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11:49:27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中学七年级上教学质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3de0331d/SYS201712302345238553828652_ST/SYS201712302345238553828652_ST.001.jpeg" width="148" height="10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page; -aw-rel-vpos:page;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中的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p><p>(2)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____________和物质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p><p>(3)图中①是________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________和________。</p><p>(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________(填“弱”或“强”)。</p><p>(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在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________(填“减少”或“增多”)。</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生产;消费;</p><p>(2)流动;循环;太阳能;</p><p>(3)分解;细菌;真菌;</p><p>(4)弱;</p><p>(5)增多</p><p>【解析】</p><p>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以及枯枝落叶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p>(2)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p><p>(3)图中①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p><p>(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结构层次复杂,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层次简单,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比较弱;</p><p>(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的捕食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增多。</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后,小王同学对自家的水稻田进行实地调查,绘图如下,请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3de0331d/SYS201712302345241464220197_ST/SYS201712302345241464220197_ST.001.jpeg" width="130" height="7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page; -aw-rel-vpos:page;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__________。</p><p>(2)该食物网包含________条食物链。</p><p>(3)图中螟虫与田鼠之间是________关系。</p><p>(4)若人为大量捕杀青蛙、麻雀,导致虫灾爆发,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生产者;</p><p>(2)4;</p><p>(3)竞争;</p><p>(4)自动调节</p><p>【解析】</p><p>试题分析:(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本题图中有水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p><p>(2)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田鼠→蛇,②水稻→麻雀→蛇,③水稻→螟虫→麻雀→蛇,④水稻→螟虫→青蛙→蛇;</p><p>(3)消费者有田鼠、麻雀、青蛙、蛇、螟虫.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在该生态系统中螟虫与田鼠都以水稻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p><p>(4)若人为大量捕杀青蛙、麻雀,导致虫灾爆发,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p><p>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p><p>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3de0331d/SYS201712302345258854440067_ST/SYS201712302345258854440067_ST.001.jpeg" width="243" height="10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page; -aw-rel-vpos:page;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图1中的[     ]____________。所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p><p>(2)图1中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物有____________(填字母)。</p><p>(3)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___________________。</p><p>(4)如果此生态系统遭到重金属污染,则体内重金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图1中的____________(填字母)。</p><p>(5)若图2表示图1中A、B、C三种生物某一时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则甲对应的是图1中的______________(填字母)。若乙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甲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1)A;生产者;分解者;</p><p>(2)ABCD;</p><p>(3)逐级递减;</p><p>(4)C;</p><p>(5)B;先增加后减少</p><p>【解析】</p><p>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A生产者、B、C消费者和D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p><p>(2)图中ABCD都是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p><p>(3)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p><p>(4)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排出和分解,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DDT作为一种剧毒物质,C的营养级别最高,所以它的体内DDT的含量最多;</p><p>(5)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生物的数量就越多,图2中丙的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位于食物链的起始端,甲次之,位于食物链的第二位,乙数量最少,位于最后.所以甲对应的是图1中的B,若乙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甲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p><p>A.减少分解者、消费者的数量          B.大大增加生产者的数量</p><p>C.增加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种类        D.改变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条件</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p><p>A.谚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螳螂→蝉→黄雀</p><p>B.在生态系统中,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p><p>C.生态系统中,螳螂、蝉和黄雀的数量相似,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p><p>D.蝉、螳螂和黄雀三者之间是竞争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螳螂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因此谚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植物→螳螂→蝉→黄雀,而不是螳螂→蝉→黄雀,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蝉、螳螂和黄雀都是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因此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黄雀.因此螳螂、蝉和黄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黄雀的数量最少,C错误;在此生态系统中,谚语中概括了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且黄雀捕食螳螂,螳螂捕食蝉,它们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p><p>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中学七级上教学质检生物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