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政治限时练(认识论部分)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解决了“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的问题,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由此可见 </p><p>①“怎么干”取决于“怎么看”和“怎么想”</p><p>②“怎么想”和“怎么看”决定了“怎么干”</p><p>③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怎么想”具有能动性</p><p>④“怎么想”和“怎么干”做到了具体历史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怎么干”强调的是如何实践,“怎么看”和“怎么想”则强调的是树立正确的认识。实践并不取决于认识,①错误;认识不决定实践,“怎么想”和“怎么看”决定了“怎么干”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不选;党中央科学的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这说明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怎么想”具有能动性,③正确;材料中党央央“怎么想”和“怎么干”都是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具体国情而作出的,这说明党中央的“怎么想”和“怎么干”做到了具体历史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教育部在2017年1月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似乎有悖于我们的常识,但“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在不断纠正、改变历史的看法,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由此可见</p><p> ①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p><p> ②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 ③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p><p>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表明了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故①入选。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在不断纠正、改变历史的看法,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说明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故③入选。②选项表述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④选项中“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的表述错误,排除。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为“改革成效评价标准”。这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材料表明</p><p>①真理都是主现与客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②尊重规律、眼从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前提</p><p>③改革的理论创新和改革的进程应该具有廷续性和一致性</p><p>④要通过实践扩大真理的适用范围和发展真理的检验准</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规律的客观性的知识。选项②中的服从规律的说法错误,排除;选项④中的扩大范围和发展标准的说法错误,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l月22日,霍金在提交给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由于找不到黑洞的确切视界,因此经典理论上的黑洞是不存在的,并且现有黑洞理论与量子力学冲突。黑洞这个始终无法观测到的“事实”,从支持到否定,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由此可见( )</p><p>①原有的真理常常在实践中被推翻</p><p>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p><p>③真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发展</p><p>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p><p>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中“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说明认识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真理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选D。①表述错误,真理是客观的,不是“常常”被推翻;②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反复性,而不是真理的条件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见效,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和用好。下列选项中,和这一观点蕴含相同哲理的是</p><p>A.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p><p>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p>C.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p><p>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见效,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和用好强调了实践的作用,故C选项表述体现的哲理与题意相同。A选项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原理。B选项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选项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原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元史》中记载:“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可见,古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试图通过祭天驱散雾霾。现代科技则告诉我们,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天气现象,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这意味着( )</p><p>①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p>②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不一样 </p><p>③人们对雾霾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p><p>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天气现象,这说明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正确;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有可能是一样的,②不选;材料表明古人对雾霾的认识是错误的,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③不选;材料中人们对雾霾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发现,在已知最大的病毒--潘多拉病毒的基因组中,有93%不能追溯到自然界已知的任何生物演化支系中。而这些独特的基因很可能成为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个生命域之外的“第四个生命域”存在的有力证据。这一新发现佐证了( ) </p><p>①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p><p>②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也有可能被推翻 </p><p>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p><p>④客观事物的本质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显现。</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错误的认识不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①说法不科学;真理具有客观性,是不能被推翻的,②不选;人们通过对潘多拉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取得了对基因的新认识,这佐证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③正确;随着人们对潘多拉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取得新进展,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更加深入,这佐证了客观事物的本质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显现,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 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p><p>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p><p>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攻关品种“广湘24S/R 900”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要通过实践来验收,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属于认识论范畴,②不符合设问要求;不成功的实践如果认真总结和反思也是有价值的,③错误;攻关品种“广湘24S/R 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栽培的蔬菜经检测合格后会在下次实验中考虑让航天员食用。科学家将进一步实验,逐步掌握植物在太空生长规律,在空间站种植更多的植物。由此可见</p><p>A.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p><p>B. 探索世界的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p><p>C. 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有一个过程</p><p>D. 掌握客观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并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A项不选;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B项错误;科学家要通过实验逐步掌握植物在太空的生长规律,这说明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有一个过程,C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行动是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很多时候,心动更需要行动。这说明实践具有</p><p>A. 主观能动性</p><p>B. 直接现实性</p><p>C. 社会历史性</p><p>D. 客观物质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行动是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心动更需要行动”是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理想转化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就脑容量大小是否决定智商的问题争论不休。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脑容量与智商之间的关联微乎其微,决定人智商高低的或是大脑结构而不是脑容量大小。这说明( )</p><p>A. 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绝对的</p><p>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p><p>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p><p>D. 人们过去对人脑的认识全部是错误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认识并不是绝对的,A项不选;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就脑容量大小是否决定智商的问题争论不休,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科研人员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B项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是标准之一,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能说明人们过去对人脑的认识全部是错误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下列关于两者之间关系说法正确的有</p><p>①两者的分歧主要受客体变化的复杂性制约</p><p>②两者存在的分歧表明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p><p>③两者观点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p><p>④两者根本分歧在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面对同一客体,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这就是认识的主体差异性特征。上述两者根本分歧在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②④项与题意相符;①③项题中没有体现,正确选项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6日,英国和巴西的有些科学家们对现在流行的“无糖饮料更有利健康”这个说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饮用者会下意识地认为无糖饮料是低热量饮品,最终可能会让他们放开胃口吃更多其他食物,从而使他们体重上升以及患上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可能性增大。材料表明</p><p>①真理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已知认识的基础之上</p><p>②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p><p>③对既有认识的质疑是推动认识深化发展的动力</p><p>④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具有曲折性</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影响认识的因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知识。材料涉及的争论并无结论,不涉及真理,①排除;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③说法有误;人们对无糖饮料对健康影响的争论表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②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p><p>材料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浣传开来.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p>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p></div></div>
<div><p>【答案】①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经过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实践检验。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并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应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在各地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发展。</p><p>【解析】本题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决定认识、真理的含义、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在各地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发展;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二十四节气”经过了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实践检验;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并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应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