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10:56:44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亿万年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蓄的太阳能.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对</p><p>【解析】几千万几亿年前的植物与动物的尸体埋藏于底下,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组成很多物质,这些物质再被混合,成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煤和油气是动物和植物形成的,其中储存的能量都是亿万年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中的能量就是来自亿万年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蓄的太阳能。</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措施中,不能够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的是(  )</p><p>A.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B.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p><p>C. 适当增加氧气的浓度    D. 适当增加无机盐</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产量定,A正确;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产量,B正确;增加氧气浓度,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消耗的有机物增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C错误;植物生长需要一定量的无机盐,适当增加无机盐能够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其中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  )</p><p>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 雨露滋润禾苗壮</p><p>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 草盛豆苗稀</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当发生洪水时,容易溃堤。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正确;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是为了获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体现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草盛豆苗稀,草与豆苗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某生态系统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01a197c0/SYS201712310146168798975009_ST/SYS201712310146168798975009_ST.001.png" width="134" height="13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分解者是_____.</p><p>(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和_____的来源;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就无法得到_____.</p><p>(3)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p><p>&#xa0;</p></div></div>
<div><p>【答案】  甲  乙  能量  分解  生物圈</p><p>【解析】(1)由图解可知,甲与大气之间是双箭头,说明该生物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又能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可以判断出甲为生产者;而甲和丙都被乙分解利用,因此乙为分解者,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丙直接以甲(植物)为食,又被乙(分解者)分解,同时,丙又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则丙为消费者。<br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就无法得到分解。物质循环就会发生障碍。<br />(3)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生态系统,因此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家获得事实和证据的重要方法.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对</p><p>【解析】在提出问题和对问题答案做出假设的前提下,要判断假设的正确与否,需要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收集与实验课题有关的证据,为最终分析假设是否正确提供实验支持。因此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大叶黄杨、月季、松和木槿这几种植物都属于灌木.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错</p><p>【解析】杨、松、杉的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属于乔木;大叶黄杨、月季和木槿是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属于灌木。所以“大叶黄杨、月季、松和木槿这几种植物都属于灌木”的说法是错误的。</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些毒蛇具有醒目的体色或斑纹,很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对环境的不适应。</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解析】试题分析:毒蛇有醒目的体色或斑纹,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植物的根具有重要的功能,请回答下列问题:</p><p>(1)根尖具有吸收功能的主耍部位是_____区,因为这一区域有大量_____的,使得根的表面积增大很多倍,有利于增强根的吸收功能.</p><p>(2)在进行无土栽培时,要将植物的根浸泡到_____中,吸收其中的水分和_____,然后通过_____运送到茎、叶等其他器官中.</p><p>&#xa0;</p></div></div>
<div><p>【答案】  成熟  根毛  植物培养液  无机盐  导管</p><p>【解析】(1)根尖具有吸收功能的主耍部位是成熟区,因为这一区域有大量根毛的,使得根的表面积增大很多倍,有利于增强根的吸收功能。<br />(2)在进行无土栽培时,要将植物的根浸泡到植物培养液中,吸收其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然后通过导管运送到茎、叶等其他器官中。</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系统类型.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对</p><p>【解析】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例如沼泽。</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错</p><p>【解析】他1648年,一位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棵重2.5kg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木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以后,他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五年以后,柳树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100g,海尔蒙特为此提出了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分这一观点。</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植物新根少,生长缓慢,茎、叶呈现紫红色斑点的现象,是由于缺乏了含钾的无机盐.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错</p><p>【解析】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土壤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老叶黄色枯焦,花芽分化延迟,花芽数减少;缺磷时,幼芽和根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无光泽,背面紫色;缺钾时,植物易倒伏,叶片脉间缺绿,且沿叶缘逐渐出现坏死组织,渐呈焦枯状。可见,植物新根少,生长缓慢,茎、叶呈现紫红色斑点的现象,是由于缺乏了含磷的无机盐。所以题干说法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下列有关显微镜“对光”的操作中,不恰当的做法是(  )</p><p>A. 用左眼注视目镜    B. 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p><p>C. 反光镜对向光源    D. 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反光镜</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在显微镜“对光”的操作中,用左眼注视目镜,A正确;应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B错误;反光镜对向光源,C正确;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反光镜,D正确。</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显微镜的发明为我们揭开了生物体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请据图填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01a197c0/SYS201712310146177321762019_ST/SYS201712310146177321762019_ST.001.png" width="500" height="2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部件1的名称是_____.</p><p>(2)部件6的名称是_____.</p><p>(3)若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P”,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放大图形是_____.</p><p>(4)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在低倍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象偏在右上方,他想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则应将玻片向_____方移动.</p><p>(5)如图是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甲乙一端无螺纹,丙丁有螺纹.若要在视野内看到最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d  右上  甲和丁</p><p>【解析】(1)部件1的名称是转换器。<br />(2)部件6的名称是细准焦螺旋。<br />(3)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将字母“p”写好,旋转180°后得到的是字母“d”。<br />(4)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如果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br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丙、丁有螺纹为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要在视野内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分别是甲和丁的组合。</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种植在盐碱地中的植物,不容易成活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对植物的根有腐蚀作用,造成植物死亡.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错</p><p>【解析】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盐碱地的土壤溶液中含较多的盐碱,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使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根毛细胞内部的浓度,植物根毛细胞就会失水,导致根不能吸水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所以“种植在盐碱地中的植物,不容易成活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对植物的根有腐蚀作用,造成植物死亡”的说法是错误的。</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要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如测试地附近不能有水田、水流、河流、湖泊等。</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解析】</p><p>试题分析: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植被,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影响空气湿度,因此,要要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如测试地附近不能有水田、水流、河流、湖泊等。故说法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p><p>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表达交流  ④制订计划   ⑤实施计划   ⑥得出结论</p><p>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⑥③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①②④⑤③⑥</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先是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是②作出假设,接着是④制定计划,故A错;然后是⑤实施计划,故C错;继而是⑥得出结论,故D错;最后是③表达交流,故此题选:B。</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农业生产上,要让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应该__          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合理密植</p><p>【解析】</p><p>试题分析: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或穴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种植农作物时,如果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如果过密,植物叶片互相遮挡,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下面的叶片不能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也会减产.所以应合理密植.</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请根据“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p><p>(1)该实验正确的实验顺序是_____</p><p>①叶片上滴加碘酒②将叶片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③用淸水漂洗 ④观察颜色反应⑤用酒精脱色⑥暗处理24小时</p><p>A.②⑥⑤③①④B.②⑥③⑤①④C.⑥②⑤③①④D.⑥②③⑤①④</p><p>(2)用酒精脱色,是为了使叶片中的_____溶解到酒精中,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叶片的绿色对后面的显色反应有干扰.</p><p>(3)将叶片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目的是为了与未遮光的部分进行实验_____.</p><p>(4)在叶片上滴加碘酒片刻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_____部分变为蓝色.(填写“遮光”或“未遮光”)</p><p>(5)该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照,产物中有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  C  叶绿素  对照  未遮光  淀粉</p><p>【解析】(1)由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漂洗后观察叶色。故用图中编号及箭头表示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⑥②⑤③①④。<br />(2)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br />(3)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遮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br />植物在黑暗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植物的淀粉,所以实验前将植株放到黑暗环境中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原有淀粉,排除干扰,防止影响实验。<br />(4)、(5)实验现象:叶片见光(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叶片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p><p>A. 珍珠    B. 珊瑚    C. 枯死的树干    D. 蘑菇</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珊瑚、枯死的树干、珍珠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蘑菇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是真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对一只生活在草原上的野兔而言,环境就是(  )</p><p>A. 草原上的植物和狼、鹰等动物</p><p>B. 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p><p>C. 草原上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p><p>D. 以上三个选项和草原上的其他野兔</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影响野兔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以及除这只野兔处的其他野兔、其他生物等。</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七级(上)期中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