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病军人
<p>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p><p>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p><p><strong>注释</p><p></strong>蓬鬓:散乱的头发。鬓:头发。 </p><p>长城:秦始皇修筑的古代军事工程,用来防止匈奴入侵,后来历朝多次翻修。 </p><p>金疮:金疮,中医指刀箭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 。</p><p><strong>写作背景</p><p></strong><strong>卢仝</strong>:范阳(今河北北部一带)人,生卒年不详。处士,号玉川子,与<strong>韩愈</strong>、<strong>孟郊</strong>、<strong>贾岛</strong>同时。且为诗友。这首《逢病军人》一作<strong>卢纶</strong>诗。但卢仝曾游塞北,可作此诗。提起卢仝和他的诗友<strong>马异</strong>,人们的印象中大概会马上浮起两个诗风怪诞僻涩的诗人的形象。其实,他们两位除了写险怪诗以外,也写一些平易晓畅的诗。尤其是卢仝,还有一些<strong>乐府</strong>歌行体的诗,写得十分旖旎、轻俏、艳丽。象他的《楼上女儿行》之类。可见卢仝是一个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才能的成熟诗人。他也会写很工整的律诗,如这里选的七言绝句《逢病军人》。</p><p><strong>赏析</p><p></strong>这首诗在写法上采用了代病军人传言的方法。四句话都可以看作是这位既老且病的军人的自诉。这自诉的焦点是他身受的苦:打仗受了伤,身子有病,没有粮食,饿着肚子赶路,身上穿得单薄,又偏偏到了寒秋。他想回到家乡,可家乡在万里之外。真让人担心他这个上了年纪的老兵,是否能活着走到目的地。 </p><p>诗写得朴素极了,全篇只是客观地陈说,除了“不堪”二字,几乎可以说不带主观色彩。然而字里行间给我们的感受,却是一种控诉。被控诉的是谁呢?就是诗中并没有点出而人们可以想见的战争的发动者,就是对于伤兵病员不管不问的政府和长官,总之,就是唐朝统治者。谁能说单纯的客观陈述就不能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感情呢?而这正是这首小诗的成功之处。 </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