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练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于2016年4月12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指示是基于</p><p>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文物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p><p>③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 ④文物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③④项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项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因为( )</p><p>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p><p>②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p><p>③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的主要手段 </p><p>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①④符合题意,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因为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说法错误,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③说法错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近年来出现的微信抢红包大战,使“红包文化”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容。这表明( )</p><p>A. 文化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p><p>B. 传统文化可以因时而变</p><p>C. 文化传承取决于物质载体</p><p>D.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近年来出现的微信抢红包大战,使“红包文化”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容,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活动。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专家们呼吁,我国城市面貌在日新月异的同时,整体规划上的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城市建设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要有历史文化保护线。对此,有下列不同看法,你赞成的是</p><p>A.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城市建设中要积极保护优秀文化遗产</p><p>B.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环境,破坏了城市文化遗产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p><p>C. 每个城市的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标签,城市的—切遗迹都应该全部保留</p><p>D. 传统文化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我国城市整体规划上的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城市建设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要有历史文化保护线。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因而城市建设中要积极保护优秀文化遗产。A项符合题意;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唯一体现,不能说“破坏了城市文化遗产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故B项说法错误;对于城市的遗迹应当具体分析,C项“全部保留”说法太过绝对;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p><p>①沿袭传统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p><p>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p><p>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p><p>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造的具体要求。“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体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过于绝对化;③符合题意,“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表明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④表述错误,优秀的文化才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任何虚拟空间不能代替经典名著。通过阅读才能探求古代经典名著的本源,追溯经典的本真。对于经典名著的知识和内容,应该重视熟读、精读、细读、慎思,使之融入心灵、血脉,贯于践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这是因为</p><p>A. 古代经典名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B. 民族文化始终是维系着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C.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p><p>D.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本题考查的是正确对待古代经典名著的原因,可以从经典名著的重要性角度思考,A适合题意;B是强调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不适合题意;C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适合题意;D是强调文化创新的意义,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枯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这主要说明</p><p>①传统文化可以在现实中实现创造性转化</p><p>②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p><p>③要积极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萃取出古老文化的枯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体现了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可以在现实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体现了我们要积极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造福,①③正确;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与材料无关。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型古装历史剧《羋月传》热播之后,剧中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的服饰和发型等大遭网友吐槽“艳俗”、“穿越唐宋明淸”,甚至有网友表示,以后这类古装剧必须在后面加个说明:本剧过于夸张的服饰和发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材料启示我们( )</p><p>A. 历史剧创作应尊重我国传统文化,避免夸张和虚构</p><p>B. 历史剧创作应超越历史、尽情演绎,力求剧情生动</p><p>C. 历史剧创作必须在继承中发展,以传统文化为根堪</p><p>D. 历史剧创作需要立足社会现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的服饰和发型等大通网友吐槽“艳俗”、“穿越唐宋明淸”,甚至有网友表示,以后这类古装剧必须在后面加个说明:本剧过于夸张的服饰和发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这启示我们历史剧创作必须在继承中发展,以传统文化为根基,C适合题意;A、B是不科学的;D材料没有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进一步佐证了( )</p><p>①立足传统文化能够使文化永葆生命力 </p><p>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传统文化 </p><p>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p><p>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p><p>A. ①② B. ①③</p><p>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强调了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④正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强调了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正确;只有创新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①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源于社会实践,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统一劳动步调,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劳动乐趣。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产实践中,创作出劳动号子这种独特的民歌品种。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符号。入选了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p><p>A. 运河船工号子随着京抗大运河的断航而失去了保护的价值</p><p>B. 运河船工号子蕴含的包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p><p>C. 运河船工号子能够对当代北京发展进程产生重大深刻影响</p><p>D. 运河船工号子对于研究大运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运河船工号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运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入选。运河船工号子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A错误。包容精神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B错误。C题肢夸大了运河船工号子的作用,不选。正确答案是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村落都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如今古村落在快速消失,依附于其上的文化也在迅速瓦解。有人对此“痛心疾首”,感叹“依依墟里烟”、老牛耕作的景象不再;也有人认为人类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再到现代的信息社会,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被淘汰,村落作为村民居住的载体也会自己消失,对待传统村落文化应该顺势而动,最好还是让村民选择他们的居住地、他们的生活。</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阐述对待传统村落文化的态度。</p></div></div>
<div><p>【答案】对待传统村落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村落文化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以及其寄托的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其反映传统粗放农业生产方式的要自觉加以改造。对待传统村落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待传统村落文化要顺势而动,不断革除陈旧、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村落新文化。</p><p>【解析】</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阐述对待传统村落文化的态度,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阐述对待传统村落文化的态度,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