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8 18:04:32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翻译与赏析

<p>        【原诗】:</p><p>        回乡偶书</p><p>        贺知章</p><p>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p><p>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p>        【注释】:</p><p>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p><p>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p><p>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ī ):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3】</p><p>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p><p>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p><p>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p><p>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p><p>        【作者简介】:</p><p>        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p><p>        【朗读节奏划分】:</p><p>        回乡偶书</p><p>        贺知章</p><p>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p><p>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p>        【写作背景】:</p><p>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p><p>        【翻译】:</p><p>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p><p>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p><p>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p><p>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p><p>        【翻译二】:</p><p>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p><p>        【简析】:</p><p>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 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 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 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p><p>        【赏析】:</p><p>        《回乡偶书》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开头即直截点题,说明抒写的是回乡的情事.而且非同寻常,是从少小时候离开家乡直到老大才回来.由"少小"到"老大",由"离家"到"回乡",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拉得很长,这既是诗人数十年生活的概括,文含蕴了很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背乡离井、久客他乡的感伤.也有落叶归根、终于回来了的喜悦,真是百感交会,尽蕴心底.在这千头万绪的情思中,从何说起呢?诗人紧承上句,在第二句中抓住两个典型细节,作了自我形象的描绘.一个人从小就听惯说惯了的乡音土语,是不容易改变的,即使多年在外有所变化,但当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亲切之感自会油然而生,便也会情不自禁地操起家乡话来,那怕多少有了点变调.然而,"乡音"虽说是"无改","鬓毛"却无可奈何地"衰"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挽回.通过这两个典型细节,一个诗人的自我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而一个"衰"宇则透露出诗人此时此刻未免感到迟暮神伤的内心世界.三、四句即从这里生发开来.</p><p>        久客在外的游子回乡,所见所闻所感的人事,是说不胜说、写不胜写的,诗人唯独选择一个饶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拍摄了下来,即使诗篇鲜活灵动,又寄意深刻.正是由于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从未见过面的儿童自然"相见不相识";不相识自然要加以问讯;而面前的陌生人已是"鬓毛衰"的风尘仆仆的老翁,儿童出于礼貌便亲切自然地"笑问客从何处来?"整首诗就在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再写诗人的答话.乍一读来,似乎言未尽,意更未尽.然而,这正是诗的妙谛所在,引人寻味.可以推想,儿童原是寻常的一问.并无他意;可有心的诗人听来,却受到极大震动,故乡人的反亲而为疏,自己的反主而为客,使诗人于惊愕之余难免引起万千感慨与无限的哀伤,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充分地将久客伤老之情表达出来了.</p><p>        绝句诗篇幅短小,容量有限,不容易写好.这首诗之所以长久为人们传诵,就因为它来源于诗人丰富而深切的感受,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表达了许多人所共有而往往不能恰切地表现的心情,浓厚的人情味和泥土气息给读者留下深刻伪印象.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绝句就有"睹影知竿"之妙.而且还须着重指出,由于诗人摄下的那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问话场景出以幽默口气,便大大冲淡了悲伤的情味,整首诗并不给人以低沉、压抑的感受。</p><p>        更多文言文阅读请关注诗词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翻译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