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1 08:21:06

岂不尔思?

作者:诗经;出处诗名:《《大车》》<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p>出自先秦诗人诗经的《大车》</p><p>大车槛槛,毳衣如菼。</p><p>岂不尔思?</p><p>畏子不敢。</p><p>大车啍啍,毳衣如璊。</p><p>岂不尔思?</p><p>畏子不奔。</p><p>谷则异室,死则同穴。</p><p>谓予不信,有如皦日。</p><p>【注释】:</p><p>槛槛:车轮的响声。毳:音粹。毳衣:一种绣衣</p><p>:炎加草头,音坦,初生的荻苇,形容嫩绿色</p><p>:音敦,重滞徐缓的样子</p><p>:音门,红色美玉,喻红色</p><p>谷:生,活着</p><p>:音缴,白</p><p>---------------------------------------------</p><p>①大车:古代用牛拉货的车。槛槛(音kan3砍):车轮的响声。</p><p>②毳(音cui4脆)衣:毡子。本指兽类细毛,可织成布匹,制衣或缝制车上的帐篷。此处从闻一多说。菼(音tan3毯):芦苇的一种,也叫荻,茎较细而中间充实,颜色青绿。此处以之比喻毳的颜色。</p><p>③啍啍(音tun1吞):重滞徐缓的样子。</p><p>④璊(音men2门):红色美玉,此处喻红色车篷。一说赤苗的谷。</p><p>⑤毂(gu3):生,活着。</p><p>⑥皦(音jiao3缴):同“皎”,白。</p><p>题解:女子对男子表示坚贞的爱情。</p><p>译文:</p><p>大车奔驰声隆隆,</p><p>青色毛毡做车篷。</p><p>难道我不思念你?</p><p>怕你不敢来相逢。</p><p>大车慢行声沉重,</p><p>红色毛毡做车篷。</p><p>难道我不思念你?</p><p>怕你私奔不敢动。</p><p>活着居室两不同,</p><p>死后要埋一坟中。</p><p>如果你还不信我,</p><p>太阳作证在天空!</p><p>【赏析】</p><p>《毛诗序》说这首诗是“刺周大夫”,说他不敢信守诺言。这种说法不确,因为全诗并没有更多的社会背景描述。我们细味全诗,很自然地发现,这是一首爱情诗。诗的意思简明直截:一位赶大车的小伙子和一位姑娘相恋,他要求她私奔(大概姑娘家里有人不同意),她却有点犹疑。于是,小伙子指天发誓,一定要和姑娘结合,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爱情的强烈、坚定、至死不渝,大概总可以感动姑娘了。</p><p>这首诗把环境气氛与主人公心情结合起来,相互烘托促进,是一个特色。第一章写小伙子赶着盖有青色车篷的大车奔驰,在隆隆的车声里,小伙子心潮澎湃:“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姑娘,你到底敢不敢与我相爱相恋呢?小伙子的冲动,与姑娘的犹疑,制造了恋爱中的痛苦。第二章以沉重的车轮声,衬托小伙子内心的苦恼。这时候,小伙子终于明白了:姑娘的犹疑是因为她家里不同意这段恋情。因此,摆在面前的是:姑娘敢不敢、能不能不经父母许可就和小伙子私奔,结成夫妻。这是姑娘的终身大事,不能不慎重考虑。因为一旦遇人不淑,又背叛了父母,那么自己的前途就十分悲惨了。第二章既回溯了第一章姑娘犹疑的原因,又提出私奔有无后顾之忧的考虑。诗歌是由小伙子口中唱出来的,表示小伙子已经明白姑娘的处境和心思了。于是,自然地引出第三章:小伙子指天发誓,永远忠于爱情,即使生不能同床,死后也要同穴。古人指天发誓是十分慎重的行为,这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时代极为庄严的仪式。因为他们相信,违反了诺言要受到天谴的。小伙子慎重的发誓,从意蕴而言,已是圆满地解释了姑娘的疑虑,使姑娘放心大胆地投向恋人的怀抱。从情节而言,诗歌却不再描述其最后结局了。人们可以从诗意延续中推想:这一对恋人,一定高高兴兴地驾着大车,奔向相爱相伴的幸福生活了。</p><p>这首诗,将环境气氛与人物心情相结合相衬托,把故事按情节发展而安排诗章,以心理推想取代完整故事结局,都有特色。千年之下,读者感受到的,主要仍然是那两颗充满忠贞爱情的年青的心。(陈铭)</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岂不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