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暮江吟》赏析二
<p> 【原文】</p><p>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p><p>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p><p> 【译文】</p><p>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p><p>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p><p> 【赏析二】</p><p> 《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p><p> 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p><p> 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p><p> <p> 【相关推荐】 </p> <p> 白居易《暮江吟》重点句子详解 </p> <p>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一 </p> <p>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三 </p> <p>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四 </p> <p> 白居易《暮江吟》的诗意 </p> <p> 暮江吟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 </p> <p> 暮江吟 </p> </p><p>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