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练习: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p><p>A.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p><p>B.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p><p>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p><p>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考生解答时,要注意本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求选择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水打荷叶”的景象,衬托出荷塘的幽静,即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题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的哲学依据是</p><p>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p><p>B.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p><p>C.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p><p>D.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的</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联系是有条件的,选项A说法错误,排除;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创新的哲学依据,排除选项B;创新的哲学依据是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故选项C适合题意;选项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3D打印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到21世纪初已经变成现实。这一技术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但真正大规模地被企业采用还需要时间。因此,3D打印被称作“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这说明社会领域的新事物</p><p>①总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p><p>②出现时间总是早于旧事物</p><p>③总能立即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拥护</p><p>④需要人们的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材料中“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体现了新事物总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需要人们的热情支持和拥护,选B;②错误, 新事物的产生在旧事物之后;③错误,新事物最初不被人们理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其主持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贯穿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下列俗语中,与习近平这段话哲学寓意相近的是</p><p>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p><p>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④纸里包不住火</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这段话强调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这说明立德做人必须从小事做起,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以实现质变,因此四个选项中能够体现注重量的积累的选项为正确的选项,①说明要不断积累才能至千里,符合题意,②比喻要从小事情做起,方能至千里,符合题意。③比喻要抓住机遇,不符合题意;④比喻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终究会认识到真相,不符合题意。实现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p><p>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p><p>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p>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p><p>④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材料主要反映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但它也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故①②④正确;③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别说村官官小,大权不比市长少”,村官虽处治理的“神经末梢”,却管理着国家扶贫款项的发放、经济发展的补偿工作等,村官可“插手”的机会不少,若对村官监管不到位,很容易滋生腐败。这说明</p><p>①量变总会引起质变,要防止小官巨贪</p><p>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防止积小贪成巨贪</p><p>③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要加强监管</p><p>④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发展,要防微杜渐</p><p>A. ①③</p><p>B. ①④</p><p>C. ②③</p><p>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量变必须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④选项表述错误,发展一定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题目中,村官虽然权力小,但是若对村官监管不到位,很容易滋生腐败。这说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防止积小贪成巨贪,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要加强监管。故②③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管子形势解》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上述材料的哲学寓意是( )</p><p>①整体离不开部分</p><p>②部分离不开整体</p><p>③实现事物的质变必须经过艰苦的量的积累</p><p>④坚持适度原则</p><p>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体现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要注重量的积累,也能够说明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题肢①③适合题意;题肢②与题意不符合,排除;题肢④虽然体现的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但是不是注重量的积累的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这些年,人们最深的感受之一,便是交通越来越发达了,火车司机薛军对此有着更深的感受。有着二十八年驾龄的薛军,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四个时代,拥有四种类型、六本不同驾驶速度等级的火车驾驶执照,先后驾驶过“前进”“东风”“韶山”“和谐”系列的二十一种机型,从操纵时速6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操纵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二十八年来,薛军亲历并见证了“中国速度”的迅猛崛起和中国铁路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p><p>中国高铁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破门第之争,作为唯一买家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平台,制造与研发团队握指成拳,开放互通,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形成后发优势;二是发扬工匠精神,从精确至0.01毫米的检验标准,到为了最佳车型方案设计20个列车头型、进行上百次仿真计算、760个气动力学试验……中国高铁的诞生、完善,拼的是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耐性和工程师们“掘地三尺”的韧性。曾借力巨人的我们,现在已成为新的时代巨人。</p><p>结合材料,分析“中国速度”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国速度”的迅猛崛起和中国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②从蒸汽机车到动车组四个时代、多种机型的更替,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③发挥自身制度优势和工匠精神,又善于借力“巨人”,体现了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因,也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因。</p><p>【解析】</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中国速度”是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的,知识范围是发展的观点,问题指向是分析“中国速度”是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的,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转化为发展的观点来组织答案:“中国速度”的迅猛崛起和中国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从蒸汽机车到动车组四个时代、多种机型的更替,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质量互变规律;发挥自身制度优势和工匠精神,又善于借力“巨人”,体现了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因,也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因。</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