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0 20:03:20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

<p>【作品介绍】</p><p>《送李愿归盘谷序》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这篇序文写于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792年(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p><p>【原文】</p><p>送李愿归盘谷序</p><p>太行之阳有盘谷[1]。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友人李愿居之。</p><p>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3],进退百官[4],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5],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6],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7],秀外而惠中[8],飘轻裾[9],翳长袖[10],粉白黛绿者[11],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2],争妍而取怜[13]。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14],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15],刀锯不加[16],理乱不知17],黜陟不闻[18]。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19],足将进而趑趄[20],口将言而嗫嚅[2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22],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p><p>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23],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24];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25],廓其有容(26];缭而曲[27],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28]!”</p><p>——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p><p>【注释】</p><p>[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5]旗旄(máo矛):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7]便(pián骈)体:美好的体态。[8]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9]裾(jū居):衣服的前后襟。[10]翳(yì义):遮蔽,掩映。[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12]负恃:依仗。这里指自恃貌美。[13]怜:爱。[14]恶(wù雾):厌恶。[15]车服: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16]刀锯:指刑具。[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18]黜陟(chùzhì处至):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19]形势:地位和威势。[20]趑趄(zījū资居):踌蹰不前。[21]嗫嚅(nièrú涅如):欲言又止的样子。[22]刑辟(pì譬):刑法。[23]昌黎:韩氏的郡望。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24]稼(gǔ古):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25]窈(yǎo咬):幽远。[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其:犹“而”。[27]缭(liáo辽):屈曲。[28]徜徉(chángyáng常羊):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p><p>【简析】</p><p>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p><p>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含有爱憎,这样就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p><p>这篇文章是散文,却有辞赋的特点: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但全文又贯串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p><p>苏轼曾经说过:“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引自《韩昌黎全集》世界书局1935年版)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可见此文感人之深。</p><p>【译文】</p><p>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p><p>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p><p>“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p><p>“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p><p>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啊!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张之)</p><p>【解析】</p><p>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p><p>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含有爱憎,这样就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p><p>这篇文章是散文,却有辞赋的特点: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但全文又贯串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p><p>苏轼曾经说过:“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引自《韩昌黎全集》世界书局1935年版)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可见此文感人之深。</p><p>【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p><p>穷</p><p>穷,本义是“阻塞不通”,引申为“荒远偏僻”,如本文:“穷居而野处。”又如成语“穷乡僻壤”。再引申为“到尽头”,如《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再引申为“穷尽、完结”,如《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又如成语“无穷无尽”。</p><p>穷,在古汉语中常指仕途坎坷不得志,与“得志、显贵”的“达”相对。如《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申为“处境困难”,如《论语·卫灵公》:“君子亦有穷乎?”</p><p>注意:在古代,特别是上古,“穷”和“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穷”指不得志、不显贵,“贫”指缺少衣食钱财。“穷”的反义词是“达”,“贫”的反义词是“富”。如《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这里“穷达”并举,“贫富”对举,可见“穷”与“贫”的意义是不同的。</p><p>处</p><p>处,本义是“停止、停留”,如韩愈《答李翊书》:“处若忘,行若遗。”引申为“居住”,如本文:“穷居而野处”。再引申为“处于”,如本文:“处秽污而不羞”。再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处所”,作名词,读chù。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处,还有“处理,安排”的意思,如《赤壁之战》:“愿将军量力而处之”。</p><p>烦</p><p>烦,据《说文》,本义是“热头痛也”。引申为“烦躁、烦闷”,如本文:“入耳而不烦”。又如《史记·仓公传》:“病使人烦懑,食不下。”再引申为“烦劳”,如《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再引申为“烦扰”,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猥不敢相烦。”再引申为“麻烦”,如《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引申为“烦琐”,如《淮南子·主术训》:“法省而不烦。”</p><p>附【教学方案】</p><p>教学目标:</p><p>1、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p><p>2、鉴赏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的虚托手法。</p><p>3、品味文章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p><p>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p><p>教学难点:虚托手法和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p><p>第一课时</p><p>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p><p>教学进程:</p><p>一、简介。</p><p>1、介绍韩愈:</p><p>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政治上较有作为。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创作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p><p>2、介绍赠序:</p><p>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韩愈《送石处士序》: “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p><p>韩愈的赠序,因人变化。不拘泥于一定的格式,有的坦率陈言,有的含蓄婉转,有的借题发挥,有的诙谐幽默,各篇有不同的写法,也有不同的意味。本文有很多言外之意,藏而不露,须细看方能领悟辨别。</p><p>3、介绍背景:</p><p>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p><p>二、疏通文句。</p><p>1、自读、扫除字音</p><p>旗旄(máo) 便(pián)体裾(jū) 翳(yì)</p><p>恶(wù)黜陟(chù zhì)趑趄(zī jū)</p><p>嗫嚅(niè rú) 刑辟(pì)稼(gǔ) 窈(yǎo)</p><p>缭(liáo)徜徉(cháng yáng)膏(gào)</p><p>2、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p><p>第一段:阳盘旋</p><p>第二段: 进退 疾 道旗旄才畯便体惠中翳负恃美鲜怜恶理黜陟形势趑趄刑辟</p><p>第三段: 壮 稼窈 膏 廓其有容缭徜徉</p><p>2、朗读、翻译全文。</p><p>三、理清文章思路</p><p>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第二段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概括他们的特点?</p><p>2、讨论:</p><p>第1节:写盘谷得名的缘由,简介其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p><p>第2节:记写李愿的一席话,借李愿之口描绘三种不同人的人物形象。</p><p>三种人:</p><p>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p><p>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p><p>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p><p>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p><p>第3节:写作者听“愿之言”的感受。</p><p>四,板书设计</p><p>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p><p>↓ | 声威显赫的显贵</p><p>三种人物——→ | 高洁不污的隐士</p><p>| 趋炎附势的官迷</p><p>古歌收束——→祝福友人</p><p>第二课时</p><p>教学要点:</p><p>1、理解作者的仕途坎坷和对人生的看法。</p><p>2、虚托手法和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p><p>教学进程:</p><p>一、作者描绘了三种人,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他们有哪些不同的行为特征?</p><p>第一种“大丈夫者”,主要特征为“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朝廷),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这种人在外面的所作所为与“利泽施于人”的说法,是背道而驰的。</p><p>第二种是“盘谷隐者”,其主要特征是“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心里想的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这种人不是不愿意为国效力,而是受不了官场的污浊。这种人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但在当时却是做人的典范。</p><p>第三种是权势攀附者,其主要特征是“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这种人心目中没有是非,只有名利。</p><p>拓展深析:</p><p>上面三种行为特征,我们不妨称之为“浊”者、“清”者和附“浊”者。三者之间,形成一“清”对两“浊”的局面。尽管作者未下断语,但各自的是非高下已是彰显分明。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不仅感受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者徜徉,“浊”者当途的社会现实,还能区分“清”者无奈,“浊”者快意;“清”者用思,“浊”者用力的差异。而且,“清”者也正是在与“浊”者的比较中,进一步确立或坚定了自己的品行操守。</p><p>二、结合背景资料揣摩作者主意:(背景资料见教参P123(二)第一段)</p><p>由上面分析看来,该文的长处当在成功地抓住了几种人的行为特征,并通过他们揭示出官场的严重腐败:权贵们骄奢淫逸,小人趋炎附势,清醒者乖时失意。(揭示主题)</p><p>三、作者为什么要“从子于盘”?</p><p>提示: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也含有劝李愿终身归隐之意。</p><p>四、谈谈课文尾段的歌词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课后练三)</p><p>五、探讨韩文的特点:</p><p>1、虚托、对比</p><p>2、讽刺(教参P125)</p><p>3、语言瑰丽而刚健,骈散结合</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