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11:04:27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八年级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若水稻被大量破坏,能表示蝗虫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a7487508/SYS201712310013223928475381_ST/SYS201712310013223928475381_ST.001.png" width="545" height="10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xa0;</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亚洲象是生活在云南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影响它生活的因素是(  )</p><p>A.动物因素                     B.非生物因素</p><p>C.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D.生物因素</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亚洲象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p><p>B.同源器官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p><p>C.同源器官是生物进化在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p><p>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B错误,C正确;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食物链“草→鼠→蛇→猫头鹰”中,假如生产者合成了10000千克的物质,那么最多能够使猫头鹰体重增加多少千克(  )</p><p>A.2000  B.1000  C.400    D.80</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能量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因此在食物链“草→鼠→蛇→猫头鹰”中,假如生产者合成了10000千克的物质,最多能够使猫头鹰体增加的物质═10000÷20%÷20%÷20%═80(千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p><p>A.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p><p>B.“始祖鸟”是鸟类进化成哺乳类的典型证据</p><p>C.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化是脑容量增加</p><p>D.达尔文提出较为完善的生物进化学说,其核心是自然选择</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错误;始祖鸟既具有鸟类的特点前肢特化为翼,有具有爬行动物的特点,翼的末端有爪,因此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B正确;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慢慢会使用和制造工具,手的活动,刺激了脑的发育,并用火烧熟食物来吃,增加了脑的营养等,因此在人的进化中发生显著变化的是脑容量增加,C错误;达尔文是进化论的提出者,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海岛经常刮大风,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p><p>A.仅无翅或残翅的个体得以生存和繁殖</p><p>B.现存种类是无翅昆虫,基翅被风折断了</p><p>C.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p>D.有翅的个体进化为无翅的了</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我国东海钓鱼岛经常刮大风,岛上生存着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钓鱼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水中淹死,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表明无翅或残翅昆虫更能适应钓鱼岛经常刮大风的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p><p>A.大树底下好乘凉</p><p>B.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p><p>C.沙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p><p>D.蜣螂的活动使土壤更加肥沃</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大树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故“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生物大树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地衣是真菌和某些单细胞藻类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体.真菌和藻类是生物,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表明生物影响改变环境,B错误;沙漠地区干旱缺水,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C正确;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片稻田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压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空间,蝗虫、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p><p>A.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p><p>B.如果人们大量捕获青蛙,则蝗虫、三化螟等害虫猖獗,会造成水稻减产。</p><p>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上述资料中没有提到的成分是分解者</p><p>D.阳光、水分、杂草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稻田里的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它们属于生物与生物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青蛙,则蝗虫、三化螟等害虫,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水稻→蝗虫→青蛙或水稻→三化螟→青蛙,可见青蛙是蝗虫和三化螟的天敌,因此,如果人们大量捕食青蛙,就会使得蝗虫和三化螟等害虫猖獗,造成水稻减产,B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资料中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养料和水分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如资料中的水稻和杂草;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如资料中的蝗虫、三化螟和青蛙;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资料中没有提到,C正确;阳光、养料和水分为水稻的生长提供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属于非生物因素,而杂草跟水稻争夺阳光等,两者是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D错误。</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如图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a7487508/SYS201712310013218860283990_ST/SYS201712310013218860283990_ST.001.png" width="130" height="13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       。</p><p>(2)乙、丙、丁三类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        ,数量最少的是       。</p><p>(3)在甲、乙、丙、丁四类生物中,其中形成的食物链是     ,如图图中的丁大量死亡,     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p><p>(4)图中还缺少组成该生态系统的      部分。</p><p>(5)如果该生态系统被DDT污染,最终        体内DDT富集最多。</p><p>&#xa0;</p></div></div>
<div><p>【答案】(1)分解者、生产者;</p><p>(2)乙、丁;</p><p>(3)乙→丙→丁;丙;</p><p>(4)非生物;</p><p>(5)丁。</p><p>【解析】</p><p>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阳光、空气、土壤和水等是非生物成分,因此,图中乙属于生产者,丙和丁属于消费者,甲属于分解者;</p><p>(2)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上一个营养级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营养级越低所占有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所占有的能量越少。在“乙→丙→丁”这条食物中,乙是生产者处于第一个营养级,丙处于第二个营养级,丁是第三个营养级;因此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的生物是乙,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少的消费者是丁。</p><p>(3)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在甲、乙、丙、丁四类生物中,能形成一条食物链,该食物链是:乙→丙→丁,当丁大量死亡时,丙因为没有天敌,数量会增加,乙由于丙的增多会减少,从而丙的数量先增加再减少;</p><p>(4)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还缺少组成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p><p>(5)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此生态系统的中,丁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DDT含量最高。</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八级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