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津县育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某植物单株年产量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类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株,按达尔文的观点,这一现象说明( )</p><p>A.物种是可变的 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p><p>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变异是不定方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方向的即向着有利于适应环境的方向,“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可以看出该植物存在过度繁殖现象,“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株”说明要与不同类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生存斗争,然而“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株”说明不适者被淘汰。</p><p>故A、C、D错误, B正确,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p><p>A.阳光 B.野兔 C.牧草 D.细菌</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p><p>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野兔属于消费者;牧草属于生产者;细菌属于分解者。</p><p>故A、C、D错误, B正确,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维持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p><p>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惟一措施</p><p>C.人类应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p><p>D.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人们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B不符合题意。</p><p>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维持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人们有时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如动物园中培育大熊猫属于迁出原地保护。人们有时建立濒危动物的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人类也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p><p>故A、C、D正确, B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培养转基因生物过程中,被转入的基因应该转入下列哪一种细胞内( )</p><p>A.体细胞 B.生殖细胞 C.胚胎细胞 D.受精卵</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p><p>转基因技术指的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由于新个体是由生殖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后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来的,因此被转入的基因只有转入到受精卵中,才能在后代个体中得到表现。</p><p>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各种生物的哪些活动有关( )</p><p>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p><p>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大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同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消耗二氧化碳,这样,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p><p>所以,光合作用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关。</p><p>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利用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关.</p><p>③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无关。</p><p>④生态系统的中的分解者,它包括细菌和真菌两种生物,把动植物的遗体及排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关。</p><p>所以,①②④都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关。</p><p>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家里的剩饭剩菜可以用保鲜膜包起来短时间储存,保鲜膜的作用是( )</p><p>A.隔绝空气,阻挡灰尘</p><p>B.释放出化学物质杀死细菌</p><p>C.隔绝空气,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p><p>D.隔绝空气,使食物中的细菌无法呼吸</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因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其中防腐剂是指天然或合成的化学成分,用于加入食品、药品、颜料、生物标本等,以延迟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亚硝酸盐及二氧化硫是常用的防腐剂之一。剩菜剩饭可以用保鲜膜包起来短时间储存,目的是隔绝空气,避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食物。</p><p>故A、B、D错误, C正确,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花生霉变、患流行性感冒、制作甜酒分别与下列哪种微生物作用有关( )</p><p>A.霉菌、乳酸菌、酵母菌 B.霉菌、病毒、酵母菌</p><p>C.霉菌、病毒、醋酸菌 D.病毒、酵母菌、霉菌</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花生霉变是由于霉菌的大量繁殖,分解了花生中的有机物,使其发霉变质;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p><p>故A、C、D错误, B正确,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p><p>A.中华龙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p><p>B.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但不存在氧气</p><p>C.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进化而来</p><p>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中华龙鸟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中华龙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因此中华龙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p><p>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没有生命。故B不符合题意;</p><p>现代人类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故C符合题意;</p><p>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故D不符合题意。</p><p>故A、B、D正确,C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p><p>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p><p>C.蒸腾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碳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p><p>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故B符合题意。</p><p>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与碳的循环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p><p>摄食作用指的是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与碳的循环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p><p>故A、C、D错误, B正确,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校“达尔文生物社”的同学在磁山拍摄的照片。 推测影响这颗松树形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a2ce91d3/SYS201712302323310972227829_ST/SYS201712302323310972227829_ST.001.png" width="175" height="12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水 B. 温度 C. 空气 D. 风</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旗形树冠的形成是在盛吹定向强风的地方,有一些树木向风面的芽体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或者过度蒸发而造成死亡,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而背风面的芽体则因受风的影响较小而存活较多,虽然能生长枝条,但也比正常树木的枝条少很多;有的树木,它的向风面虽然能长出枝条,但这些枝条也因受风的压力影响而弯向背风的一侧,这些原因,使得这一带的树木基本上都变成了旗形树。因此旗形树冠的形成体现了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风对生物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哪种情形是生物改变环境的实例:( )</p><p>A.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想通的气腔</p><p>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p><p>C.野鸭的趾间长有蹼</p><p>D.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p><p>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是睡莲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p><p>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是仙人掌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B不符合题意。</p><p>C、野鸭的趾间长有皮肤构成的蹼,是野鸭对水中生活的一种适应,故C不符合题意。</p><p>D、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作用增加了大气中的氧气,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D故符合题意。</p><p>故A、B、C错误, D正确,故选D。</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自古有酒文化只说,酿酒原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家庭制作甜酒时,常需将煮好的米冷却后,加入酒曲,并且需将酿酒的器皿密封。若天气寒冷,还需采取保温措施。据此完成下题。</p><p>(1)酒曲中含有_________ ___等微生物。</p><p>(2)加入酒曲前,常将煮熟的糯米冷却到适温,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酿酒过程中,须将器皿密封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p><p>如果密封不严会出现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在家庭酿酒的过程中,从密封的发酵罐中检测到氧气、二氧化碳和酒精三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下图,下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什么?</p><p>P代表 ;Q代表 ;R代表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a2ce91d3/SYS201712302323293517907959_ST/SYS201712302323293517907959_ST.001.png" width="194" height="11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p><p> </p></div></div>
<div><p>【答案】(1)酵母菌和霉菌</p><p>(2)防止温度过高杀死酵母菌或使其活性降低;</p><p>(3)形成缺氧条件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没有酒精产生;</p><p>(4)二氧化碳;酒精;氧气;</p><p>【解析】</p><p>试题分析:(1)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p><p>(2)加入酒曲前,需将煮熟的糯米冷却到常温,目的是煮熟杀死其中的杂菌;冷却到常温是防止温度过高,将酵母菌烫死。</p><p>(3)由于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是在无氧的环境中,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得不到酒精。所以需将器皿密封。</p><p>(4)在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从密封的发酵罐中检测到氧气,二氧化碳和酒精3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图,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P代表二氧化碳;Q代表酒精;R代表氧气。</p><p>故答案为:(1)酵母菌和霉菌</p><p>(2)防止温度过高杀死酵母菌或使其活性降低;</p><p>(3)形成缺氧条件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没有酒精产生;</p><p>(4)二氧化碳;酒精;氧气;</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图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a2ce91d3/SYS201712302323294873133549_ST/SYS201712302323294873133549_ST.001.png" width="279" height="16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该生态系统中,兔子与田鼠的关系是,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它在自然界的作用是 </p><p> </p><p>(2)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营养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食物链共有 条,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镉的污染,则图中的 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p><p>(3)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 。根据这一特点,图中总能量最少的一种生物是 。</p><p>(4)某同学用:“阳光→草→鼠→猫头鹰”表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其错误是:</p><p>①光是该生态系统中 成分,不能写入食物链中:</p><p>②食物链的起始端只能是 而不能是其他成分。</p><p>(5)若人们为保护草籽而大量捕杀麻雀,草反而会减少。其原因是: </p><p>(6)在食物链草→鼠→猫头鹰中,若猫头鹰获得100千焦能量,则最多需消耗草 千焦。</p><p> </p></div></div>
<div><p>【答案】(1)竞争;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循环;</p><p>(2)6,鹰</p><p>(3)递减,鹰</p><p>(4)非生物;生产者</p><p>(5)食物链遭到破坏;</p><p>(6)10000;</p><p>【解析】</p><p>试题分析:(1)该生态系统中,兔子与田鼠的关系是竞争,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它在自然界的作用是把动植物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循环; </p><p>(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食物链有:草→田鼠→鹰,草→兔→鹰,草→蝗虫→麻雀→鹰,草→麻雀→鹰,灌木→兔→鹰,灌木→麻雀→鹰,共6条食物链,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镉的污染,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则图中的鹰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p><p>(3)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根据这一特点,图中总能量最少的一种生物是鹰。</p><p>(4)某同学用:“阳光→草→鼠→猫头鹰”表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其错误是:</p><p>①光是该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不能写入食物链中:</p><p>②食物链的起始端只能是生产者而不能是其他成分。</p><p>(5)若人们为保护草籽而大量捕杀麻雀,食物链(草→蝗虫→麻雀→鹰)被破坏,蝗虫因捕食者麻雀减少而数量大增,蝗虫吃草导致草反而会减少;其原因是: 食物链遭到破坏 </p><p>(6)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动物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在食物链草→鼠→猫头鹰中,若猫头鹰获得100千焦能量,则最多需消耗草10000千焦。</p><p>故答案为:(1)竞争;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循环;</p><p>(2)6,鹰(3)递减,鹰(4)非生物;生产者</p><p>(5)食物链遭到破坏;(6)10000;</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a2ce91d3/SYS201712302323292161635111_ST/SYS201712302323292161635111_ST.001.png" width="219" height="16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进入瓶内。</p><p>(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p><p>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p><p>乙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则是</p><p>____ _____。</p><p>(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__________</p><p>(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牛奶的( )</p><p>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p><p> </p></div></div>
<div><p>【答案】4.(1)A;细菌(或微生物);</p><p>(2)B;A瓶加热煮沸,B瓶不做处理;</p><p>(3)是;</p><p>(4)A;</p><p>【解析】(1)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p><p>(2)甲、乙两组实验变量是细菌的有无。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B瓶不作处理。所以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是肉汤有没有煮沸。</p><p>(3)为保证探究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应进行重复试验,以减小实验误差。</p><p>(4)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