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p><p>A.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p><p>C. 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否认了物质的存在,是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故B入选。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下侧漫画《揠苗助长》要求家长</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39186263/SYS201801021904184355874139_ST/SYS201801021904184355874139_ST.001.png" width="196" height="18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做到从实际出发</p><p>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p><p>③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p><p>④确保孩子的物质需求</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知识点。漫画《揠苗助长》就是说的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尊重孩子生长规律,所以,①符合题意,做到从实际出发就是说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从实际出发,故入选;②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不选;③符合题意,家长要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故不选;④不符合题以,确保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的物质需求要尽量满足,但是更要注重孩子的教育,故不选。</p><p>所以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这说明</p><p>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②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相互依赖</p><p>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p><p>④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制约</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点。①不合题意,说法正确不合题意;②不合题意,主观与客观具有同一性,但不合题意,故不选;③符合题意,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符合“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故入选;④符合题意,“用美丽的研究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体现了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故入选。故正确答案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侧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39186263/SYS201801021904182636572883_ST/SYS201801021904182636572883_ST.001.png" width="176" height="21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实践出真知</p><p>B. 失败是成功之母</p><p>C. 志之所向无远弗届</p><p>D. 客观事实是复杂的</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不合题意,说服正确不合题意,故不选;B不合题意,强调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选项没有关系,故不选;C不合题意,和漫画不符合;D符合题意,入选。故在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个概念强调了</p><p>A. 物质对意识的依赖性</p><p>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p>C. 具体物质形态的多样性</p><p>D.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含义。A不合题意,题干不是强调物质对意识的依赖性;B不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但是材料没有体现;C不合题意,没有涉及具体物质形态的多样性;D符合题意,题干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p><p>故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7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发表了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金丝猴适应髙原的秘密,并掲示了其适应髙海拔环境的遗传机制。从哲学看,该研究</p><p>①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p><p>②表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直接引起了客观世界的积极改变</p><p>③掲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p><p>④表明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认识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p><p>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①符合题意,表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不合题意,意识不能直接引起了客观世界的积极改变;③符合题意,体现了材料的意思;④符合题意,表明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认识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p><p>故正确答案: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右边漫画中“自降一辈”的寓意,从哲学上看属于</p><p>A. 唯心主义</p><p>B. 唯物主义</p><p>C. 辩证法</p><p>D. 形而上学</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知识点。A符合题意,对于漫画“自降一辈”就是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思想出发,是唯心主义,故不选;B不合题意,唯物主义是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漫画是意识决定物质,故不选;C不合题意,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漫画没体现,故不选;D不合题意,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漫画没有体现,故不选。</p><p>所以正确答案: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回答下列小题。</p><p>【1】恩格斯断定“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理由是</p><p>①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p><p>②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p><p>③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p><p>④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2】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p><p>A. 人与人的关系</p><p>B. 自然与社会的关系</p><p>C. 人与世界的关系</p><p>D.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p><p>【3】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中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学说属于</p><p>A. 客观唯心主义</p><p>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C. 主观唯心主义</p><p>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p> </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D</p><p>【3】B</p><p>【解析】本题以恩格斯的一句话为题材,考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为什么思维与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中的表现、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p><p>【1】本题主要考查为什么思维与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不符合题意,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以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为依据,故不选;②不符合题意,思维与存在何着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故不选;③符合题意,思维与存在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故入选;④思维与存在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故入选。</p><p>所以正确答案是B。</p><p>【2】本题主要考查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活动中的表现。ABC均不是思维与存在在现实中的表现,D主观与客观是在现实中的表现,故正确答案:D。</p><p>【3】本题主要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A、不符合题意,客观唯心主义人为神和上帝主宰着世界,神和上帝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故不选;B符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为世界是物质的,这里的物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即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像是金木水火土等,故入选;C不符合题意,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精神、思想的观念的东西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故不选;D不符合题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是它这个物质是化学上的一种微粒,所以具有形而上学性,故不选。</p><p>所以正确答案: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p><p>①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成汉语的过程</p><p>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p><p>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p><p>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点。①不合题意,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不选;②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故入选;③不合题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故不选;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想结合,所以在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因素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不管怎么说,命运是在自己手里的。”这段话</p><p>A. 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启示我们不能安于现状</p><p>B. 认为命运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p><p>C. 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误区</p><p>D. 认为意识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A符合题意,“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启示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故入选;B不合题意,“命运” 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是认为命运是一种客观存在,不选;C不合题意,题意不是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故不选;D不合题意,观点错误,不选。</p><p>故正确答案: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侧漫画表明,我们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要关注</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39186263/SYS201801021904176074362795_ST/SYS201801021904176074362795_ST.001.png" width="316" height="24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具体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新成果、新结论</p><p>②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p><p>③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p><p>④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表明,我们不能被已经有的哲学思想束缚,而应该关注实践和时代要求,关注具体科学的发展,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①③④符合题意;②的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p><p>A. 对客观实际的反映.</p><p>B. 对自己思维的概括和总结</p><p>C. 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p><p>D.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真理的含义。A不合题意,人们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不一定是真理;B不合题意,不是真理的含义;C不合题意,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符合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p><p>故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传统上,人们认为黑洞只能吞噬物质。但是中国科学家刘继峰领导的团队在对千万光年外的涡旋星系进行光谱监测时发现,黑洞在吞噬物质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向外的喷流,这个发现打破了天文界以往的认识。这表明</p><p>A. 真理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B. 认识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p><p>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D.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知识点。A不合题意,真理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B不合题意,认识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认识有时能正确反映事物;C不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材料没有体现;D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故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博士学位的英文表述是Ph.D.,即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层次。这表明</p><p>A. 哲学博士可以担任各门学科的教师</p><p>B. 哲学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高度概括</p><p>C. 哲学就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组合</p><p>D. 各门具体科学的学习都应以哲学为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B选项表述正确入选。AC选项说法错误,故排除。D选项错误,各门具体科学的学习都应以哲学为指导。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记者问中国乒兵球队教练李富荣:“这么多年你带出来这么多世界冠军,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李富荣说:“所有的世界冠军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想当世界冠军”。从哲学上看,李富荣的回答说明了</p><p>A. 髙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p><p>B.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p><p>C. 意识对客观悝界的正确反映</p><p>D.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目标</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A符合题意,“世界冠军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想当世界冠军”说明了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故入选;B不合题意,观点正确,但是不合题意;C不合题意,意识可以对客观世界作出正确反映,但不和合题意,不选;D不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一定能够实现目标,不选。</p><p>故正确答案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p><p>A. 认识的重要来源</p><p>B. 认识发展的动力</p><p>C. 人类认识的目的</p><p>D. 检验认识的标准</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点。A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是重要来源;B符合题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不合题意,材料也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p><p>所以正确答案: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这说明</p><p>①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p><p>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④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得来的认识才是正确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②③符合题意,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必须进行全民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运和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是只有哦谈过调研得来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已有的真理性的认识也是正确的。</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它是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当今时代中国的真正哲学。判断“四个全面”思想是当今时代中国的真正哲学的依据是</p><p>A. 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髙峰和最终阶段</p><p>B. 它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p><p>C. 它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的世界观</p><p>D. 总结和概括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A不合题意,“四个全面”思想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中国发展的最高峰和最终阶段;B不合题意,此项不是依据;C符合题意,中国的真正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的世界观;D符合题意,判断“四个全面”思想是当今时代中国的真正哲学的依据是总结和概括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p><p>所以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中蕴含的哲理有</p><p>①事物是运动变化的</p><p>②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规律</p><p>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p><p>④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点。①符合题意,诗中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故入选;②符合题意,岁岁有东风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规律,故入选;③符合题意,诗中体现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故选;④说法错误,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故不选。</p><p>所以正确答案: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元史》中记载:“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可见,古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试图通过祭天驱散雾霾。现代科技则告诉我们,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现象,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这说明</p><p>A. 认识主体不同必然导致对雾霾的认识存在差异</p><p>B. 人们对雾霾的正确认识改变了客观世界的面貌</p><p>C. 天怒之神”是雾霾在古人的头脑中自生的想法</p><p>D.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过程反映了实践的历史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古代和现代对于雾霾的不同认识,不是认识主体不同必然导致对雾霾的认识存在差异,故不选;B不合题意,说法错误,人们对雾霾的正确认识没有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故不选;C不合题意,说法错误,是唯心论的一种,故不选;D符合题意,人们对于雾霾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我们人类实践的历史性,故入选。故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他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p><p>(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依据有哪些?</p><p>(2)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哪些理论成果?</p><p>(3)请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认识的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p><p> </p></div></div>
<div><p>【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变化,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2)毛泽东思想以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实践决定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不断前进;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也决定了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p><p>【解析】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为背景材料,主要从哲学与生活的角度考查,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知识点。</p><p>第(1)问主要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从对社会的、对人的作用来回答即可。属于原因型的试题。第(2)问比较简单,把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写出来就是答案。第(3)问要求我们答出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发展,实践发展,必然有认识的产生,所以,马克思主义我们还会继续发展,体现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修订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p><p>(1)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p><p>(2)上述材料中,哪些内容属于哲学上的“物质”?哪些内容属于“意识”?它们之间什么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我国形成了对人口政策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口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人口政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当人口政策与我国客观实际不相适应时就需要适当作出调整;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目的是为了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p><p>(2)我国人口形势是客观实际,属于“物质”;党和国家的人口政策属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我国的人口形势(的变化)决定了我国的人口政策(的变化),我国的人口政策对人口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p><p>【解析】本题以我国计生政策的变化为话题,主要从哲学与生活的角度设计两问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知识点。</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属于原因型的解答题。考生回答时要紧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结合我国人口形势分析出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p><p>(2)本题设问比较简单,结合材料分析人口形势是客观实际属于“物质”,党和国家的人口政策属于“意识”不难回答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小学决定,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哲学课。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支持,认为能启迪思维;有人质疑,认为哲学晦涩难懂,儿童难以接受。</p><p>对该小学的做法,你是质疑还是支持?请说明理。</p><p> </p></div></div>
<div><p>【答案】答案示例:</p><p>支持。哲学是智慧之学,可以启迪思维;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小学生好奇心重,学哲学可以扩展视野。</p><p> 反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小学生思维还不够发达,学哲学是浪费时间;哲学需要建立在具体科学知识基础上,小学生知识积累不足,学不了哲学。</p><p>【解析】本题以某小学决定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开设哲学为话题,从生活与哲学设问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哲学的含义等知识点。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时,持有哪种观点 ,回答时先表态然后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初唐的某年春天某夜,江南某一条江边,一轮明月伴随潮水缓缓升起。面对这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诗人张若虚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感于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短暂,诗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没有变化。)于是,他挥毫立就,写下了有“孤篇盖全唐”之誉的《春江花月夜》。</p><p>诗文得以流传,不仅得益于文采,更得益于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思考。请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话的理解。</p><p> </p></div></div>
<div><p>【答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诗人看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认为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不对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于人有限的生命时光,江月年年只相似是合乎常理的,更衬托出了人生短暂。</p><p>【解析】本题以诗人张若虚的两句诗为话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考查,主要考查事物时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知识点。考生注意运用生活与哲学的自然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人生的相对短暂性,结合材料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