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8 18:04:43

卢挚《金字经.宿邯郸驿》原文及译文赏析

<p>[南吕]金字经·宿邯郸驿</p><p>卢挚①</p><p>梦中邯郸道②,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③索价高。时自嘲,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p><p>注:①卢挚,元代散曲家,本曲写于他再次赴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途中。</p><p>②唐代沈既济《枕中记》写到:卢生在邯郸道邸舍遇到吕翁,吕翁给他一个瓷枕让他安睡,卢生在梦中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主人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p><p>③山人,此处指隐士。 晓霜:比喻白发。</p><p>1.这首元曲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5分)</p><p>2.有人说:“古人于隐、仕之间常有矛盾。”结合全曲,说说卢挚这样矛盾的心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p><p>参考答案</p><p>1、用典、双关、比喻、反问。</p><p>2、明白富贵荣华如梦却偏又再次赴任,渴望隐居却又并未隐居,嘲笑虚名却又放不下虚名,感慨奔走仕途使年华空老却又将年华浪费在仕途上。</p><p>[参考译文]</p><p>有过黄梁美梦的邯郸道,我又来到了这里。不是因为山中人索高价我才不归隐。时常嘲笑自己,实在是摆脱不了功名富贵的缘故。突然惊举,年华老去,鬓毛已斑白。</p><p>简析</p><p>这首题为《宿邯郸驿》的曲子,是卢挚第二次就任燕南河北道提邢按察司的作品,写他夜宿邯郸驿舍得感触。</p><p>纵观全曲,作者自嘲自讽自伤的意思是明显的,古人于仕、隐之间常有矛盾,加上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卢挚在经历了长期的仕宦之后,产生这种思想是很自然的,全曲一气呵成,意无旁溢,笔墨是比较酣畅的。</p><p>“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这里运用了“邯郸梦”的典故。唐代沈既济的传奇《沈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邸舍遇到吕翁,吕翁授一瓷枕命睡,梦中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主人蒸的黄粱尚未熟,他因此领悟了穷通得失都不过是一场梦的道理。卢挚曾历任按察使、翰林学士等要职。此时卢挚重官燕南,又一次来到“黄粱梦”故事的地点,主人公卢生的姓氏又恰好与他相同,他于是产生了以往的仕宦生活不过是一场梦的想法。</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卢挚《金字经.宿邯郸驿》原文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