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第一教育联盟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有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微量黄樟素.(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可能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食等量不含黄樟素的同种食物.(丙)经过较长时间后检测,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p><p>(1)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步? 答____________.</p><p>(2)如果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那么说明假设是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p><p>(3)步骤 采用的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对照实验。</p><p>(4)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下列方法中:A观察 B调查 C收集和分析资料 D实验。其中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 (有几个选几个)</p><p> </p></div></div>
<div><p>【答案】(1)作出假设</p><p>(2)错误的</p><p>(3)乙</p><p>(4)ABCD</p><p>【解析】</p><p>试题分析:(1)作出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作出假设。</p><p>(2)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p><p>(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因此步骤乙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p><p>(4)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盐度,即水体中的含盐量,是一种非生物因素.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寻找答案.</p><p>(1)提出问题: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p><p>(2)作出假设: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p><p>(3)器具材料:正常的大豆种子100粒、清水、10%食盐水</p><p>(4)实验步骤:</p><p>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_________中.均相同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p><p>②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塑料袋中,注明A与B.再将A、B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_________组,对照组是_________组.</p><p>③两天后,打开塑料袋观察并统计两袋中已经萌发的种子数.</p><p>(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p><p>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p><p>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p><p>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_________.</p><p> (提示:以上三空选填“无影响”“促进”“抑制”</p><p> </p></div></div>
<div><p>【答案】(4)①清水;②A;B</p><p>(5)①促进;②抑制;③无影响</p><p>【解析】</p><p>试题分析:(4)①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盐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组种子所处环境中除盐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种子应该浸泡在清水中,以形成对照实验.</p><p>②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因此,在该实验中,实验组是A组,对照组是B组。</p><p>(5)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因此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促进大豆种子的萌发;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抑制大豆种子的萌发;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时,所要观察的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其原因是 ( )</p><p>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B.能让光线透过</p><p>C.不易污染物镜 D.易于染色</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时,必须使光线能够依次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所以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为的是让光线能够通过。光线透过物体的结构进入人的眼睛,能够看到物体的结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显微镜放大倍数最高的是( )</p><p>A、目镜10X; 物镜10X; B、目镜5X;物镜40X;</p><p>C、目镜10X; 物镜40X; D、目镜5X;物镜10X</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A.10×10=100;B.40×5=200;C.40×10=400;D.5×10=50.400>200>100>50。即C>B>A>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p><p>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表达和交流④制定计划⑤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p><p>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能避免产生气泡的方法是( )</p><p>A.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p><p>B.当水滴中生物材料没有展平时用盖玻片将其压平</p><p>C.在被擦拭干净的载玻片中央不滴加自来水</p><p>D.用吸水纸多次吸去载玻片上多余的水</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制作临时装片是盖盖玻片一步很重要,要不然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重叠不易观察。其正确操作是: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利用水的表面张力,缓缓的盖下时使水充满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不留气泡。</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