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天和中学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br />A.阳光→草→兔→狼<br />B.草→昆虫→青蛙→蛇→鹰<br />C.鹰→蛇→青蛙→昆虫→草<br />D.草→蝗虫→细菌、真菌</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不正确;<br />B、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B正确;<br />C、整个食物链都反了,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C不正确;<br />D、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D不正确.<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陆生生物的生活场所是( )<br />A.大气圈<br />B.水圈<br />C.岩石圈<br />D.岩石圈以下</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150米以内,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利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br />A.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br />B.作物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生长良好<br />C.苹果、梨不宜在热带种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br />D.有些动物在繁殖期间,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而进行斗争</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br />A、光是非生物,“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br />B、土壤是非生物,“作物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生长良好”,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br />C、温度是非生物,“苹果、梨不宜在热带种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体现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br />D、动物在繁殖期间,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而进行斗争,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故符合题意.<br />故选:D.</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    , 制订合理的    , 有时候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需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做为    , 整个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   和    , 有时要用   方法进行统计.</p></div></div>
<div><p>【答案】目的和调查对象;调查方案;样本;整理;分析;数学<br />【解析】解: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br />所以答案是:目的和调查对象;调查方案;样本;整理;分析;数学;<br />【考点精析】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试验法、测量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的一般方法的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学校有许多花草树木,有时发现树苗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往往给鸟类吃了,这是生物间的关系.我们学校的一块地里原来种了很多小树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br />问:<br />(1)这说明植物间存在   关系,动物间存在   与   的关系;<br />(2)影响我校树木生长的环境因素有   和   两类.</p></div></div>
<div><p>【答案】<br />(1)竞争;吃;被吃<br />(2)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br />【解析】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1)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种小树苗的地方杂草丛生,影响了小树苗的生长,说明杂草和小树苗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树上的小毛毛虫被鸟类吃了,说明毛毛虫和鸟类之间是捕食关系.(2)影响生物生长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上题中生物因素包括毛毛虫、杂草;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br />所以答案是:(1)竞争;吃;被吃;(2)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    , 同时,蚯蚓的生命过程又使土壤空隙增多,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    .</p></div></div>
<div><p>【答案】适应环境;影响环境<br />【解析】解: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改变环境,像上述题中的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适应这样阴暗潮湿的环境;蚯蚓的活动又使的土壤空隙增多,使得植物的根呼吸通畅,土壤肥力提高,这又说明生物还能改变环境.<br />所以答案是:适应环境;影响环境<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7/5ca9e2d1/SYS201702111714229315388782_ST/SYS201702111714229315388782_ST.001.png" width="471" height="17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还有    , 它们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br />(2)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   关系,就形成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br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大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 写出这条食物链    .<br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p></div></div>
<div><p>【答案】<br />(1)水草、水绵、浮萍;分解者<br />(2)吃与被吃;食物网<br />(3)减少;水草→小鱼→大黑鱼<br />(4)相对稳定;自动调节<br />【解析】解:(1)“水草、水绵、浮萍”都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水草、水绵、浮萍;“鱼、虾、水蚤”都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还有分解者.分解者将动植物的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2)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关系,就形成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3)对于大黑鱼和小鱼的关系可以用食物链表示:水草→小鱼→大黑鱼.从这条食物链可以看出,大黑鱼是以小鱼为食的,所以当“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大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减少.(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r />所以答案是:(1)水草、水绵、浮萍;分解者(2)吃与被吃;食物网(3)减少;水草→小鱼→大黑鱼(4)相对稳定;自动调节<br />【考点精析】利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