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曹镇大赵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使用显微镜对光的程序是( )<br />①选遮光器上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br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④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br />A.①﹣②﹣③﹣④<br />B.②﹣①﹣③﹣④<br />C.③﹣④﹣②﹣①<br />D.③﹣②﹣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需要强光时可选择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需要弱光时可选择平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br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刚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使用10×物镜时,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一排细胞共有8个,当他换用40×的物镜时(目镜不变),可以看到这排多少个细胞( )<br />A.8个<br />B.4个<br />C.32个<br />D.2个</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目镜不变,物镜由“10×”换为“4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扩大了4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倍数扩大了4倍,因此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1/4,因此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是2个.<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练习使用显微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 )<br />A.所有的变量都相同<br />B.除实验变量外,其它变量均相同<br />C.除实验变量外,其它变量均不同<br />D.所有的变量都不同</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只许实验变量不同,其他相同.<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先用高倍镜观察,后转为低倍镜观察,他观察到的结果是( )<br />A.物象变小,细胞个数变多,视野变亮<br />B.物象变大,细胞个数变少,视野变暗<br />C.物象变小,细胞个数变少,视野变暗<br />D.物象变大,细胞个数变多,视野变亮</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br />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先用高倍镜观察,后转为低倍镜观察,视野中物象变小,细胞个数变多,视野变亮.故A符合题意.<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练习使用显微镜,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br />A.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br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r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r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据分析可见A、B、C都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D、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可见D符合题意.<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物的特征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哪项能说明牡丹是生物( )<br />A.牡丹可供人观赏<br />B.牡丹花很美<br />C.牡丹能开花结籽<br />D.牡丹长有绿叶</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题干中的A、B、D不属于生物的特征,不能说明牡丹是生物,A、B、D错误;<br />C、牡丹能开花结籽,说明生物能繁殖,能说明牡丹是生物,C正确;<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的特征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显微镜的目镜是75×,要想物象为物体的900倍,应选用的物镜是( )<br />A.8×<br />B.10×<br />C.12×<br />D.15×</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显微镜的目镜是75×,要想物象为物体的900倍,应选用的物镜是900÷75=12(倍).<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中,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br />A.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br />B.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br />C.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br />D.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br />A、草木皆兵,是生物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故不符合题意;<br />B、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故不符合题意;<br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故符合题意.<br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故不符合题意.<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掌握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圈之所以能适合生物的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分别是   、   、   、和稳定的   供给.</p></div></div>
<div><p>【答案】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营养<br />【解析】解: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当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br />所以答案是: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营养.<br />【考点精析】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7/77d88226/SYS201702111722362516356924_ST/SYS201702111722362516356924_ST.001.png" width="173" height="16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   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   进入瓶内.<br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br />A.瓶子的大小<br />B.细菌的有无<br />C.肉汤的多少<br />(3)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    .<br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br />A.巴氏消毒法<br />B.腌制法<br />C.脱水法<br />(5)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键是( )<br />A.运气好<br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br />C.观察时认真<br />D.实验用具好看.</p></div></div>
<div><p>【答案】<br />(1)A;细菌<br />(2)B<br />(3)巴氏消毒<br />(4)A<br />(5)B<br />【解析】解:(1)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2)甲图中A瓶与B瓶对照,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因此A瓶内无菌,而B瓶不作处理,没有高温灭菌,因此B瓶内有细菌,实验变量是细菌.甲图中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将瓶颈打断,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入肉汤,因此乙图的实验变量也是细菌;(3)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4)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5)巴斯德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微生物来自空气中已经存在的微生物,如图:<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7/77d88226/SYS201702111722362516356924_DA/SYS201702111722362516356924_DA.001.png" width="303" height="15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即两瓶中都高温灭菌,A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的,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通过竖直的瓶口进入A瓶的肉汤中,使肉汤变质腐败.<br />而B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的,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被S型的曲颈阻挡住,微生物就不能进入B瓶的肉汤中,肉汤保持新鲜.由此证明细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设计了曲颈瓶,与直颈瓶做对照.<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请根据你学习的显微镜(如图1)知识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7/77d88226/SYS201702111722363959231334_ST/SYS201702111722363959231334_ST.001.png" width="385" height="22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   ]   和[   ]    .<br />(2)在显微镜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是[   ]   和[   ]    .<br />(3)某同学在用低倍镜观察切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黑点.移动切片黑点不动,转换物镜后黑点仍在.请问黑点在   上.<br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看到的物像如图2中①所示,若要观察的物像达到图2中②所示效果,他应将装片向   移动.<br />(5)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    . 这时,你应该调节   和    , 使视野明暗适宜.<br />(6)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图3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哪一组镜头( )<br />A.甲和丙<br />B.乙和丁<br />C.乙和丙<br />D.甲和丁</p></div></div>
<div><p>【答案】<br />(1)1;目镜;4;物镜<br />(2)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br />(3)目镜<br />(4)右下方<br />(5)变暗;反光镜;遮光器<br />(6)A<br />【解析】解:(1)目镜:放大观察的物体; 物镜:放大观察的物体;(2)11粗准焦螺旋和12细准焦螺旋都可以调节镜筒,粗准焦螺旋使镜筒较大幅度地上升或下降,细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小.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让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黑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黑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黑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移动玻片时黑点不动,转换物镜,黑点仍存在,那么黑点在目镜;(4)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看到的物像如图2中①所示,若要观察的物像达到图2中②所示效果,他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反之越亮.使用低倍镜时物象清楚,焦距适宜,当换用高倍镜时,由于物镜的长度不同,焦距就不同,如果不调焦距物像就模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窄,透光量变少,视野就会变暗,反之,越亮.所以用低倍物镜观察到清楚的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的亮度变化是变暗.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在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使用小光圈,使进入的光线更少,光线更暗,凹面镜有汇聚光线的作用,增加进入镜筒内的光线,提高亮度,因此,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变暗.这时,你应该调节 遮光器和 反光镜,使视野明暗适宜;(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甲和长物镜丙.<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