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0 20:01:14

杂说四·马说

<p>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辱 一作:只)</p><p>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p><p>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p><p><strong>译文</strong></p><p>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p><p>(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p><p>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p><p><strong>注释</strong></p><p>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p><p>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p><p>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p><p>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p><p>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p><p>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p><p>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p><p>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p><p>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p><p>9、一食:吃一顿。食,吃。</p><p>10、或:有时。</p><p>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p><p>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p><p>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p><p>14、食马者:食,通“饲”,喂。</p><p>15、其:指千里马,代词。</p><p>16、是:这样,指示代词。</p><p>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p><p>18、能:本领。</p><p>19、足:足够。</p><p>20、才 :才能。</p><p>21、美:美好的素质。</p><p>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p><p>23、且:犹,尚且。</p><p>24、欲:想要。</p><p>25、等:等同,一样。</p><p>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p><p>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p><p>28、求:要求。</p><p>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p><p>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p><p>31、食之:食,通“饲”,喂。</p><p>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p><p>33、鸣:马嘶。</p><p>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p><p>35、执:拿。</p><p>36、策:马鞭。</p><p>37、临:面对。</p><p>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p><p>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p><p>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p><p>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p><p>42、知:懂得,了解,认识。</p><p><strong>通假字</strong></p><p>(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p><p>(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p><p>(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p><p>(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p><p>古今异义</p><p>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p><p>是:</p><p>古义:这样的。</p><p>今义:判断词。</p><p>例:安求其能千里也?</p><p>安:</p><p>古义:怎么。</p><p>今义:安全;安定;安装。</p><p>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p><p>等:</p><p>古义:同样。</p><p>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p><p>例:一食或尽粟一石。</p><p>或:</p><p>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p><p>今义:或者。</p><p>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p><p>然后:</p><p>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p><p>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p><p>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p><p>食(sì):通“饲”喂养。</p><p>食(shí):吃。</p><p>例: 策之不以其道。</p><p>策:</p><p>古义:马鞭,鞭策。</p><p>今义:策划,策略。</p><p>例: 虽有千里之能。</p><p>虽:</p><p>古义:即使。</p><p>今义:虽然。</p><p><strong>一词多义</strong></p><p>1.之</p><p>虽有千里之能:的。</p><p>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p><p>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p><p>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p><p>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p><p>2.能</p><p>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p><p>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p><p>3.策</p><p>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p><p>执策而临之:马鞭。</p><p>(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p><p>4.而</p><p>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p><p>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p><p>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p><p>5.食</p><p>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p><p>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p><p>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p><p>6.其</p><p>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p><p>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p><p>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p><p>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p><p>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p><p>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p><p>7.以</p><p>不以千里称也:把,用。</p><p>策之不以其道:按照。</p><p>8.尽:</p><p>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p><p>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p><p>9.虽:</p><p>虽有千里之能:虽然</p><p>故虽有名马:即是</p><p>【策】</p><p>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词动用)</p><p>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p><p>【其】</p><p>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p><p>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p><p>其真不知马也 (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p><p>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的)</p><p>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代词)</p><p>【之】</p><p>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助词)</p><p>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p><p>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马,代词)</p><p>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p><p>虽有千里之能 (的,助词)</p><p>【以】</p><p>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p><p>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p><p>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靠)</p><p>能以径寸之木 (用)</p><p>【尽】</p><p>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p><p>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p><p>【食】</p><p>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p><p>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p><p>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p><p>【或】</p><p>或以为死 (有的人)</p><p>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p><p>【易】</p><p>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p><p>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交换)</p><p>【能】</p><p>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动词,能够)</p><p>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p><p>【而】</p><p>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示转折)</p><p>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p><p>实词</p><p>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p><p>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p><p>辱——受屈辱</p><p>骈—两马并驾</p><p>称——以...著称</p><p>一食——吃一顿</p><p>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p><p>才美——才能,美貌</p><p>见——“见”通“现”,显现</p><p>等——等同,一样</p><p>常——普通的</p><p>是——这样的</p><p>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p><p>(执)策——打马的鞭子</p><p>道——方法</p><p>尽——竭尽</p><p>材——“材”通“才”,才能</p><p>鸣——鸣叫</p><p>通——通晓</p><p>执——握</p><p>临——面对</p><p>知——识别,了解</p><p>虚词</p><p>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p><p>故——因此</p><p>于——在</p><p>之——结构助词,的</p><p>以——凭借</p><p>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p><p>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p><p>其——代“千里马”</p><p>安——怎么</p><p>(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p><p>以——按照</p><p>(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p><p>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p><p><strong>词类活用</strong></p><p>1、形容词用作动词:</p><p>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p><p>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p><p>2、名词用作动词:</p><p>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p><p>3、数量词用作动词:</p><p>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p><p>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p><p>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p><p><strong>特殊句式</strong></p><p>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p><p>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p><p>3.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p><p>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p><p>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p><p><strong>重点语句</strong></p><p>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p><p>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p><p>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p><p>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p><p>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p><p>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p><p>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p><p>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p><p>(食马者的无知、浅薄)</p><p><strong>主题</strong></p><p>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p><p><strong>常考题型</strong></p><p>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p><p>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p><p>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p><p>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p><p>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p><p>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p><p>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p><p>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p><p>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p><p>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p><p>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p><p>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p><p>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p><p>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p><p>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p><p><strong>写作背景</strong></p><p>《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p><p><strong>理解评述</strong></p><p>《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p><p><strong>常见问题</strong></p><p>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从我们自身来看,是,因为我们是先认识了伯乐,再经伯乐认识了千里马,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认识的先后顺序,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而从逻辑上来看,应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了伯乐。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p><p><strong>层次划分</strong></p><p>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p><p><strong>文体介绍</strong></p><p>“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p><p><strong>整体感知</strong></p><p>一、整体感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p><p><strong>赏析</strong></p><p>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p><p><strong>教学建议</strong></p><p>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p><p><strong>作者介绍</strong></p><p>韩愈</p><p>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杂说四·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