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
<p>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p><p>记得小学课本上这首诗名叫做《画》,作者、出处不详。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终于找到了这首诗的原出处,这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金刚经》所做的偈颂诗。其实,本诗除了开头四句,后面还有四句,原文是这样的:</p><p>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p><p>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p><p>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p><p>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p><p>加上这后四句,我们不难看出,原本这首诗并不是单单的描写一幅画,而是在阐述人性的清净自在。</p><p>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自性观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自性不生灭的缘故;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鸟虽然不明白,禅师则清清楚楚。万事万物,本性都是清净自性,本来平等。</p><p>我们经常说要珍惜,可是往往需要珍惜的时候,心里面却不知到底该珍惜的是什么。歪曲的理解,胡乱的作为,最终让事物本性被蒙蔽,从而就此败亡。所以你看我们平时越是珍惜某些事情,越容易失去。这一得一失之间,我们认定自己付出很多却得到很少。可实际上我们真正付出的东西,却并不是事物本身所需要的。这样的失败也是必然。这样的付出也是枉然。而悔恨,也就在所难免了。</p><p>而不作为,放不下,的确是一种痛。</p><p>最近有个老师给了我讲一个故事。大体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由于某件事情放不下,于是便找到一个大和尚,求师父指点迷津。师父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找来一个杯子和一壶滚烫的茶。师父让这个人拿着杯子,然后便往杯中倒热茶。随后,茶水越倒越满,都溢了出来,这个人猛地放开手,茶杯落到地下。师父问:疼吗?他回答说:疼……师父又说:你说自己放不下,只是还未真正的疼过。疼了之后,自然会放下。听罢,此人恍然大悟。</p><p>可见,放不下的事,只是还未让我们觉得疼。然而究竟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疼呢?不,师父是说:在放下的时候。如果你单单以为放下就是结束,那么好,你这么认为,那事情就已经结束了,你可以开始疼了。但这不是放下,这是你被打落了。真正的放下,是你亲手放下,顺其自然。</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