”论战,成为舆论热点。正反双方的论战( )<br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br />②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br />③有利于人们克服认识的片而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br />④表明真理和谬误有不可跨越的鸿沟<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小同的认识,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评价标准具有客观性,故排除;<br />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通过论战,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br />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化。<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17开,神舟十一号飞船胜利升空,完成和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至此,我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实验室阶段,离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叉近一步。材料表明( )<br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br />②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br />③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br />④实践活动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br />A.①③<br />B.①②<br />C.③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属于实践活动,载人航天工程分阶段进行,体现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故题肢①④正确;<br />题肢②③虽然表述正确,但属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r />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3日教育部通知,从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这说明( )<br />①意识与变化的物质具有一致性 <br />②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br />③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目的性 <br />④对抗战时间的认识具有反复性<br />A.①④<br />B.②③<br />C.①②<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①②不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r />③④符合题意,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体现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目的性 ,对抗战时间的认识具有反复性;<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茶品之有味,有人说茶索然无味;有人说茶品乃甜,有人说茶品乃涩。有人说茶之味,乃凭茶叶之好坏;也有人说味乃由心生,心若觉苦,茶必苦,心若觉甜,茶必饮之有味。品茶者,乃历生活者也!这是因为( )<br />①实践可以促进谬误与真理相互转化<br />②不同的生活实践是不同意识产生的根源<br />③人们的认识因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br />④认识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具有反复性<br />A.③④<br />B.②④<br />C.②③<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影响认识的因素的知识。<br />材料没有体现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故选项①不符合题意,排除;<br />选项④不符合题意,因为材料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故排除;<br />选项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br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r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r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⑨<br />D.⑨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以往,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进入了地理发现的大时代,说明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也佐证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①②入选。<br />③④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br />所以答案是: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诺特丹大学2017年2月15日发布公告称,该校研究人员用心肌细跑和心脏成纤维细胞研制出一种生物活性二极管,开创了一种制造细胞电路的全新自组装方法。这项研究有助于开发新型生物机器人以及为肌肉退行性疾病和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新的疗法。这表明( )<br />①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r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br />③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br />④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br />A.①③<br />B.①②<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材料只是体现了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没有体现人的意识能能动地改造世界,①不选。<br />“开创了一种制造细胞电路的全新自组装方法”这表明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②正确;<br />“这项研究有助于开发新型生物机器人以及为肌肉退行性疾病和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新的疗法”这表明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正确;<br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倒洗澡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后指出:由于地球自转,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涡朝会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同时也带来了更广泛的实验。水漩涡方向的研究体现了( )<br />①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动力<br />②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br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r />④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的属性<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r />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指出:由于地球自转,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涡朝会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表明任何客观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也体现了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获得真理,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br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真理属于认识,①说法错误;<br />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②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的飞船顺利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11月3日,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 />材料:“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回望一甲子,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航天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中国航天人历经千百次的地面模拟实验,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航天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神州一号无人飞行到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我国一步步坚实地迈向太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建成了练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探索浩瀚宇宙、发现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br />根据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说明中国航天人为什么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中国航天人通过兢兢业业的实践去践行航天梦。<br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国航天人坚实地实践离不开对探索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梦想的追求。<br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br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航天人在千百次的实验中不断积累正确的认识,并将认识应用于实践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br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说明中国航天人为什么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本题限定的答题知识范围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答题设问指向是中国航天人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明确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具体包括哪些知识点,即: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个方面的内容。故考生在作答时结合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作答即可。<br />所以答案是: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中国航天人通过兢兢业业的实践去践行航天梦。<br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国航天人坚实地实践离不开对探索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梦想的追求。<br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br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航天人在千百次的实验中不断积累正确的认识,并将认识应用于实践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有一些毕业生却并不急着找工作,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些年轻人告别了传统的“毕业即工作”模式,被称为“慢就业一族”。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的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有的“准备自己创业”。<br />对于“慢就业”,持反对态度者认为,“慢就业”是那些不努力的年轻人为自己开脱的说辞。许多所谓慢就业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的主动选择;在就业行情并不乐观、就业焦虑弥漫的情况下,提倡“慢就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持赞赏态度者则认为,和“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主动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更成熟、更理性。希望社会能够包容“慢就业”,让“慢就业”者可以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br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是如何看待人们关于“慢就业”的争议的。</p></div></div>
<div><p>【答案】①真理是客观的。对相同情形下的“慢就业”可能有多种认识,但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br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慢就业”是否需要宽容对待甚至是鼓励必须考虑具体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条件。<br />③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关于“慢就业”的争议有利于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使人们对于“慢就业”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br />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慢就业”争议中的不同认识的正确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评判。<br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是如何看待人们关于“慢就业”的争议的,属于认识类的解答题。考生解答时要明确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真理的有关知识,因此首先要明确真理的相关知识都包括哪些具体知识,然后从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的角度,对“慢就业”的争议进行评判,从真理和谬误的关系角度,说明不同观点交锋的意义,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角度,说明关于“慢就业”的不同认识的正确与否有待实践检验。<br />所以答案是:①真理是客观的。对相同情形下的“慢就业”可能有多种认识,但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br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慢就业”是否需要宽容对待甚至是鼓励必须考虑具体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条件。<br />③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关于“慢就业”的争议有利于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使人们对于“慢就业”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br />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慢就业”争议中的不同认识的正确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评判。</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