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于储蓄存款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p><p>A.储蓄存款作为一种投资选择具有收益高的特点</p><p>B.储蓄存款可以随时存取,灵活方便,很受投资者欢迎</p><p>C.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p><p>D.储蓄存款由于收益很低,所以没有风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储蓄存款。A:储蓄存款是各种投资中收益最低的,A错误。</p><p>B:活期储蓄可以随时存取,灵活方便,B错误。</p><p>C: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C正确。</p><p>D:收益低,说法正确,但认为没有风险是错误的,D排除。</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央银行15日公布,截至2017年11月底,本国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3178.75亿人民币,不仅连续7个月增加,也创2006年2月以来新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选择储蓄存款的原因可能是</p><p>①银行信用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p><p>②储蓄存款毫无风险,居民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p><p>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p><p>④国家经济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居民选择储蓄存款的原因可能是银行信用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①正确;储蓄存款毫无风险说法错误,②错误;居民选择储蓄存款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无关,③不选;居民选择储蓄存款的原因可能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8年上半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半年净利润总和5740亿元,相当于五大行平均每天盈利将近32亿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半年净利润1607亿元,依然是五大行中最能赚钱的银行。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p><p>A. 存款业务 B. 贷款业务 C. 理财业务 D. 结算业务</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借款人提供货币自己,并要求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行为,它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故B正确。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但不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故A不符合题意;理财业务和结算业务都是商业银行的业务,但都不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8年1月,得益于股票价格大涨,美国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的身家达到1051亿美元,成为美国新的“史上最富”。贝索斯持有7890万股亚马逊公司股票,其个人资产净值大部分来自这些股票收益。下列关于股票的说法错误的是( )</p><p>A.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p><p>B. 股票代表着一种债务债权关系</p><p>C. 股票的持有者对股份公司拥有所有权</p><p>D. 股票的一部分收益来自股息或红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A说法正确,B是错误的;股票的持有者对股份公司拥有所有权,C是正确的;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D是正确的。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故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李将自己积蓄5万元购买了某企业发行的三年期债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①该债券是小李入股该公司的凭证</p><p>②三年后该公司要还本付息</p><p>③小李的债券收益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p><p>④小李可以直接参与该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债券是一种债务凭证,不是入股该公司的凭证,故①错误;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其利率通常高于风险更小的银行储蓄存款,可见,三年后该公司要还本付息,小李的债券收益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故②③正确;小李只是该公司的债权人,不可以直接参与该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故④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一般来说,购买学生平安保险,投保人只要缴纳几十元的保费,就能获得最高保险金额6万元的风险保障。可见学生平安保险是( )</p><p>A.高风险高收益同在</p><p>B.稳健的投资</p><p>C.规避风险的措施</p><p>D.便捷的投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商业保险是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是规避风险的重要举措,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学生购买的学生平安保险属于商业保险中的人身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稳健的投资是购买债券,便捷的投资是储蓄存款。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是</p><p>A.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p><p>B.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现出多层次性</p><p>C.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p><p>D.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由生产力客观状况决定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的总体状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B适合题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不是根本原因,A排除;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排除C;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D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扩大中等收人,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p><p>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劳动的性质和特点</p><p>C. 劳动数量和质量 D.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A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B不符合题意;劳动数量和质量是按劳分配的尺度,C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家庭有甲、乙两劳力,在城镇化建设中,该家庭将承包的6亩地以每亩1 100元转包给一私营农业公司经营。当年该公司聘用甲在公司打工,月工资1 200元;乙在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工作,工资、薪金年收入30 000元,当年乙专利技术转让所得为3 000元。则该家庭当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为</p><p>A. 1.55万元 B. 2.4万元 C. 1.74万元 D. 4.85万元</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由于该家庭乙在国企上班,其工资、薪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得,除此外的其他收入均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因此,该家庭当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包括土地转租收入1100元/亩×6亩=6600元;甲在公司打工的工资收入1200元/月×12月=14400元;乙的专利技术转让所得收入3000元,三者合计6600+14400+3000=24000元,B项正确,A、C、D项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有序。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p><p>A. 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p><p>B.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同步富裕</p><p>C. 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p><p>D. 统筹区域发展,共享繁荣成果</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知识。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C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未体现;B中“同步富裕”说法错误;D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讨论社会财富的分配时,把财富比喻成一锅粥,社会群体中的每人每天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者最后一个领粥,结果每次每个人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的一样。这一“分粥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p><p>A.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要重视公平</p><p>B.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制度</p><p>C.提高经济效率是公平的保证,要重视效率</p><p>D.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错误,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既要重视效率,又要促进社会公平;<br />B符合题意“分粥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制度;<br />C错误,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要兼顾效率与公平;<br />D错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国有经营单位改革分配机制,将职工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绩效工资的分配与员工的绩效考核得分息息相关。这一做法</p><p>①坚持以劳动数量为尺度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分配</p><p>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p><p>③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p><p>④说明技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唯一分配方式</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的分配制度。某国有经营单位改革分配机制,将职工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绩效工资的分配与员工的绩效考核得分息息相关。这一做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②③适合题意;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①中的劳动数量是不全面的,排除;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5月16日人民网称,目前公司经理月收入数万元,而普通工人的收入只有三千多元,收入悬殊现象令人忧虑。对此,我国在分配上应该</p><p>①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p><p>②适当增加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p><p>③在初次分配中要重视公平</p><p>④逐步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我国在分配上应该在初次分配中要重视公平,③当选;①不选,材料不涉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②不选,材料也没有强调适当增加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④当选,材料表明逐步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我国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继续开展居民增收和专项激励计划试点,增加基层干部、科教人员、技能人才等群体收入。这样做的意义在于</p><p>A. 实现同步富裕</p><p>B. 调节过高收入</p><p>C. 促进社会公平</p><p>D. 缩小行业差距</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实现同步富裕的观点错误,A项不选;增加基层干部、科教人员、技能人才等群体收入并不属于调节过高收入,也不是为了缩小行业差距,B、D项不选;增加基层干部、科教人员、技能人才等群体收入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体现,C项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其中最普遍的财政收入形式是</p><p>A. 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利润收入 D. 其他收入</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也是最普遍的财政收入形式,A符合题意;债务收入、利润收入、其他收入均不是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排除B、C、D。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针对我国猪肉和主要副食品价格不断上涨的严峻形势,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根据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情况,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等措施,确保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用于确保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的财政支出属于</p><p>A. 经济建设支出</p><p>B.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p><p>C.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p><p>D. 社会保障支出</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经济建设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可见,材料没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科教文卫事业支出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和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可见,材料没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主要包括国家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以及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可见,材料没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指国家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各种费用,可见,用于确保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的财政支出属于社会保障支出,故D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财政收人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人与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和财政赤字。其中,财政赤字指的是当年</p><p>A.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人的部分 </p><p>B.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人的部分</p><p>C.财政支出大于税收收人的部分</p><p>D.财政支出大于债务收人的部分</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故B符合题意。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A指的是财政盈余,故排除。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债务收入,故C、D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英文中的“税”字“tax”,意指为公共目的向政府支付货币。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这主要体现了税收具有</p><p>A.强制性 B.无偿性</p><p>C.固定性 D.自觉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主要体现了税收具有无偿性的基本特征,故选项B正确。强制性是指的的是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征税人必须依法收税,故排除;固定性强调的是税务机关在征税之前,征税的对象和税率就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故排除;自觉性不是税收的作用,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称,自2014年12月13日起,将汽油、石脑油、溶剂油和润滑油的消费税在现行单位税额基础上提高0.28元/升,将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消费税在现行单位税额基础上提高0.16元/升,航空煤油继续暂缓征收。上述材料主要体现的税收的特征是</p><p>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可调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强制性和无偿性;<br />C正确,将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消费税在现行单位税额基础上提高0.16元/升,航空煤油继续暂缓征收体现税收的固定性;<br />D错误,税收的基本特征没有可调性;<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所为纳税遵从,是指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向国家及时、准确申报、按时正确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税收,并服从税务部门及其税务执法人员符合法律法规的管理行为。纳税遵从反映了( )</p><p>A.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p><p>B.公民有监督税收使用的权利</p><p>C.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基础</p><p>D.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A:纳税遵从指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向国家及时、准确申报、按时正确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税收,并服从税务部门及其税务执法人员符合法律法规的管理行为,这反映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A符合题意。</p><p>B:材料反映公民依法纳税的义务,未涉及公民在税收方面的权利,B不符合题意。</p><p>C:材料未涉及国家职能,C不符合题意。</p><p>D:材料没有体现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颇受瞩目。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说法正确的是</p><p>①它是国家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p><p>②在我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不必缴纳</p><p>③它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p><p>④它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税收是国家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故①错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我国境内外取得的所得;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我国境内取得的所得,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故②错误;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故③④正确。故选D。</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 材料:在国家倡导减税降负的形势下,2018年1月至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人121791亿元,同比增长10%,出现 财政收入不降反增的情形。由此回答下列问题:</p><p>(1)国家财政有哪些作用? </p><p>(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p><p>(3)有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你如何看待?</p></div></div>
<div><p>【答案】(1)财政的作用:</p><p>a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p><p>b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p><p>c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p><p>(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政策</p><p>(3)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影响。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提高,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p><p>【解析】</p><p>本题以减税降负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财政收入情况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p><p>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国家财政有哪些作用?知识的考查比较具体,属于微观层面的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国家财政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考生根据自己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直接书写作答。</p><p>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知识的考查比较具体,属于微观层面的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知识,考生根据自己对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直接书写作答。</p><p>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如何看待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的观点,考生应辩证分析该观点,知识点的考查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分析试题设问,考生从分配政策上对观点进行分析。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影响,试题的分析有个前提:社会财富总量一定;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的影响: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提高,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p></div>
题型: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p><p>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p></div></div>
<div><p>【答案】(1)大力发展生产力</p><p>(2)坚持和完善现有的分配制度</p><p>(3)努力实现“两个同步” </p><p>(4)履行好政府的再分配职能</p><p>【解析】</p><p>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公平分配的阐释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确定知识角度,试题设问指向的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考生可回顾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举措的相关知识,主要四个层次:根本因素、一项制度、两个“同步”、一个再分配调节。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形成答案要点。①根本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制度角度:坚持和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两个“同步”角度: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④再分配调节角度: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