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br />A.古代的鱼类<br />B.古代的两栖类<br />C.原始的藻类植物<br />D.古代的爬行动物</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据分析可见,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3/88c63eb4/SYS201708151305407758701951_DA/SYS201708151305407758701951_DA.001.png" width="340" height="39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下列分类的等级中,生物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更多的是( )<br />A.属<br />B.科<br />C.纲<br />D.目</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选项中“纲、目、科、属”四个分类单位中,分类单位最小的是属.<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分类的单位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植物中,可以用来当做检测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是( )<br />A.藻类植物<br />B.苔藓植物<br />C.蕨类植物<br />D.种子植物</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人们通常把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孢子繁殖的植物有( )<br />①藻类植物 ②苔藓植物 ③蕨类植物 ④裸子植物 ⑤被子植物.<br />A.①②<br />B.①②③<br />C.①②③④<br />D.①②③④⑤</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br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四种器官,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二者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其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br />因此孢子繁殖的植物有①藻类植物、②苔藓植物、③蕨类植物.<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两栖动物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资料.下列动物中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br />A.青蛙和蟾蜍<br />B.螃蟹和蜻蜓<br />C.鳄鱼和黄鳝<br />D.蟾蜍和乌龟</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青蛙和蟾蜍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所以属于两栖动物,A正确.<br />B、螃蟹和蜻蜓,属于节肢动物,B错误;<br />C、鳄鱼无论幼体还是成体都用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黄鳝属于鱼类,C错误;<br />D、乌龟无论幼体还是成体都用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D错误.<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栖动物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 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蝗虫身体表面坚硬的外壳称为( )<br />A.角质层<br />B.皮肤<br />C.外骨骼<br />D.表皮</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蝗虫是节肢动物,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长大而长大,因此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因此,蝗虫身体表面坚硬的外壳称为“外骨骼”.<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节肢动物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鸟类的飞行的说法,错误的是( )<br />A.滑翔是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br />B.鼓翼飞行是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br />C.鸟类的飞行器官是由前肢变化的<br />D.除了鸟类,其它动物不能够飞行</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A、滑翔是一种省力的飞行方式,正确.<br />B、鼓翼飞行是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正确.<br />C、鸟类的飞行器官是翼,由前肢变成的,正确.<br />D、除了鸟类,有的动物能够飞行,如昆虫,蝙蝠,错误.<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鸟的主要特征,需要了解鸟类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骨中空,内充空气,心脏分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通过对凯巴森林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br />①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br />②生态系统听 生物有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类群;<br />③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等;<br />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br />A.①④<br />B.①②③<br />C.①②④<br />D.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通过对凯巴森林的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等不同类群,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等;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密切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生态系统概述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br />A.兔子吃草<br />B.松鼠吃蘑菇<br />C.蛇捕食青蛙<br />D.青蛙捕食昆虫</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草是植物属于生产者,兔子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兔子吃草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A正确;<br />B、松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因此松鼠吃蘑菇体现了消费者和真菌之间的关系,B错误;<br />C、蛇、青蛙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蛇捕食青蛙体现了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C错误;<br />D、青蛙、昆虫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青蛙捕食昆虫体现了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D错误;<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链的相关知识,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了解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下面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br />A.草原<br />B.森林<br />C.农田<br />D.沙漠</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因此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越强.选项中森林的生物成分最复杂,生物的数量最多,调节能力最强.<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表示的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br />A.阳光→草→昆虫→蛙<br />B.草→羊→狼<br />C.松鼠→真菌→朽木<br />D.黄鼠狼→蛇→田鼠→植物</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br />B、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br />C、狐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r />D、黄鼠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r />所以,表示的食物链中,正确的是草→羊→狼.<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利用食物链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的药物是( )<br />A.在大肠杆菌体内制取生长激素<br />B.在青霉菌体内获取青霉素<br />C.在酵母菌体内获得干扰素<br />D.在大肠杆菌体内获取胰岛素</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转基因技术概念: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技术.类型包括植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不同生物间转基因等,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体内电穿孔技术用于转基因研究的报道不断增多,在医学相关领域的优势也日趋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活体基因导入方法,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在制药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基因制药行业已经初具规模. 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某种疾病的基因转入到细菌体内,利用细菌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药物,例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在酵母菌体内获得干扰素,在大肠杆菌体内制取生长激素等.而选项B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没有经过转基因技术.<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基因工程的原理,需要了解1、基因控制生物性状2、遗传密码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是可以通用的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产品的制作与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无关的一项是( )<br />A.氨基酸<br />B.甜味剂<br />C.酶制剂<br />D.果脯</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ABC、此三项都用到微生物的发酵,与发酵有关,属于发酵技术.ABC不合题意.<br />D、果脯是渗出果肉中的水分制成的,没用发酵技术.D符合题意.<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原理:乳酸菌在无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将乳糖分解成乳酸;应用:制作酸奶,酸泡菜等;酵母菌在适宜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活中的植物种类很多.如果将紫菜、蕨菜、葫芦藓分为一类,而将向日葵、高梁、油松分为一类,则分类依据是    . 其中上述植物中能产生种子,但没有果皮包被的是    , 没有根、茎、叶的是    .</p></div></div>
<div><p>【答案】是否能产生种子;油松;紫菜<br />【解析】解: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紫菜、蕨菜、葫芦藓等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向日葵、高粱、油松等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油松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紫菜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蕨菜是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br />所以答案是:是否能产生种子;油松;紫菜.<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种子植物的相关知识,掌握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根据动物体内有无   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另一类是脊椎动物.常见的蝗虫属于   动物;生物界中最高等动物的类群是脊椎动物中的   类.</p></div></div>
<div><p>【答案】脊椎;无脊椎;哺乳<br />【解析】解: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鱼等,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如蝗虫等.生物界中最高等动物的类群是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类.<br />所以答案是:脊椎;无脊椎;哺乳<br />【考点精析】利用分类的依据与方法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请根据如图分析回答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3/88c63eb4/SYS201708151305414318441856_ST/SYS201708151305414318441856_ST.001.png" width="267" height="1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原始生命形成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转化成具有叶绿体的植物的类群A    .<br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 但是,B和C的生殖方式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原始的    , 包括D   和E   ;D和E脱离了水的控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br />(3)从上述植物进化的历程来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    , 由    , 由    , 由    .</p></div></div>
<div><p>【答案】<br />(1)藻类植物<br />(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br />(3)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单细胞到多细胞<br />【解析】解:(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原始藻类植物.(2)如图所示:<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3/88c63eb4/SYS201708151305414318441856_DA/SYS201708151305414318441856_DA.001.png" width="289" height="36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A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B原始的苔藓植物和C原始的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C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D原始的裸子植物和E原始的被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出现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3)生物通过对不同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的规律.<br />所以答案是:(1)藻类植物;(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单细胞到多细胞;<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掌握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某一害虫成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3/88c63eb4/SYS201708151305416631811885_ST/SYS201708151305416631811885_ST.001.png" width="158" height="13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从实验结果看,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   的结果.<br />(2)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   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r />(3)在这里,   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害虫本身就存在着   变异类型.</p></div></div>
<div><p>【答案】<br />(1)自然选择<br />(2))害虫与农药<br />(3)杀虫剂;抗药性<br />【解析】解:(1)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从实验结果看,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害虫与农药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3)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抗药性进行了选择.<br />所以答案是:(1)自然选择;(2)害虫与农药;(3)杀虫剂;抗药性.<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自然选择学说,需要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br />雨后的小树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树木、花草,利用根系和伸展的茎叶,为生存争夺着水分、养料、阳光和空间,蝗虫、蟋蟀贪婪地啃食着嫩叶,蝉在树梢处高声“鸣唱”,鸟儿叽叽喳喳间啄取着食物…<br />(1)在此生态系统中,树木、花草是    , 蝗虫、蟋蟀、蝉、鸟…是    .<br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述资料中没有介绍的成分是    .<br />(3)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   因素对其影响最大.<br />(4)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首先死亡的将是    , 这是由于    .</p></div></div>
<div><p>【答案】<br />(1)生产者;消费者<br />(2))分解者<br />(3)自我调节;人为<br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br />【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中,树木、花草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蝗虫、蟋蟀、蝉、鸟等是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在上述资料中没有分解者.(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需要光,因此,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绿色植物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首先植物会枯萎,植物会最先死去;地球上的食草动物,将会随之灭绝,食肉动物因找不到食物,也会灭绝,最终因缺乏食物(能量)、氧气,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将无法生存.<br />所以答案是:(1)生产者;消费者;(2)分解者;(3)自我调节;人为;(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需要了解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3/88c63eb4/SYS201708151305417812184734_ST/SYS201708151305417812184734_ST.001.png" width="218" height="20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这个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构成.对猫头鹰而言,能量消耗最少的食物链是:    .<br />(2)如果当地有人开办工厂,导致该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中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p></div></div>
<div><p>【答案】<br />(1)4;绿色植物→鼠→猫头鹰<br />(2)猫头鹰<br />【解析】解:(1)图中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鼠→猫头鹰、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绿色植物→兔→蛇→猫头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因此这个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构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对猫头鹰而言,能量消耗最少的食物链是最短的食物链即绿色植物→鼠→猫头鹰.(2)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如果当地有人开办工厂,导致该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中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猫头鹰.<br />所以答案是(1)4;绿色植物→鼠→猫头鹰(2)猫头鹰<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3/88c63eb4/SYS201708151305418620858990_ST/SYS201708151305418620858990_ST.001.png" width="258" height="9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从如图可以看出,人类祖先转向地面生活后,运动方式由   改为    , 这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br />(2)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由于这种运动方式的改变,使前肢获得了解放而进化成为    , 进而开始学会    , 并随着人类进化而越来越复杂、先进,由此又推动了人类   的发展.</p></div></div>
<div><p>【答案】<br />(1)四肢着地;两足直立行走<br />(2)手;制造并使用工具;大脑<br />【解析】解:(1)从如图可以看出,人类祖先转向地面生活后,运动方式由四肢着地改为两足直立行走,这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2)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由于这种运动方式的改变,由臂行慢慢变为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3)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体质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肢更适于直立行走,前肢获得了解放而进化成为手,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进而开始学会制造并使用工具,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大大增强,使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并随着人类进化而越来越复杂、先进,由此增进了人类大脑的发展.<br />所以答案是:(1)四肢着地;两足直立行走;(2)手;制造并使用工具;大脑<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从猿到人的进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多莉”羊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3/88c63eb4/SYS201708151305419737808914_ST/SYS201708151305419737808914_ST.001.png" width="346" height="17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甲羊和乙羊为“多利”的诞生分别提供了   和    . 细胞A在体外培养后,再被植入到丙羊的子宫内发育,最后由丙羊生下丁羊﹣“多莉”.<br />(2)“多莉”的长相与   羊一模一样,原因是    .<br />(3)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看,这是一种   (“有性”或“无性”)生殖.</p></div></div>
<div><p>【答案】<br />(1)无核卵细胞;细胞核<br />(2)乙;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中,乙羊提供了细胞核<br />(3)无性<br />【解析】解:如图可知,甲羊提供了无核卵细胞,乙羊提供了细胞核,把细胞核移植到无核卵细胞中,使之融合成一个细胞,继续进行培育,发育成早期胚胎,再把胚胎移植到丙羊的子宫内,胚胎在子宫内发育,直至成熟、分娩、产出小羊丁多利.(1)由上可知,甲羊为“多利”的诞生提供了无核卵细胞,乙羊提供了细胞核,丙羊提供了子宫.(2)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中,乙羊提供了细胞核,因此,多莉的长相与乙羊一模一样.(3)“多利”羊的培育属于动物的克隆,在克隆的过程中无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此属于无性生殖<br />所以答案是:(1)无核卵细胞;细胞核(2)乙;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中,乙羊提供了细胞核(3)无性<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解: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而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只是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如鳃裂)只是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这些证据(包括细胞研究)只是从某一方面证明了食物的进化.因此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br />所以答案是:正确<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证据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因此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需要了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达尔文创立了“双名法”命名生物(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解:林奈是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他在生物学上的成就是发明了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的相关知识,掌握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解: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多;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少.<br />所以答案是:正确<br />【考点精析】利用分类的依据与方法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的是春天水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的是春天温度适宜,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的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说法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蚯蚓属于软体动物.(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解:蚯蚓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运动,身体分节,是典型的环节动物.故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环节动物,掌握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蜘蛛和蜜蜂都是节肢动物,也都是昆虫.(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解: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4对步足,不是昆虫,蜘蛛是蛛形纲的动物,但它和蝗虫都具有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有外骨骼等特征都属于节肢动物.<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节肢动物的相关知识,掌握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解: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题干的说法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总是不利的.(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解: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会减少植物的数量,同时动物会把植物的果实、种子带到远方,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有的果实有香甜的浆液,能诱使动物来吃,动物吃下果实后,不少种子随着粪便排出,利于传播.因此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也有有利的一面.<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的相关知识,掌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以及对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理解,了解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可被植物重新利用,遗体被分解后,释放二氧化碳、含氮无机盐等.</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作了进一步的探究:取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以横轴中线为界,左侧铺上一层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右侧铺上一层有机质极少的土壤,将20只鼠妇放入纸盒内,然后将纸盒置于一暗室内,10分钟后,用一小纸板沿横轴中线将纸盒隔开,再取出,分别计数两侧的鼠妇个数.重复三次,统计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侧和有机质极少的土壤侧鼠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M1、M2 .<br />(1)他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    .<br />(2)如果M1明显大于M2 , 则说明    . 如果M1明显小于M2 , 则说明    .<br />(3)如果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你的设计思路是设计对照实验,除   是变量外,其他条件都一样.<br />(4)做完实验后,应将鼠妇    .</p></div></div>
<div><p>【答案】<br />(1)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对鼠妇生活的影响<br />(2)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环境中;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极少的土壤环境中<br />(3)水分<br />(4)放回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中<br />【解析】解:(1)取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以横轴中线为界,左侧铺上一层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右侧铺上一层有机质极少的土壤,将20只鼠妇放入纸盒内,然后将纸盒置于一暗室内,10分钟后,用一小纸板沿横轴中线将纸盒隔开,再取出,分别计数两侧的鼠妇个数.重复三次,统计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侧和有机质极少的土壤侧鼠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M1、M2 . 由于两侧惟一变量是有机质的多少,因此他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对鼠妇生活的影响.(2)如果实验结果是有机质多的土壤鼠妇多,说明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环境中;如果实验结果是有机质少的土壤鼠妇多,则说明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极少的土壤环境中.(3)设计对照实验应该遵循惟一变量的原则,如果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水分.设计对照实验时,除水分是变量外,其他条件都一样. (4)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中.<br />所以答案是:(1)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环境中;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极少的土壤环境中;(3)水分;(4)放回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中<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