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0 20:02:00

心术原文

<p>心术(苏洵) ◇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①。</p><p>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②。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p><p>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④;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p><p>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p><p>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⑤。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⑥。</p><p>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p><p>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⑦。此用长短之术也。”</p><p>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⑧;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⑨;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p><p>◇注释 ①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心术:心计、计谋。这里是将略的意思。术,方法。兴:起,这里是突然出现的意思。于左:从旁边。左,周围,附近。瞬:眨眼。</p><p>②上义:崇尚正义。上,同“尚”,崇尚。</p><p>③谨烽燧(suì):慎重地搞好警报工作。烽燧,烽火和烽烟,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报警的烟叫“燧”,夜里报警的火叫“烽”,引申为边警。严斥堠(hòu):严格地做好放哨、嘹望工作。斥堠,侦察,候望。堠,也写作“候”。</p><p>④急:加紧,抓紧。厉:同“励”,勉励,激励。</p><p>⑤缒(zhuì):系在绳上放下去。坐缚:意思是极容易俘获。</p><p>⑥尝敌:试探敌人的情况。以敌自尝:利用敌人的军事行动,来发现自己军队的问题。</p><p>⑦狎(xiá)而堕其中:因轻慢而落进我们设置的圈套中。狎,轻忽。</p><p>⑧尺棰(chuí):一尺来长的短木棍。</p><p>⑨袒(tǎn)裼(xī):袒,脱去上衣的一只袖子,露出手臂。裼,脱去上衣露出内衣或身体。案:同“按”。乌获:战国时秦国的武士,相传力能举千钧。</p><p>◇鉴赏 本文是苏洵所著《权书》中的一篇。文章从将帅的自我修养谈起,逐层展开论述,指出关于战争的正义性、备战养兵、知彼知己、审时度势、有备无患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阐明了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称得上是一则“用兵须知”,也是一个研究兵法的提纲,其中关于战争性质的论述,即所谓“兵上义”,可以补《孙子兵法》之不足,在军事理论上是一个发展。由于在文中作者突出强调了“治心”这一核心,所以题目为“心术”。</p><p>文章开篇即以精练的语言概述题旨,笼括全篇,然后逐层展开。以“治心”开端,以“形固”结束,逐段自为起讫,而层次自有浅深。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不复不蔓,纵横上下而又严谨有序,出入驰骋而又条达疏畅,是本篇的一大特色。</p><p>文中句式不拘一律,顺其自然,行文灵活多变;用词造句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骈散相糅,具有长短错落、偶句和散句的参差变化,疏密掩映,使文章呈自然流动之势。此外,本篇名言硕论层出不穷,络绎奔赴,熟之足以增长智识。</p><p>◇妙评 此文中多名言,但一段段自为枝节。盖按古兵法与传记而杂出之者,非通篇起伏开阖之文也。</p><p>——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p><p>此文绝似《孙子·谋攻》篇,而文采过之。自谓孙吴之简切,无不如意。诚非诱辞也。通篇逐段自为起讫,而层次自有浅深。盖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逐段相生而下,不复不蔓也。至于名言硕论,络绎奔赴,熟之更足增长人智识。</p><p>——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术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