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10:47:22

湖南益阳国基实验学校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探究实验设计中,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选项是</p><p>A. 有空气和无空气    B. 明亮和阴暗    C. 20℃和5℃    D. 温度和湿度</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探究实验要设置唯一变量,其他影响因素应该保持一样,这样可以确定实验结果是否由设置的唯一的变量影响引起。唯一变量是指影响实验的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如水分的有无、光照的有无、空气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湿润与干燥等等。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实验的两个不同的因素。<br />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数千年前的黄土高原,曾经气候宜人 ,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砍伐树木、植被破坏,现在成为一片秃山秃岭。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请你分析下面的问题。</p><p>(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部分外,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__部分。</p><p>(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相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物种相对较 __________ ,自动调节能力______。</p><p>(4)了解了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些什么?  </p><p>_______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  非生物  草→兔→狐  少  弱  注意保护植被</p><p>【解析】(1)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r />(2)草是生产者为起点,兔吃草,鹰吃兔等都可以构成食物链。如:草→兔→狐。<br />(3)由于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所以年降雨量很少,动植物的种类比较少。<br />(4)在西部大开发时,应当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地区要做好退耕还林、保持水土的任务,适当发展新能源以解决能源燃料问题,做到可持续发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某地域调查生物的种类时,你认为正确的步骤是(  )</p><p>①选择调查范围 ②归类 ③调查记录 ④整理资料 ⑤交流 ⑥设计调查路线 ⑦分组</p><p>A. ①②③④⑤⑥⑦</p><p>B. ①⑦⑥③②④⑤</p><p>C. ②④⑤①⑦⑥③</p><p>D. ④⑤①⑦⑥③②</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处理.六、撰写调查报告.</p><p>据此,关于调查生物种类,其基本步骤如下:①先选择调查范围,⑦进行分组,⑥各组设计调查路线,③各种调查并做好记录,②按记录把生物进行归类,④各组整理调查资料,⑤各种进行讨论与交流,得出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p><p>A.共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竞争关系 D.合作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属于捕食关系;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捕食关系。</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猫和老鼠的部分生命现象,分析下列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p><p>(1)老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p><p>(2)猫的颜色有白色黄色等不同,这说明生物有的______特征。</p><p>(3)猫要吃老鼠,说明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______________。</p><p>(4)猫生小猫,小猫逐渐长大,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p><p>(5)猫和老鼠都是由_______构成的。</p><p>(6)猫和老鼠都要进行呼吸,吸入_____呼出二氧化碳。</p><p>&#xa0;</p></div></div>
<div><p>【答案】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变异  营养物质  生长和繁殖  细胞  氧气</p><p>【解析】(1)老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r />(2)猫的颜色有白色黄色等不同,这说明生物有的变异现象;<br />(3)猫吃老鼠,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br />(4)猫生小猫,小猫长大成老猫,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br />(5)猫和老鼠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br />(6)猫和老鼠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洞庭湖是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p><p>A. 洞庭湖中的主要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p><p>B. 生活在洞庭湖中的所有植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p><p>C. 洞庭湖中的细菌和真菌绝大多数属于分解者</p><p>D. 如果极少量生活污水排入洞庭湖,必将导致其生态平衡的破坏</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洞庭湖中的主要生产者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是消费者,A错误;生活在洞庭湖中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洞庭湖中的细菌和真菌绝大多数属于分解者,C正确;如果极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洞庭湖,会导致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而不会导致其生态平衡的破坏,D错误。<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p><p>A. 雏鸡破壳而出,    B.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p><p>C. 钟乳石慢慢长大    D. 害羞草被碰触后叶片合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是: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雏鸡破壳而出具有繁殖特征、七星瓢虫捕食蚜虫需要营养物质、害羞草被碰触后叶片合拢具有应激性;钟乳石慢慢长大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非生物。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p><p>A. 校园内的所有植物</p><p>B. 校操场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p><p>C. 校池塘中的所有鱼类</p><p>D. 穿镇而过的烔河</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校园内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校操场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只包括了所在的环境,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校池塘中的所有鱼类,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穿镇而过的烔河,既包括了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D符合题意。<br />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野外进行了调查,并进行记录,发现了以下生物:</p><p>1狗尾草; 2松树; 3蚂蚁; 4蜘蛛; 5麻雀; 6蟋蟀; 7蘑菇</p><p>(1)调查的方法一般分两种,全面调查和_________。</p><p>(2)按形态结构特点,可把生物分为______,_____ 和_______。</p><p>(3)上述生物中,属于植物的是______ 。(填序号)</p><p>&#xa0;</p></div></div>
<div><p>【答案】  抽样调查  植物  动物  其他生物  1和2</p><p>【解析】试题分析: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p><p>(1)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br />(2)按照形态结构来划分,可将生物归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br />(3)上述生物中,属于植物的是1狗尾草,2松树;属于动物的是3蚂蚁,4蜘蛛,5麻雀,6蟋蟀;7蘑菇是真菌。</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南方的柑橘移栽到北方难以生存,这主要的影响因素是()</p><p>A. 阳光    B. 温度    C. 空气    D. 水分</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南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br />故选B。</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过调查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4229ac1e/SYS201712310114325932435253_ST/SYS201712310114325932435253_ST.001.png" width="92" height="8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植物属于__________。</p><p>(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鼠和昆虫之间是_________关系</p><p>(3)如果用于灌溉农田的水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p><p>(4)在调查中发现,蛙的数量逐年减少主要是由于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土壤干旱缺水造成的。若蛙数量不断减少,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__增多,农作物____________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  生产者  竞争  蛇  害虫(昆虫)  减产</p><p>【解析】(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br />(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鼠和昆虫都吃植物,二者相互争夺食物,因此鼠与昆虫之间是竞争关系。<br />(3)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生态系统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蛇,因此如果用于灌溉农田的水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蛇。</p><p>(4)在调查中发现,蛙的数量逐年减少主要是由于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土壤干旱缺水造成的。缺水影响蛙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若蛙数量不断减少,可能会导致害虫增多,农作物减产。</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完成下列活动不需要调查的是(  )</p><p>A. 观察桃花结构    B. 森林资源清查    C. 全国人口普查    D. 中学生近视发病情况</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观察桃花的结构要用观察法,不属于调查法,A错误;森林资源清查、人口普查、中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都属于调查法,BCD正确。<br />故选A。</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你一起来完成探究的过程。</p><p>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制定并实施计划:</p><p>(1)准备好实验材料,在铁盘内铺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纸板,一侧盖玻璃板,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此时实验变量是______。</p><p>(2)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5分钟后,进行统计。(结果阴暗部分有8只,明亮部分2只)</p><p>4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生活在____ 的环境中。</p><p>5分析与交流。</p><p>6在上述试验中,为什么两侧要放两5只鼠妇而不是1只?____________________。</p><p>7在实验时,最好多测试几次,或者求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p><p>8上述实验中,只有一种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那么这种实验叫______实验。</p><p>&#xa0;</p></div></div>
<div><p>【答案】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光会(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光  阴暗  避免偶然性的影响  减少误差  对照</p><p>【解析】试题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等环节。</p><p>(1)由于探究光照是否影响鼠妇生活的实验,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光照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br />(2)假设是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作出假设:光会(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br />(3)制定并实施计划:<br />a.由于探究的环境因素是光,所以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就要以光照为惟一变量,设置对照组,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就设置了以光为变量的对照组。</p><p>(4)根据实验结果,黑暗一端的鼠妇数量比明亮一端的多,可以得出结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p><p>(6)不能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是5只,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性因素的影响。</p><p>(7)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p><p>(8)“上述实验中,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    )</p><p>A. 生物适应环境&#xa0;  B. 生物影响环境</p><p>C. 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中的哪一个来表示?(  )</p><p>A.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b56268d5/SYS201712310120441974388975_ST/SYS201712310120441974388975_ST.001.png" width="103" height="9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B.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b56268d5/SYS201712310120441974388975_ST/SYS201712310120441974388975_ST.002.png" width="103" height="9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C.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b56268d5/SYS201712310120441974388975_ST/SYS201712310120441974388975_ST.003.png" width="103" height="9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D.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b56268d5/SYS201712310120441974388975_ST/SYS201712310120441974388975_ST.004.png" width="104" height="9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螟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螟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螟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螟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螟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螟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螟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南益阳国基实验学校七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