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致远实验学校八年级12月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克隆羊多莉,是将白绵羊的乳腺细胞核移植到黑绵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后经一系列培育而成。试根据遗传原理分析多莉的毛色应是( )</p><p>A.黑 B.白 C.黑白相间 D.不能确定</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克隆羊多莉的遗传物质来自白绵羊的乳腺细胞核,具有白绵羊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多莉的毛色应是白色。</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p><p>A.荒漠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p><p>C.生物圈 D.海洋生态系统</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p><p>A.研究价值 B.药用价值 C.美学价值 D.生态功能价值</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诗句通过婉转鸣叫的黄鹂与青青的翠柳相映衬,及青天、白鹭的画面充分展示了这些生物带给人们的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的美景,体现了野生生物的美学价值,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p><p>A.一个池塘 B.一块麦田</p><p>C.一条河中所有的生物 D.一片森林</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稻田、一片森林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选项A.B.D中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都能构成生态系统.选项C“一条河中所有的生物”仅仅是生物部分,要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所以其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饲养金鱼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现在数百个品种,金鱼品种多种多样的原因是( )</p><p>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p><p>C.金鱼适应多种不同环境的结果 D.我国鱼类资源丰富的结果</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金鱼品种多种多样的原因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金鱼体态臃肿,行动缓慢,难以逃避天敌的捕杀以及捕到足够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是指( )</p><p>A.所有生物的总和 B.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p><p>C.所有动物总和 D.生物的生存环境</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氨基酸等简单有机小分物质的生成和原始生命的诞生场所分别是( )</p><p>A.原始海洋和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和原始陆地</p><p>C.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D.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原始大气在高温、雷电以及紫外线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该学说认为,原始生命起源的后三个个阶段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p><p>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长和前肢变得很长</p><p>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它们的身体就产生发定向的白色变异</p><p>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p><p>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可以使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这种变异是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不能遗传。因此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p><p>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意;</p><p>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的锐利目光同样是与兔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食品产生过程中,需要利用酵母菌的是( )</p><p>A.制面包 B.酸奶 C.酸泡菜 D.奶酪</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经过发酵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可见A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p><p>A.类人猿 B.长尾猴 C.黑猩猩 D.森林古猿</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食品在冰箱中能保持一段时间不腐败,其主要原因是冰箱中( )。</p><p>A.细菌少 B.细菌繁殖速度慢</p><p>C.没有细菌 D.细菌被冻死了[来源</p><p> </p></div></div>
<div><p>【答案】</p><p>【解析】</p><p>试题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的。所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杀死微生物是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方法。微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有机物,低温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速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把一条死亡的鱼深埋在一棵大树的根旁,过一段时间以后,鱼不见了,其原因是:( )</p><p>A.被树根吸收了 B.被雨水冲走了</p><p>C.被猫吃了 D.被腐生细菌、真菌分解了</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一条死鱼的遗体深埋在大树旁一段时间后,遗体不见了,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物体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是( )。</p><p>①呼吸作用 ②光合作用 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④化学燃料的燃烧</p><p>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体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将有机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再者化学燃料的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从而将生物体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因此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而②光合作用,正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转化为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中,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p><p>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p><p>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p><p>D.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和流动起点都是绿色植物</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和流动起点都是太阳能。</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野生生物物种灭绝的数量反而增加,其根本原因是:( )</p><p>A.对野生动物捕杀过度</p><p>B.人口的增加使人类的活动空间增大,消耗资源增加,生物栖息地减小</p><p>C.人们保护野生生物的意识不强</p><p>D.地球变暖造成了大量物种灭绝</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栖息地被破坏如人类的乱砍滥伐、不合理的垦荒种田、围湖造田、过度放牧、不法分子滥捕乱杀和滥砍乱伐等;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越来越多,导致生物资源逐渐减少,是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野生动物捕杀过度和人口的增加使人类的活动空间增大,消耗资源增加,生物栖息地减小,都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证据( )</p><p>A.化石证据 B.分子生物学证据</p><p>C.解剖学证据 D.体型较大证据</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它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如鳃裂)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都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体型较大证据是研究生物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已。</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141e3889/SYS201712310018326905912143_ST/SYS201712310018326905912143_ST.001.png" width="555" height="17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中太阳光、空气属于生态系统的 部分。</p><p>(2)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属于最高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p><p>(3)螳螂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与家蚕相比,没有_______的时期。</p><p>(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中部分生物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请正确书写出图中所包含的完整食物链 。</p><p> </p></div></div>
<div><p>【答案】(1)非生物部分;</p><p>(2)蝉;蛇;</p><p>(3)蛹;</p><p>(4)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p><p>【解析】</p><p>试题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所以图中太阳光、空气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p><p>(2)图中蝉、螳螂、黄雀和蛇属于动物,为消费者,其中蝉直接以植物为食,为初级消费者,而蛇为最高级消费者。</p><p>(3)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如家蚕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蟑螂等。因此螳螂的发育与家蚕相比,没有蛹期。</p><p>(4)食物链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在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下一个营养级的消费者等等.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请回答:</p><p>(1)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留下来并繁殖后代,这种现象称 。</p><p>(2)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 作用,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这个性状逐代遗传和变异而加强。</p><p>(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基础是 ,自然选择的动力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 。</p><p> </p></div></div>
<div><p>【答案】(1)适者生存(自然选择);</p><p>(2)选择;</p><p>(3)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p><p>【解析】</p><p>试题分析:(1)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青霉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p><p>(2)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青霉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是通过青霉素与细菌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青霉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细菌大多是抗药性强的细菌。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青霉素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状逐代积累而加强,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强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因此是有利变异。</p><p>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p><p>(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不打农药可抗虫,少吃化肥也长壮,仅用雨水照样活”的“绿色超级稻”你听说过吗?作为全球水稻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农药和化肥最多的国家,而水稻用水占了全国总耗水量的一半以上。残留的农药最终进入人们的餐桌;长期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耗水量不断增加等等,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科学家启动了“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数据库。科学家们研究每个基因的作用,进而培育出高产抗病的“超级水稻”。2008年,上海科学家培育出的节水抗旱的“绿色超级稻”已经在全国一些地区推广种植。</p><p>(1)作为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的营养储存于水稻种子结构的 中。</p><p>(2)施用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因为化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 )</p><p>A.无机盐 B.有机物</p><p>(4)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p><p>(5)科学家利用水稻基因数据库培育多品种水稻,实际上这是 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p><p> </p></div></div>
<div><p>【答案】(1)胚乳;</p><p>(2)A;</p><p>(4)自动调节;</p><p>(5)基因;</p><p>【解析】</p><p>试题分析:(1)水稻是单子叶植物,其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其中胚乳的作用是储存营养;</p><p>(2)植物的生长需要氮、磷、钾等多种无机盐,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无机盐;</p><p>(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出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p><p>(5)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利用水稻基因数据库培育多品种水稻,实际上这是基因的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生物进化的历程示意图,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141e3889/SYS201712310018298647535234_ST/SYS201712310018298647535234_ST.001.png" width="210" height="19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page; -aw-rel-vpos:page;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中的C代表___________,它诞生于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__。</p><p>(2)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古代的[ ]____________进化来的。</p><p>(3)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__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蕨类植物;</p><p>(2)A;爬行动物;</p><p>(3)亲缘关系;</p><p>【解析】</p><p>试题分析:(1)现存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生命进化来的,故图中C是原始生命,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因此D是蕨类植物,E是被子植物。</p><p>(2)分析图形可知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因此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p><p>(3)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141e3889/SYS201712310018316928529361_ST/SYS201712310018316928529361_ST.001.png" width="183" height="16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①~④标号处填上文字(该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p><p>① ② ③ ④ </p><p>(2)此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 部分,如 </p><p>(3)请你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p><p>(2)非生物;阳光、空气、水;</p><p>(3)植物→虫子→小鸟.</p><p>【解析】</p><p>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①树等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②虫、③鸟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消费者;④细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被生产者利用,是分解者.</p><p>(2)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是因为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 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p><p>(3)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植物被昆虫吃,而昆虫又被鸟吃了。因此食物链为:植物→虫子→小鸟。</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探索生命起源的研究中,美国学者米勒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141e3889/SYS201712310018315543403771_ST/SYS201712310018315543403771_ST.001.png" width="368" height="18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把水加入500毫升烧瓶中,抽真空后,从左侧活栓泵入的混合气体中绝不会含下列[ ]</p><p>A.甲烷 B.氧气 C.氨气 D.氢气</p><p>(2)再把500毫升烧瓶中的水煮沸,是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沿玻璃管流入5升烧瓶。此时钨电极连续放电,模拟的是下列[ ]</p><p>A.宇宙射线 B.地球喷发出的热</p><p>C.大气圈的闪电 D.地球岩石产生的放射线</p><p>(3)混合气体在5升烧瓶中反应7天,经冷凝器冷却后,产物沉积在U形管中,对U形管内混合物分析发现,生成的有机小分子物质主要是 ____________,</p><p>(4)该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1)B;</p><p>(2)C;</p><p>(3)氨基酸;原始海洋;</p><p>(4)在生命起源过程中,从无机物小分子合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p><p>【解析】</p><p>试题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p><p>(1)(2)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了条件。</p><p>(3)U形管处为取样活塞,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p><p>(4)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