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p>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坚利⑤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⑨有⑩不战,战必胜矣。” <p> 注释: </p> <p> ①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王霸》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革: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铠甲,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⑤利:好。 ⑥域:疆界。 ⑦山溪:山河,山川。 ⑧畔:同“叛”,背叛;反叛;叛乱。 ⑨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 ⑩有:或,要么。 </p></p><p> </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