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10:40:19

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c38a50d8/SYS201712302357089246612021_ST/SYS201712302357089246612021_ST.001.png" width="168" height="8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p><p>B.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p><p>C.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p><p>D.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上图中,由于①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即: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①是生产者,③以①为食,因此③是消费者,②能把①③进行分解,在返回无机环境中,是分解者,因此,①代表的是生产者,②代表的是分解者,③代表的是消费者,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 “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br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 &#xa0;</p><p>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p><p>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xa0;&#xa0;</p><p>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p><p>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 &#xa0;&#xa0;</p><p>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p><p>A. ①③⑤</p><p>B. ②④⑥</p><p>C. ①③⑥</p><p>D. ②③⑥</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水蚤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虾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小鱼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食虫鸟是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p><p>解: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小鱼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会增加,虾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减少,水蚤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增加,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会减少.所以,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符合题意的是②④⑥.</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能表示各类生物呼吸作用的有(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719beba6/SYS201712310109018627132594_ST/SYS201712310109018627132594_ST.001.png" width="171" height="9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①③⑤    B. ①②④</p><p>C. ②④⑤    D. ①④⑤</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体内的能量流向动物,②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他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719beba6/SYS201712310109019849405441_ST/SYS201712310109019849405441_ST.001.png" width="173" height="11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p><p>B. 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p><p>C. 甲、乙、丙、丁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p><p>D. 如果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则丁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A正确;<br />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由图可知丙是绿色植物。故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的说法正确,B正确;<br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C错误;<br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则丁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丁,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p><p>A. 食物所含有机物中的碳    B. 非生物环境中的碳</p><p>C.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的碳    D.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因此动物体中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的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p><p>A. 清风湖    B. 清风湖的所有植物</p><p>C. 清风湖的所有动物    D. 清风湖的所有生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清风湖”,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br />“清风湖的所有植物”,只有生产者,没有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br />“清风湖的所有动物”,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br />“清风湖的所有生物”,只构成生物群落,没有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br />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的是“清风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冬天的时候,银杏的树叶全部凋落,而松树仍然绿油油的。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p><p>A. 银杏不适应寒冷气候,松树适应寒冷气候</p><p>B. 银杏落叶这一特性是由寒冷环境决定的</p><p>C. 松树冬天常绿说明环境不能影响生物</p><p>D. 银杏落叶说明环境能够影响生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到了寒冷的冬天,北方的阔叶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郁郁葱葱,冬季落叶主要原因是冬季干旱少雨,落叶可有效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降低蒸腾作用,还可以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天北方的阔叶树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缺水环境的一种适应。在冬天银杏树要落叶,而松树仍然郁郁葱葱,这些现象说明生物要适应环境,环境也能够影响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p><p>A. 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B. 产生了有利变异</p><p>C. 产生了不利变异    D. 产生了不可遗传的变异</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是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有利变异)生存与不适者(不利变异)被淘汰的结果。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因。所以生物进化的内部因素是产生了可遗传的有利变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发酵技术和食品保存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 食品包装上的“胀袋勿食”是指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产气</p><p>B. 白酒酿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依靠酵母菌分解谷物中的淀粉</p><p>C. 现代的食物保存方法就是添加防腐剂</p><p>D. 真空包装法,能破坏需氧菌类的生存环境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乳酸发酵只产生乳酸,不产生气体,A错误;</p><p>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谷物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B错误;</p><p>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C错误;<br />真空包装食品变质涨袋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碳之类的气体,袋内有了气体,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 人类是由类人猿逐步进化而来的</p><p>B. 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直向着有利于直立行走的方向变异</p><p>C. 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逐渐增多</p><p>D. 能使用工具是人猿分界的标志</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50万年前,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生活在距今200万﹣150万年前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20万年前,会打造不同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生活在距今20﹣1万年前,已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致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能够狩猎。在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和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脑容量的增加,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p><p>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以看成一条食物链</p><p>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可知,将“落红”化作“春泥”的是生产者</p><p>C. 在一个由牧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狼全部杀绝,那么鹿的数量将先减少,后增加</p><p>D.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是一条食物链,A错误;<br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可知,将“落花”化作“春泥”的是分解者,B错误;<br />在一个由牧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狼全部杀绝,那么鹿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br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是(  )</p><p>A. 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p><p>B.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p><p>C. 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多莉羊</p><p>D. 将人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细胞内</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现代生物技术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酿酒技术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属于日常生物发酵技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蝴蝶兰,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这属于现代生物技术;克隆技术可以保持优良奶牛的性状,而不容易发生变异,因此克隆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把生长激素基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利用的是基因工程中的转基因技术,这属于现代生物技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据媒体报道,考古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一对古生物化石,经过研究发现竟然是一对雌雄孔子鸟化石,两只鸟深情对望,姿态优美动人,堪称1亿多年前的“爱情鸟”。关于孔子鸟化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p><p>A. 孔子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p><p>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p><p>C. 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没有低等生物的化石</p><p>D. 生物越高等,出现的地层地质年代越晚近</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科学家认为孔子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因此,孔子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A正确;</p><p>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B正确;</p><p>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高等动物的化石多,但是也有低等生物的化石,C错误;</p><p>生物越高等,出现的地层地质年代越晚近,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农业害虫可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关于此过程的推理中正确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719beba6/SYS201712310109041471289704_ST/SYS201712310109041471289704_ST.001.png" width="216" height="13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在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两者之间已不存在食物关系</p><p>B. 在a期间,如果在农田中喷洒针对害虫I的农药,蜘蛛数量将增加得更快</p><p>C. 在b期间蜘蛛数量较快减少的原因是该种蜘蛛的食物不足</p><p>D. 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是两个种群的捕食被捕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错误;<br />在A期间,若对害虫I施杀虫剂,害虫I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变慢,甚至减少,B错误;<br />在B期间,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I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C正确;<br />图中所示害虫I,为了获取食物,危害了农作物,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p><p>A. 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型酷似枯叶是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p><p>B. 同种灭蚊药灭蚊效果越来越差是灭蚊药质量下降的结果</p><p>C. 野兔的保护色是为了躲避鹰的捕杀而产生的定向变异</p><p>D. 虫媒花与某些传粉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不符合题意;<br />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灭蚊的效果越来越差,B不符合题意;<br />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就形成了,C不符合题意;<br />只有拥有适应于昆虫传粉结构的花才能得到更多的受精机会,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否则没有受精机会,得不到繁衍.而只有适应花的结构的昆虫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与繁衍,这就是相互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p><p>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p><p>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p><p>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相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p><p>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719beba6/SYS201712310109039828271007_ST/SYS201712310109039828271007_ST.001.png" width="438" height="13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实验结果如下:</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342pt; border:1.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180.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生态瓶编号</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A</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B</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C</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D</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180.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瓶中小鱼生存时间/d</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3</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11</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25</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2</p></td></tr></table><p>&#xa0;</p><p>(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河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属于________,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参与____________。</p><p>(2)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通过____________为小鱼提供________。</p><p>(4)该实验探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p><p>&#xa0;</p></div></div>
<div><p>【答案】  分解者  物质循环  水藻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小鱼缺氧死亡  光合作用  氧气  生产者、分解者、光</p><p>【解析】(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河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p><p>(2)D装置由于放在黑暗中,条件是无光,所以装置中的绿色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装置中的小鱼与绿色水草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A装置只小鱼消耗氧气,B、C装置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氧气消耗最快的就是装置D,因此装置中的小鱼因缺少氧气最先死亡。</p><p>(3)C、D装置为对照实验组,装置中除了条件光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该对照组探究的是光对两装置的影响。由于D装置中的小鱼最先死亡可知,绿色水草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小鱼呼吸作用利用。</p><p>(4)该实验探究了生产者、分解者、光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鼠类和食鼠动物的生物数量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后,得到如图所示的生物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719beba6/SYS201712310109032068258254_ST/SYS201712310109032068258254_ST.001.png" width="207" height="11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植物属于________,鼠类属于________。除了图中表示出来的成分外,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和非生物部分。</p><p>(2)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当草原鼠类数量由A发展到B时,植物的数量会________,从而限制鼠群数量的继续增长;同时,食鼠动物的数量会________,使鼠群数量由B变化到C,从而使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p><p>(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去分析,图示三类生物中,储存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减少  增加  自动调节  食鼠动物</p><p>【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植物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图中的食鼠动物和鼠类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此图中没有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br />(2)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鼠类取食草,当鼠由A发展到B增加时,草会减少,从而限制鼠群数量的继续增长;同时,食鼠动物由于食物增加,其数量会增多,使鼠群数量由B变化到C又减少,从而使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r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而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最终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流动的。所以图示三类生物中,植物是食物链中的初始部分,最高营养级是食鼠动物。储存能量最多的是植物,储存能量最少的是食鼠动物。</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某研究小组为探究负氧离子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p><p>①甲、乙两个相同的房间内,通过释放烟雾制造空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环境。</p><p>②在甲房间内释放一定量的负氧离子,乙房间不做处理。</p><p>③每隔1小时对甲、乙房间内空气污染物中的PM2.5浓度进行检测,获得的数据经处理后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18d05ab8/SYS201712310028588952751445_ST/SYS201712310028588952751445_ST.001.png" width="323" height="17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作为________,以探究PM2.5浓度的变化是否与________有关。</p><p>(2)“0小时”时,甲、乙两个房间PM2.5浓度的检测值有较明显差异,检测人员解释这是此时烟雾颗粒物尚未分布均匀所致.此时该如何检测才能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 ________________</p><p>(3)由图中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p><p>(4)研究人员发现森林能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且这种自然负氧离子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这对你有什么启示?</p><p>_________________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  对照  负氧离子  随机多点检测,求平均值  负氧离子能改善空气质量  保护森林,多植树</p><p>【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p><p>(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作为对照实验,以探究PM2.5浓度的变化是否与负氧离子有关。</p><p>(2)“0小时”时,甲、乙两个房间PM2.5浓度的检测值有较明显差异,检测人员解释这是此时烟雾颗粒物尚未分布均匀所致,那么此时应该随机多点检测,求平均值,才能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p><p>(3)实验结果表明,甲房间的PM2.5浓度在逐渐降低,且速度比乙房间快,由此可得出结论:负氧离子能改善空气质量。</p><p>(4)研究人员发现森林能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且这种自然负氧离子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这对我们的启示:保护森林多植树。</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烟台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之乡,随着水果发酵技术和保鲜技术的日臻完善,烟台的水果产业也迅速发展.请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719beba6/SYS201712310109025938116939_ST/SYS201712310109025938116939_ST.001.png" width="473" height="2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⑴甲图是制作果酒和果醋需要的[ ]             和B醋酸杆菌。</p><p>⑵乙图是酿造果酒时产酒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说明                     。</p><p>⑶B在分类上属于              ,其结构特点是                       。</p><p>⑷夏天水果容易腐败,主要原因是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水果保鲜方法是                  。</p><p>&#xa0;</p></div></div>
<div><p>【答案】(1)A 酵母菌 (2)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 (3)细菌 无成形的细胞核  (4)细菌大量繁殖   冷藏</p><p>【解析】试题分析:(1)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酿酒时要用到A酵母菌,A酵母菌可以经过发酵,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制醋要用到B醋酸菌,B醋酸菌发酵能产生醋酸。</p><p>(2)由上题可知,酿酒时要用到A酵母菌,A酵母菌可以经过发酵,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分析乙图的曲线可知,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酵母菌的活性增强,利于发酵,产生较多的酒精,但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超过了酵母菌的最适宜温度,温度过高会抑制酵母菌的活性,直至杀死酵母菌,产酒量会慢慢降低.这说明酵母菌的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p><p>(3)B是细菌,因为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p><p>(4)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水果,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生长和大量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其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夏天温度适宜,利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进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导致食品的腐败变质,由上可知,食品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保存食品就要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如保存水果时我们常用低温冷藏的方法,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低温还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减少水果内有机物的分解,利于水果的保鲜。</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李村河的河流生态系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形成如图的三个模式图。请结合模式图回答以下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719beba6/SYS201712310109027153389787_ST/SYS201712310109027153389787_ST.001.png" width="443" height="13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一中数量最多的消费者是________,甲所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图一中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p><p>(2)由图一可知,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循环。</p><p>(3)李村河周边温室中使用有机肥不但培育农作物,还使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能够使光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是图一中的________,它在生态系统中充当__________的角色。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p><p>(5)图三中的B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它们的生活方式是________,营养方式是________;图中的D代表的成分是生产者,相当于图二中的________,图三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p><p>&#xa0;</p></div></div>
<div><p>【答案】  丙  分解者  甲、乙、丙、丁  二氧化碳  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乙  生产者  丁  分解者  腐生  异养  C  D→A</p><p>【解析】(1)图一中数量最多的消费者是丙,甲所代表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图一中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物有甲、乙、丙、丁。</p><p>(2)由图一可知,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p><p>(3)李村河周边温室中使用有机肥不但培育农作物,还使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p><p>(4)能够使光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是图一中的乙,它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生产者的角色。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丁。</p><p>(5)图三中的B代表的成分是分解者,它们的生活方式是腐生,营养方式是异养;图中的D代表的成分是生产者,相当于图二中的D,图三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D→A。</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东营市八级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