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0:44:33

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政治):专题10 文化传承与创新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 年 11 月 30 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br />A.文化平等摇 文化差异摇 文化交融<br />B.文化影响摇 文化传承摇 文化自信<br />C.文化借鉴摇 文化包容摇 文化繁荣<br />D.文化传播摇 文化市场摇 文化自觉</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材料只涉及“二十四节气”,并没有体现不同文化的文化平等,A项不选;“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因而我们要对之进行传承,故B项的关键词切合材料,应选;材料不涉及“文化借鉴”和“文化包容”的问题,C项不选;材料不涉及“文化市场”的问题,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br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br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br />③中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br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 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正确;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②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不选;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传统社区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血缘、地缘、感情为纽带,身边都是亲人、熟人,人情交往密切。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节奏加快,社区已近乎一个“陌生人社会”,个人权利得到更多尊重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分明,居民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助和互动,甚至出现“对门不相识”的状况。<br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已逐渐成为时代潮流,这为建设新型“熟人社区”提供了新思路。社区通过建设“云平台”,公示政府公共服务政策、社区业务办理流程、活动通知等,实现信息共享。此外,还在“云平台”上专设“邻里互助”“邻里商圈”等专栏,使玩具、图书等闲置物品顺利置换,实现物品共享;私人厨房、书房、车位临时出借,实现空间共享。基层党组织、居委会还通过“云平台”与居民加强互动交流,实现共同治理……共享、共治使得“邻里之间不再陌生”成为可能。<br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br />(1)从经济、文化角度看,“共享”会给社区带来哪些改变?(6分)<br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社区“共治”需要各方作出哪些努力。(6分)<br />(3)展望共享社区的未来,有人说,“共享是一种向传统的回归”。请运用一个最恰当的哲学道理评析上述观点。(6分)<br />要求: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br />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50字左右。</p></div></div>
<div><p>【答案】<br />(1)</p><p>从经济上看,“共享”将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使社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文化上看,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社区的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p><p><br />(2)</p><p>政府应履行社会建设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基层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要充分发挥作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居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履行相应责任。(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p><p><br />(3)</p><p>略</p><p><br />【解析】(1)从经济上看,“云平台”使玩具、图书等闲置物品顺利置换,使私人厨房、书房、车位可临时出借,这说明“共享”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使社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文化上看,“云平台”的使用实现了信息共享,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与居民的互动交流,这说明“共享”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社区的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br />(2)社区“共治”需要各方做出哪些努力,考生可从政府、基层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等方面分别说明。从政府的角度讲,政府应履行社会建设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从基层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角度讲,它们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维护居民合法权益,从居民的角度讲,居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履行相应责任。<br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多个角度运用恰当的哲学原理进行评析。如可采用辩证否定观原理,说明现如今的共享是对传统“共享”理念的辩证否定,是一个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最终会实现的社区的良性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向传统的回归”。</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br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br />材料一<br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br />材料二<br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br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14分)<br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10分)</p></div></div>
<div><p>【答案】<br />(1)</p><p>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p><p><br />(2)</p><p>商业商贸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p><br />【解析】本题以高铁走出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题可从中国高铁走出去,会带动相关产业出去,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国品牌,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高铁的走出去不是单一的输出产品,而是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这有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供给侧改革发展。建议可围绕高铁走出去需要更优化的市场环境、外贸环境,还需要优惠政策的支持如财政税收金融等。第(2)问的文化意义,可从高铁走出去,会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这些文化传播的途径,通过高铁及其中国产品这些载体,将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带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加强对优秀外国文化的借鉴和吸纳。</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br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br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br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br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p></div></div>
<div><p>【答案】<br />(1)</p><p>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p><p><br />(2)</p><p>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p><p><br />(3)</p><p>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p><p><br />【解析】(1)《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立足实践,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新。(2)此题考察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角度作答。(3)学校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宣传节目等方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政治):专题10 文化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