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4.7章末习题三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中,由废电池污染所致的是( )</p><p>A. 饮用水中带有霍乱菌</p><p>B. 水中的藻类迅速繁殖,使鱼窒息死亡</p><p>C. 镉扩散到土壤中</p><p>D. 渤海海域发生赤潮</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霍乱病菌是生物,是病原体细菌对水体的污染,A错误;</p><p>水中藻类迅速繁殖,是由于水中含氮、含磷的无机盐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主要是大量生活污水直排造成的,B错误;</p><p>废电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属汞、镉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C正确;</p><p>赤潮是海水中含氮、含磷的无机盐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主要是大量生活污水直排造成的,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p><p>A. 大量燃烧煤气</p><p>B. 大量燃烧含锰量很高的煤</p><p>C. 大量燃烧含硫量很高的煤</p><p>D. 大量燃烧沼气</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俄罗斯花巨资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主要原因是( )</p><p>A. 核潜艇造价太高</p><p>B. 核潜艇内有军事秘密</p><p>C. 发生核泄漏会造成海洋污染</p><p>D. 用于研制新的核潜艇</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核潜艇的动力装置是核反应堆;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域参加军事演习时发生爆炸并沉没,艇上107名乘员、11名舰队级的 高级将领和助手共计118人全部遇难,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潜艇事故。为防止发生核泄漏造成海洋污染,俄罗斯花巨资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的内容( )</p><p>A. 调查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p><p>B. 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p><p>C. 调查大气污染、水污染的状况</p><p>D. 调查当地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情况</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应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方面予以考虑,摸清这些方面所处的状态以及破坏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属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 )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和基本保障</p><p>A. 民族团结和环境保护 B.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p><p>C. 生态建设和民族团结 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我国西部有绵延不断的天然草地,组成了我国重要的绿色屏障,同时又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沙尘暴频发的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 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开展植树种草,营造山川秀美的环境,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加快退化草地治理等重点草原生态保 护工程规划,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沙漠化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当前首要采取的措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是生态环境建设,西部大 开发的基本保障是环境保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酸雨的危害表现在( )</p><p>A. 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 B. 使农作物枯萎,甚至死亡</p><p>C. 使土壤,河流,湖泊酸化 D. 以上三项都是</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通常是指酸碱度指数的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是当前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 雨影响下,可减产13%至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 并随着雨水被淋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严重不足,变得贫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 来,使活性铝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会严重抑制林木的生长。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 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酸雨还可使森林的病虫害明显增加。在四川,重酸雨区的马尾松林的病情指数为无酸雨区的2.5倍。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 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破坏水生生态系统此外,酸雨还会影响 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雨、雾的酸性对眼、咽喉和皮肤的刺激,会引起结膜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症。酸雨使存在于土壤、岩石中的金属元素溶解,流入河川或湖 泊,最终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最近发现,北 京卢沟桥的石狮及其附近的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侵蚀而严重损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要努力保护天然林”,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这两种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p><p>A. 发展旅游事业 B. 发展畜牧业生产</p><p>C. 改善生态环境 D. 增加木材产量</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采取这两种措施的首要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因为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造 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可见保护天然林的重要性;退耕还林 还草可以增加植被的面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导致水质恶化,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的养殖业数亿元的损失。发生赤潮的人为因素有:( )</p><p>A. 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 B. 农业化肥流失进入水域</p><p>C. 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 D. 以上各项都是</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为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 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 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 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不属于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 )</p><p>A、安装净化装置 </p><p>B、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p><p>C、减少污水排放 </p><p>D、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 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 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污水排放主要污染水源如江河湖泊,对大气影响较少。</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某地是酸雨多发区,该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请你设计实验:探究酸雨对该地小麦幼苗的影响。</p><p>材料用具:配制好酸雨、小喷雾器、小麦幼苗</p><p>方法步骤:</p><p>(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p><p>(1)将小麦幼苗分为相等的两组。</p><p>(2)定期用小喷雾器向两组幼苗上分别喷洒等量的酸雨和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p><p>(3)结果喷洒清水的小麦幼苗长势良好,喷洒酸雨的小麦幼苗逐渐枯萎,最后死亡</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指出实验目的是:探究酸雨对该地小麦幼苗的影响。我们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应有唯一变量--酸雨,形成对照。所以①将小麦幼苗分为相等的两组。作为对照②定期用小喷雾器向两组幼苗上分别喷洒等量的酸雨和清水。以控制变量③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喷洒清水的小麦幼苗长势良好,喷洒酸雨的小麦幼苗逐 渐枯萎,最后死亡,说明酸雨对该地小麦幼苗有影响。</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几年来,由于人口增长,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变本加厉,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高,据报道2 000年春至今,沙尘暴多次肆虐,波及大半个中国,发生频率和含沙量都是空前的。沙尘暴期间,灰尘弥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给国家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草原.森林.荒漠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研究我国近几年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有很大的帮助。</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ffc44797/SYS201712302309364356276911_ST/SYS201712302309364356276911_ST.001.png" width="204" height="16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北方“沙尘暴”天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p><p>(2)“沙尘暴”天气逐年加剧说明我国北方______受到了严重破坏。</p><p>(3)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有(____)</p><p>①在草原上过度放牧   ②采伐森林,开垦耕地  ③工业的发展  ④黄河出现断流现象</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p><p>(4)请你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p><p>_______</p><p>(5)请你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p><p>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1)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p><p>(2)植被(或森林草原);</p><p>(3)A;</p><p>(4)草地面积减少,土壤蓄水能力降低,植被遭破坏使土壤裸露并荒漠,有风便起风沙,森林面积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p><p>(5)造防护林,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草等</p><p>【解析】试题分析:沙尘暴 是沙暴 和尘暴 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沙暴就 是风挟带大量尘沙、干土而使空气混浊、天色昏黄的现象。</p><p>(1)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 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近4年春 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天气,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 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频率高、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p><p>(2)沙尘天气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暴”天气逐年加剧说明我国北方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p><p>(3) 在我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过度放牧、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p><p>(4)草地面积减少,土壤蓄水能力降低,植被遭破坏使土壤裸露并荒漠,有风便起风沙,森林面积减少,防风固沙能力下降,导致出现沙尘暴。</p><p>(5)治理沙尘暴的措施有:造防护林,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草等增加植被覆盖率。</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