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9 06:03:26

诗词学堂忆江南

<p>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p><p>古人所谓词谱,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来的样子:</p><p>菩萨蛮(四十四字。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重叠金)</p><p>[唐]李白</p><p>平(可仄)林漠(可平)漠烟如织(韵)寒(可仄)山一(可平)带伤心碧(叶)瞑(可平)色入高楼(换平)有(可平)人楼(可仄)上愁(叶平)玉(可平)阶空伫立(三换仄)宿(可平)鸟归飞急(三叶仄)何(可仄)处是归程(四换平)长(可仄)亭连(可仄)短亭(四叶平)</p><p>词律在词牌下面注明规定的字数,词牌的别名;在词中注明平仄和叶韵。凡平仄均可的地方,注明可平、可仄(于平声字下面注明可仄,于仄声字下面注明可平);凡平仄不可通融的地方就不加注,例如林字下面没有注,这就表明必须依照林字的平仄,林字平声,就应照填一个平声字。织字下面注个韵字,表示这里该用韵;碧字下面注个叶字,表示这里该叶韵(即与织字押韵)。当然并不规定押哪一个韵,但是要求一个仄声韵。楼字下面注换平,是说换平声韵。愁字下面注叶平,是说叶平声韵。立字下面注三换仄,是说在第三个韵又换了仄声韵;急字下面注三叶仄,是说叶仄声韵;程字下面注四换平,是说在第四个韵又换了平声韵;亭字下面注四叶平,是说叶平声韵。万树是清初时代的人;在万树以前,词人们早已填词,那又依照谁人所定的词谱呢?古人并不需要词谱,只要有了样品,就可以照填。试看辛弃疾所填的一首菩萨蛮:</p><p>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宋]辛弃疾</p><p>郁孤台下清江水,</p><p>中间多少行人泪。</p><p>西北望长安,</p><p>可怜无数山。</p><p>青山遮不住,</p><p>毕竟东流去。</p><p>江晚正愁余,</p><p>山深闻鹧鸪。</p><p>辛词共用四十四个字,共享四个韵,其中两个仄声韵,两个平声韵,并且平仄韵交替,完全和李白原词相同。平仄也完全模仿李白原词,甚至原词前阕末句用仄平平仄平,后阕用平平平仄平,都完全模仿了。</p><p>这里有一个问题:拿谁的词来做样品呢?如果说写菩萨蛮要拿李白原词做样品,李白又拿谁的词做样品呢?其实菩萨蛮的最早的作者(李白?)并不需要任何样品,因为菩萨蛮是按曲谱而作出的。民间作品多数是入乐演唱的,所以只须按曲作词,而不需要照样填词。至于后世某些词调,那又是另一种情况。词人创造一种词调,后人跟着填词。词牌是越来越多的。有些词牌是后起的,那只能拿较晚的作品作为样品。</p><p>本来,唐宋人填词就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一个词牌往往有几种别体。词中本来就是律句占优势;有些词的拗句又常常被后代词人改为律句。例如菩萨蛮前后阕末句的仄平平仄平就被改为平平仄仄平。有些词,如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在开始的时期就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所以后代更自由一些。大致说来,小令的格律最严,中调较宽,长调更宽。我们研究词律的时候,既要仔细考究它的规则,又要知道它的变化。不求甚解和胶柱鼓瑟都是不对的。</p><p>这里将列举一些词谱,作为示例。为了便于了解,改变了前人的做法,不再录样品,而是依照讲诗律时的办法,列举一些平仄格式,然后再举两三首词为例。</p><p>1)忆江南(廿七字,又作望江南,江南好,梦江南等)</p><p>平平仄,</p><p>仄仄仄平平。</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仄仄仄平平。</p><p>忆江南</p><p>[唐]白居易</p><p>江南好,</p><p>风景旧曾谙。</p><p>日出江花红胜火,</p><p>春来江水绿如蓝。</p><p>能不忆江南?</p><p>忆江南</p><p>[唐]刘禹锡</p><p>春去也,</p><p>多谢洛城人。</p><p>弱柳从风疑举袂,</p><p>丛兰裛露似沾巾。</p><p>独坐亦含嚬。</p><p>梦江南</p><p>[唐]皇甫松</p><p>兰烬落,</p><p>屏上暗红蕉。</p><p>闲梦江南梅熟日,</p><p>夜船吹笛雨潇潇。</p><p>人语驿边桥。</p><p>梦江南</p><p>[唐]温庭筠</p><p>梳洗罢,</p><p>独倚望江楼。</p><p>过尽千帆皆不是,</p><p>斜晖脉脉水悠悠。</p><p>肠断白苹洲。</p><p>梦江南</p><p>若水</p><p>相思甚,</p><p>不觉已三更。</p><p>雨歇风平天渐冷,</p><p>窗闲庭静被长轻。</p><p>雪落与谁听?</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词学堂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