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0:30:49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必修三《文化生活》练习 (B)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投资成本2亿的《战狼2》于2017年7月2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累计票房已达56.73亿。这说明</p><p>①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②文化对经济有重大促进作用</p><p>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p><p>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有先进、健康和落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文化才对经济有促进作用,②说法错误;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文学,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字里行间,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翻开一本书、读上一首诗,就像乘着文学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说明</p><p>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p><p>③文学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翻开一本书、读上一首诗,就像乘着文学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无形中、不知不觉中对人产生影响,故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为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故②与题意不符;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5月24日,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在这场群众广泛参与的寻找活动中,全国各族各界家庭分享良好家风、聆听幸福故事,追求最美、追求幸福成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努力方向,为家庭文明建设培植了丰厚土壤。这表明</p><p>①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②优秀传统文化能滋养人们心灵、陶冶人的道德情操</p><p>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p><p>④“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国“最美家庭”的评选活动中,全国各族各界家庭分享良好家风、聆听幸福故事,追求最美、追求幸福成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努力方向,为家庭文明建设培植了丰厚土壤,这表明秀传统文化能滋养人们心灵、陶冶人的道德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说法错误;“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并不能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7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大会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拉开帷幕,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包括自然遗产“可可西里”和文化遗产“鼓浪屿”在内的两个项目,获准通过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报“世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媒体披露,2008年,鼓浪屿申遗工作启动,今年顺利入选; 而2014年,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到今年成功入选世遗名录,也经历了约3年时间。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我国开展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有利于</p><p>①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p><p>③展示民族优秀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④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世界文化大同</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故选项①符合题意;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保护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故选项②符合题意;选项③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保护文化遗产并不能做到“促进世界文化大同”,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材料的文化生活依据有</p><p>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p><p>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p><p>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p><p>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投资和②说法错误,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并不是继承的结果,故排除;题肢③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上述材料强调了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①④符合题意,应入选。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式庭院,坐落千年,具有独特的东方风韵。它是苏杭的曲径通幽,它是北方的敦厚拙朴。住在中式庭院里,你可以放下凡尘俗事,自在地享受生活;你可以自己和自己对话,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中式庭院就是心灵的港湾。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有</p><p>①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文化风格迥异</p><p>②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独树一帜</p><p>③中式庭院是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p><p>④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式庭院,坐落千年,具有独特的东方风韵,底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世界上独树一帜。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式庭院的独特性,不涉及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文化风格,也不涉及兼收并蓄的特点,①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最美莫过乡愁,最亲就在家乡。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孕育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人们乡愁的不少古村落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人渐渐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人们惆怅的主要原因在于</p><p>①古村落是乡愁之源,古村落的消失带走了人们的乡愁</p><p>②古村落的消失将会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巨大危机</p><p>③古村落是物质与文化的统一体,承载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p><p>④古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基本物质载体</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孕育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人们乡愁的不少古村落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人渐渐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人们惆怅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承载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的古村落的消失将会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巨大危机,故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中“古村落是乡愁之源”的表述错误。④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两岸的风土人情、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13亿加2300万人口共同植根于此,使我们精神上融为—体而不可分割,上述材料表明</p><p>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②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p><p>③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p><p>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①不选;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13亿加2300万人口共同植根于此,使我们精神上融为—体而不可分割”这说明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正确;“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说明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④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民族总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她自强不息。对中国人而言,这种力量就包括女排精神。下列选项中与女排精神的内涵相一致的是</p><p>①祖国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p><p>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p><p>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p><p>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①项意为人民当家作主,与题意不符;②项意为要注重品德修养,与题意不符;③④项均体现自强不息精神,与女排精神的内涵相一致;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这段话从文化生活角度告诉我们()</p><p>①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比揭露丑恶事物更加重要</p><p>②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p><p>③让人从文化作品中感到快乐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p><p>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述错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既要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也要揭露丑恶事物更加重要,且该说法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②④符合题意,“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说明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③不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创作应该弘扬正能量,未涉及要让人从文化作品中感到快乐。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列对文化自信理解正确的是()</p><p>①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p><p>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p><p>③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p><p>④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②④符合题意,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①不合题意,文化自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③不合题意,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教育,是因为()</p><p>①发展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p><p>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p><p>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p><p>④发展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p><p>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党高度重视教育改革,是因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错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而非教育。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20日是全国第十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各地纷纷发出倡议,制定标语,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树文明新风尚。这些做法(    )</p><p>①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p><p>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道德滋养    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p><p>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各地纷纷发出倡议,制定标语,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树文明新风尚。这些做法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道德滋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①③适合题意,排除④;②中的根本保证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电视剧的本质是文化产品的内容,它的核心是传递价值观,同时也是历史和时代的书写”。这启示文艺创作者应该()</p><p>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p><p>②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p><p>③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力</p><p>④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电视剧的本质是文化产品的内容,它的核心是传递价值观,同时也是历史和时代的书写”这句话启示我们文化创作应该面向人民群众,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故题肢①④正确。题肢②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继承和创新,为人们修身养性、转变社会风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和非常具体的价值判断与导向。这表明</p><p>①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遵循古训 </p><p>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p><p>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p><p>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继承和创新”,二者不是完全一致的,①表述错误;④不符合当前现实,说法绝对,不选;荣辱观对古训的继承和创新,说明离不开传统美德,②正确;“人们修身养性、转变社会风气”表明荣辱观在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上的作用,③当选,所以正确答案为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继《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后,央视一套、三套于2017年2月18日联合播出《朗读者》。《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朗读者》节目就像慢馒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p><p>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朗读者》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朗读者》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文化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推动了优秀文化的传播;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新思潮的功能,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p><p>【解析】本题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朗读者》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朗读者》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故本题考生着重可以从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大众传媒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结合材料展开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xa0;</p><p>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此,有人认为,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确实,多年来,通过实施这些重点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重点建设确实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p><p>习近平指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xa0;</p><p>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参照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评价指标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无法充分反映我国大学的真实水平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贡献。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如民族教育、国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因此,“双一流”建设不能盲目照搬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xa0;</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参照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②立足中国教育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③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既要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p><p>【解析】本题以我国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属于措施类主观解析试题。首先,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角度说明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其次,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角度说明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最后,可以从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角度加以说明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冒险网络游戏《重走长征路》根据长征的历史细节改编,玩家扮演一个普通的小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要不断做出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人物命运。相比一刀直升999级的网页RPG,《重走长征路》的画面土土的一点儿不酷炫,反而倒显得挺真诚。游戏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苏区岌岌可危:你可以选择长征或其他支线剧情,比如留着跟陈毅、项英打游击,不过那更凶险;在路上你随时遭遇敌军的围追堵截,记住千万不能冒进,也不能太怂,否则就错失了机枪打飞机的立功机会;一味顾及自己的性命,不肯为他人牺牲,是不可能活下去的,比如被空袭时只顾自己隐蔽,仍然会被驮物资的驴子暴露目标而造成全员牺牲;但如果你每次都争着打头阵,一不留神就会“光荣”了。你得随时斗智斗勇,兵不厌诈,才配得起国军张师座那句“不是我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的名言……</p><p>(玩家感悟)</p><p>ID:马哈鱼的星星之恋——都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战士,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再反观我自己现在面临的那些问题,真的都不算什么了。</p><p>ID:吥喓ソ哭☉著◇說ァ後悔ㄨ——我用了50多条命才通关,可当年红军的命可只有一条……</p><p>ID:独立团团长首席司号员——主旋律游戏,生死与共,厉害了我的团!</p><p>(1)结合“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什么。</p><p>(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款网络游戏的《文化生活》价值。</p></div></div>
<div><p>【答案】(1)是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p><p>(2)《重走长征路》以游戏的方式(营造环境)引导人们体会长征精神,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重走长征路》以游戏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播手段和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更好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p>【解析】</p><p>本题以人们对《重走长征路》这一游戏的感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民族精神、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第(1)问要求结合“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什么。本题题目限定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答题,问题指向理解长征精神。我们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因此考生可从长征精神所在的阶段和具有的特点去分析说明。</p><p>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款网络游戏的《文化生活》价值。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针对材料冒险网络游戏《重走长征路》根据长征的历史细节改编,玩家扮演一个普通的小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要不断做出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人物命运,游戏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苏区岌岌可危,考生可从文化影响人的途径、潜移默化的特点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都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战士,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再反观我自己现在面临的那些问题,真的都不算什么了,考生可从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主旋律游戏,生死与共,厉害了我的团,考生可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播手段和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更好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角度去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强化企业家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企业家要自觉依法合规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强化诚信意识,主动抵制逃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贩假、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不做偷工减料、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亏心事,在遵纪守法方面争做社会表率。</p><p>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强化企业家自觉遵纪守法意识的依据。</p><p>&#xa0;</p></div></div>
<div><p>【答案】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强化企业家遵纪守法意识,才能带领企业依法、合规、诚信经营,避免违法行为。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强化企业家遵纪守法意识,可以保证企业正确发展方向,为企业赢得良好信誉和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文化反作用于政治。强化企业家遵纪守法意识,做遵纪守法表率,有助于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强化企业家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有助于培育和践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p><p>(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2—3分,但不要超过本题满分12分)</p><p>【解析】本题以企业家要自觉依法合规经营,依法治企,在遵纪守法方面争做社会表率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强化企业家自觉遵纪守法意识的依据。依据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类试题从解答方式上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引申类,材料只展示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情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另一类是隐含类,设问所指向的原因,就隐藏在材料的具体表述中。故考生主要可以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以及培育和践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要坚定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p><p>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把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紧密相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必然强化文化自信;而坚定文化自信又能使道路自信更持久、理论自信更科学、制度自信更完备。</p><p>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于内主要表现为人民对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灵活运用;于外则表现为中国人民“不拒众流”“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以及积极“走出去”等具体行动上。可见,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来实现。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p><p>(1)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p><p>(2)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青年学生做起。请你就青年学生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合理化意见。</p></div></div>
<div><p>【答案】(1)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文化自信的内外表现,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p><p>(2)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中华文化自身价值。</p><p>【解析】</p><p>本题以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 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了灵活性与综合性。本题注重考查辩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系数不大,但是要组织好答案还需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p><p>第(1)问,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认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归纳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材料进行阐述。首先明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其次,可以从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p>第(2)问,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青年学生做起。请你就青年学生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合理化意见。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必修三《文化生活》练习 (B)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