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0:43:13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政治专项训练(10)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中国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两名男性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此次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等。这些实验最多的是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民众生活”。发射神舟十一号是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关键之战,将为中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对于推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技术应用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10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牵引下研制完成的;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原本针对航天员所进行的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等研究成果,已可用于治疗长期卧床的病人;依托航天信息技术开发而成的增值税发票防伪税控系统,被誉为防止偷漏税的“杀手锏”;太空甜椒和太空紫薯等太空育种的农作物已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见食品。初略估算,由航天产业所折射出的产业链,已达到1200亿元的效益规模。</p><p>材料三: 近年来,世界强国为争夺制空权而开展大规模的太空竞赛。而中国政府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共同维护一个和平、清洁的外层空间。</p><p>(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经济意义。</p><p>(2)运用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论证材料三中我国政府主张的正确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航天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p>②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p><p>③空间科学实验的发展,能开发新的产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p><p>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p>⑤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收入,拉动经济增长。</p><p>(2)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p><p>②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有助于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外空活动,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和“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目标,体现了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p>③主张和平开发利用太空,体现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p><p>【解析】本题以我国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优化资源配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经济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通常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所以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优化资源配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战略等知识回答。</p><p>(2)本题考查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设问指向论证材料三中我国政府主张的正确性。回答正确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立场、宗旨、目标、准则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2016年7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神农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地”称号。神农架独特的地理过渡带区位塑造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可以结合其自然特点,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等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要积极宣传和倡导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努力传播科学的文化遗产知识。</p><p>材料二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作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等,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就谈不上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p><p>(1)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文化与社会”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阐述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p><p>(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材料二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历史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于促进乡土文化瑰宝再放异彩。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实力。</p><p>(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体现了这一点。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所以,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就谈不上保护。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因此,必须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即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p><p>【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文化与社会”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阐述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要考生要分析文化遗产的地位,即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历史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最后,“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等产业”说明了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实力。</p><p>(2)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指向明确,考查联系的观点,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二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材料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材料中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做法体现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就谈不上保护”则体现了联系的条件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政治专项训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