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环科园教学联盟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题型:判断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必须需要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所以白天有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而在夜晚无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进行呼吸作用.<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部分,缺少非生物部分,不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猫在睡觉时不需要消耗能量.(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生物时时刻刻都需要消耗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小猫在睡觉时不需要消耗能量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呼吸作用的实质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可以独立生活.(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一旦离开寄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病毒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病毒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由分析可知,计划免疫可以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全国大力推广计划免疫工作,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题干说法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免疫与计划免疫,需要了解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艾滋病患者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为HIV,此病毒能够攻击并严重损伤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缺损.艾滋病患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传染病及其预防(传染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传染病人的隔离、扑杀染病的动物等);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水源、消毒餐具、加强个人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锻炼身体等)).</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可见题中的叙述是正确的.<br />所以答案是:正确<br />【考点精析】利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种山羊,羊绒细长柔软,是纺织原料中的精品.某地区牧草优质,大量引进养殖这种山羊,山羊的数量连年增长.几年后,山羊把草根和灌木树叶都啃食掉了.结果当地的草场和灌木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出现草场沙化现象.这个事例说明( )<br />A.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br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r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br />D.环境能影响生物</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有一种山羊,羊绒细长柔软,是纺织原料中的精品.某地区牧草优质,大量引进养殖这种山羊,山羊的数量连年增长,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几年后,山羊把草根和灌木树叶都啃食掉了,使草原和灌木林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草原沙漠化现象,这个事例又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因此选项C正确.<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韭黄的叶子呈黄白色,这是由于人们在栽培这种蔬菜时没有给予它们( )<br />A.水分<br />B.光照<br />C.养料<br />D.空气</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韭黄和蒜黄之所以呈现黄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如将韭黄和蒜黄移到光下,韭黄和蒜黄中将有叶绿素形成,因而将变绿色,这一实验验证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鲜的柿子放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可以脱涩,有人说食盐水比清水更容易让新鲜的柿子脱涩.为了检验这种说法,应该选择的实验方案是( )<br />A.<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60601118511_ST/SYS201708151049060601118511_ST.001.png" width="93" height="7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B.<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60601118511_ST/SYS201708151049060601118511_ST.002.png" width="179" height="8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C.<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60601118511_ST/SYS201708151049060601118511_ST.003.png" width="97" height="8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D.<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60601118511_ST/SYS201708151049060601118511_ST.004.png" width="189" height="8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C、由于对照实验需要对照组和实验组,故AC错误;<br />B、既有对照组又有实验组,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B正确;<br />D、由于D选项选择的材料太少,故D错误;<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多吃下列哪种食物,可以有效预防“大脖子病”( )<br />A.海带和紫菜<br />B.橘子和柠檬<br />C.虾皮和牛奶<br />D.胡萝卜</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物质,体内长期缺碘就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甲状腺的发育,就会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海带、紫菜等海产藻类中含碘丰富,常吃可预防大脖子病.而橘子和柠檬富含维生素,虾皮和牛奶富含钙等,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故A符合题意.<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掌握激素有内分泌腺分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进入到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贵校餐厅的师傅为你们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清炖排骨、麻婆豆腐.还有一样菜没有确定,想征求你的意见,你认为加上下列哪种食物后这份菜谱就会变得更为合理( )<br />A.素炒豆角<br />B.牛奶<br />C.红焖羊肉<br />D.炒鸡蛋</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健康食谱,要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要合理,营养全面合理.米饭主要提供淀粉类,清炖排骨和麻辣豆腐主要提供蛋白质类,此食谱中无蔬果类,会导致维生素摄入量不足,因此应再添加上蔬果类,可见A符合题意.<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合理营养和合理营养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合理营养:每日三餐,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三餐应该按时;要合理补充各种人体所必须的五类食物,可以形象比喻成“平衡膳食宝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物移栽时,要“带土移栽”,目的是( )<br />A.减少水分散失<br />B.防止植物不适应环境<br />C.保护幼根和根毛<br />D.防止营养物质流失</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是根尖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有利于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根的成活率.<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谚语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其中的肥料主要给农作物生长提供( )<br />A.水分<br />B.无机盐<br />C.阳光<br />D.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施肥的目的就在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种在盐碱地中的植物,不容易成活的主要原因是( )<br />A.土壤溶液的浓度过低,会造成植物根毛细胞严重失水<br />B.土壤溶液的浓度过高,会造成植物根毛细胞严重失水<br />C.土壤中的无机盐对植物的根有毒害作用,造成植物中毒死亡<br />D.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对土壤的根有腐蚀作用,造成植物死亡</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盐碱地的土壤溶液中含较多的盐碱,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使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根毛细胞内部的浓度,植物根毛细胞就会失水,导致根不能吸水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故B正确.<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体的消化是指( )<br />A.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br />B.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过程<br />C.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转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br />D.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过程</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在消化道内将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食物的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可以将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这是物理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化学性消化.例如淀粉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是消化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消化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67975532673_ST/SYS201708151049067975532673_ST.001.png" width="159" height="14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④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br />B.蛋白质在③内被消化成氨基酸<br />C.②分泌的胆汁,能参与脂肪的消化<br />D.①内可以初步消化淀粉</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据图可知:①口腔,②肝脏,③胃,④小肠.<br />A、④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因为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透过;这些特点,决定了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A正确;<br />B、蛋白质在③胃内被消化成多肽,在④小肠内被消化氨基酸,B错误;<br />C、②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胆汁,胆汁里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C正确;<br />D、①口腔中的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初步消化淀粉,D正确.<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掌握食物的消化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br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循环流动<br />B.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捕杀狼群有利于保护鹿群<br />C.“蝉→螳螂→黄雀”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br />D.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兔、狐”这几种生物体内,除草剂积累最多的是“狐”</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狼,鹿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鹿的体内,狼吃鹿,鹿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狼的体内.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A错误;<br />B、在草原上存在着食物链:草→鹿→狼.狼以鹿为食,当狼数量增加时,鹿就减少;鹿减少了,狼的数量增加就会受到抑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就总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若把狼全部捕杀,则鹿的数量先因狼的减少而增加,此时,草的数量因狼的增加而减少,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此时草原中的鹿将会先增多后减少,不利于保护鹿,B错误;<br />C、蝉→螳螂→黄雀,缺少生产者,C错误;<br />D、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该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的而生物是狐,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D正确.<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食物链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饥饿导致身体虚弱时,能尽快恢复体能的食品是( )<br />A.面包<br />B.鸡蛋<br />C.菠菜<br />D.肥猪肉</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糖类主要从食糖、谷类、豆类和根茎类等食物中获得.如果不吃饭,人体内的能源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出现低血糖,导致头晕眼花、大汗淋漓等饥饿现象,此时应该让其食用含糖类丰富的面包等食物,使其尽快恢复;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为人体提供能量.鸡蛋主要提供蛋白质;菠菜主要提供的是维生素;肥猪肉主要提供脂肪.故A符合题意.<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动(植)物油、肥肉、大豆等;富含糖类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麦、馒头、马铃薯、红薯等;含蛋白质的食物:奶、蛋、鱼、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r />A.在搭建种植植物的暖棚时,我们最好选用无色透明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阳光的进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br />B.为了提高产量,应该将农作物种植得越密越好<br />C.发生洪涝灾害后,一些植物往往会发生烂根而死亡,是因为根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br />D.储藏蔬菜和水果时,往往向仓库中通入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或低温冷藏,主要目的是抑制蔬菜和水果的呼吸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在搭建种植植物的暖棚时,我们最好选用无色透明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阳光的进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A正确;<br />B、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或穴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种植农作物时,如果过稀,使阳光照到地面,造成浪费,会减产;如果过密,植物叶片互相遮挡,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也会减产,所以应合理密植,B错误;<br />C、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洪涝灾害后,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导致植物就会死亡,C正确;<br />D、储藏蔬菜和水果时,往往向仓库中通入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或低温冷藏,主要目的是抑制蔬菜和水果的呼吸作用,D正确.<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空气中PM2.5超标时会出现雾霾天气.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进入人体呼吸系统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br />A.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br />B.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br />C.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br />D.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肺</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PM2.5颗粒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进入肺,在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PM2.5颗粒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血液.<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表示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具体过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br />①肺泡与外界之间进行气体交换<br />②气体在血液中运输<br />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br />④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br />A.①②③④<br />B.①④②③<br />C.②③④①<br />D.④②③①</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①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组织间气体交换.<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呼吸系统的组成和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甲、乙两地生产同一种甜瓜,但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甜瓜甜,含糖量高.经调查发现:在甜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相差较大(见表)</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width:46.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时段</p></td><td style="width:96.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甲地平均温度/℃</p></td><td style="width:98.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乙地平均温度/℃</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白天</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33</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33</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夜间</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12</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22</p></td></tr></table><p>据表分析,原因是( )<br />A.甲地夜间温度较低,甜瓜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的消耗少<br />B.甲地夜间温度较低,甜瓜呼吸作用强,有机物的积累多<br />C.乙地夜间温度较高,甜瓜呼吸作用强,有机物的积累多<br />D.乙地夜间温度较高,甜瓜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的消耗少</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因为既是同一种甜瓜,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在夜间,乙地的温度高,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甲地的温度低,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甲地的甜瓜积累的有机物比乙地的甜瓜多,含糖量就高,吃起来就甜.<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br />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br />B.羊的白毛与牛的黑毛<br />C.狗的长毛与卷毛<br />D.人的黑眼珠和黄皮肤</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属于相对性状;<br />B、羊和牛是两种生物,因此“羊的白毛与牛的黑毛”不属于相对性状;<br />CD、“狗的长毛与卷毛”、“人的黑眼珠和黄皮肤”,分别都是两种性状,因此都不属于相对性状.<br />所以,属于相对性状的是“豌豆的高茎和矮茎”.<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的概念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DNA、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br />A.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DNA分子<br />B.一条DNA分子上包含有许多基因<br />C.基因是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br />D.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它们之间的关系: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因此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DNA分子的说法是错误的.<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选项代表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当卵细胞与下面哪个细胞结合的时候,形成的受精卵将来能发育成一个男孩( )<br />A.22条+X<br />B.22条+Y<br />C.22对+XX<br />D.22对+XY</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72080197066_DA/SYS201708151049072080197066_DA.001.png" width="334" height="22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当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XY,将来发育成男孩.<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人类染色体的传递,掌握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将甲、乙、丙三支试管按图中要求处理,对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73819498322_ST/SYS201708151049073819498322_ST.001.png" width="422" height="23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三支试管内溶液均变为蓝色<br />B.三支试管内溶液均不变色<br />C.甲试管内溶液变蓝色,乙试管内溶液变浅蓝色,丙试管内溶液不变蓝色<br />D.甲试管内溶液不变色,乙试管和丙试管内溶液均变蓝色</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将三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①号试管中的清水不能消化淀粉,淀粉依然存在,因此滴加碘液会变蓝;②号试管中温度较低,馒头里的淀粉不能充分消化,因此滴加碘液会变浅蓝色;③号试管中馒头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会变蓝.<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利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r />A.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等、越简单<br />B.生物在生活环境方面的进化趋势是:由陆地生活进化到水中生活<br />C.位于生物进化树顶端的动物是人类<br />D.植物的进化顺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A正确;<br />B、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生物在生活环境方面的进化趋势是:由水中生活进化到陆地生活,B错误.<br />C、人类属于哺乳动物,位于进化树分枝最顶端,是最高等的动物,C正确.<br />D、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D正确.<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证据和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毒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r />A.只要控制毒品的吸食量,毒品的危害极其有限<br />B.吸毒会成瘾,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br />C.吸毒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和家庭幸福<br />D.毒品是滋生犯罪、破坏和平的根源</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吸毒形成了对毒品的依赖性之后,吸毒后的快感会不断递减,因此,为了达到与原来同样的刺激强度,吸毒者必须加大剂量,如果毒品用量过度会引起吸食者猝死,吸毒有可能会违法犯罪,严重危害社会,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都要杜绝毒品,尤其是青少年,要坚决远离毒品.<br />据以上分析可知:<br />A、只要控制毒品的吸食量,毒品的危害极其有限,A正确;<br />B、吸毒会成瘾,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B错误;<br />C、吸毒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和家庭幸福,C错误;<br />D、毒品是滋生犯罪、破坏和平的根源,D错误.<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长颈鹿进化的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br />A.由于环境变化,长颈鹿产生了长颈的变异<br />B.在缺乏青草时,由于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才进化成了现在的长颈<br />C.以前植物不够吃,现在食物丰富了,长颈鹿的脖子自然就长了<br />D.经过生存竞争和环境的选择,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保留了颈长的长颈鹿</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长颈鹿的长颈是环境对长颈鹿颈的长短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于环境变化,长颈鹿产生了长颈的变异,不符合题意;<br />B、在缺乏青草时,由于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形成的长颈,是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不能遗传,不符合题意;<br />C、“以前植物不够吃,现在食物丰富了,长颈鹿的脖子自然就长了”,是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不能遗传,不符合题意;<br />D、经过生存竞争和环境的选择,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保留了颈长的长颈鹿,符合题意.<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自然选择学说,需要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哪项行为不会被传染艾滋病( )<br />A.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br />B.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行为<br />C.输入艾滋病患者的血液<br />D.与艾滋病患者共用一个针管</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握手、拥抱不属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因此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不会传播艾滋病;<br />BCD、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行为、输入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与艾滋病患者共用一个针管,都会被传染艾滋病.<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传染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传染病人的隔离、扑杀染病的动物等);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水源、消毒餐具、加强个人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锻炼身体等)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应对禽流感的各项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br />A.斩杀活鸡<br />B.关闭活鸡交易市场<br />C.告诫人们尽量减少外出<br />D.建议人们服用一些板蓝根</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斩杀活鸡属于控制传染源;<br />B、关闭活鸡交易市场是切断传播途径;<br />CD、告诫人们尽量减少外出、建议人们服用一些板蓝根,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r />因此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关闭活鸡交易市场.<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传染病及其预防,掌握传染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传染病人的隔离、扑杀染病的动物等);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水源、消毒餐具、加强个人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锻炼身体等)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r />A.全国统一的急救电话是“120”<br />B.带有“OTC”标志的药物是处方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购买<br />C.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对身体有害<br />D.冰箱能延长食物的保鲜期是因为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全国统一的急救电话为120是正确的;<br />B、药品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B错误;<br />C、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能够破坏人体的蛋白质,有害人体健康,故C正确;<br />D、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D正确.<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利用安全用药和急救常识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法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危害;安全用药、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120急救、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出血和止血.</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观察用具,图1为光学显微镜,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76750642608_ST/SYS201708151049076750642608_ST.001.png" width="407" height="20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对光时,应首先转动[   ]    , 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   ]   来使视野明亮.观察时,要大幅度升降镜筒,应转动[   ]    . 在看到物象后,为使物象更清晰,可转动[   ]    .<br />(2)欲使显微镜下视野内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   方向移动玻片,将写有字母“q”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br />(3)图2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若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尽可能的多,目镜与物镜的组合应为    .<br />(4)图3是某同学使用显微镜的一组图片,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76750642608_ST/SYS201708151049076750642608_ST.002.png" width="262" height="20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请用图片代码和箭头表示使用显微镜的操作顺序:   <br />②在该同学的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请指出   (填序号)</p></div></div>
<div><p>【答案】<br />(1)3;转换器;9;反光镜;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br />(2)左上方;b<br />(3)①④<br />(4)F→E→B→A→G→C→D;C<br />【解析】(1)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使用显微镜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以防玻片标本移动,影响观察,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到不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便于绘图.在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时,寻找物像,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如果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p”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d”.(3)一般情况下: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正好相反.图中①和②是目镜,因此①是低倍镜,②是高倍镜;③和④是物镜,③是高倍镜、④是低倍镜.故要得到放大倍数最小的组合是①④,放到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4)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br />Ⅰ、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br />Ⅱ、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br />Ⅲ、观察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最后整理实验台.使用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为:F→E→B→A→G→C→D<br />在该同学的操作中,C图使镜筒下降,物镜接近载玻片过程中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而不是注视镜筒.<br />所以答案是:(1)3转换器;9反光镜;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2)左上方;b;(3)①④(4)F→E→B→A→G→C→D;C.<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分析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78617836971_ST/SYS201708151049078617836971_ST.001.png" width="241" height="15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中   属于生产者,其它生物都属于    .<br />(2)图中所示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br />(3)在该生态系统中,蛇和鹰的关系既是    , 又是    .<br />(4)若大量捕杀狐、蛇、鹰,之后此食物网中   的数量会急剧减少,最终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p></div></div>
<div><p>【答案】<br />(1)草;消费者<br />(2)5;草→鼠→蛇→鹰<br />(3)捕食;竞争<br />(4)草<br />【解析】(1)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兔、鼠、狐、蛇、鹰,都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草,都属于消费者,因此属于消费者的动物共有5种.(2)(3)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所以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鼠→蛇→鹰.由这些食物链可以看出,鹰和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4)“若大量捕杀狐、蛇和鹰”,鼠、兔因捕食者减少而大量增加,鼠、兔吃草,因此之后此食物网中草的数量会急剧减少,最终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br />所以答案是:(1)草;消费者;(2)5;草→鼠→蛇→鹰;(3)捕食;竞争;(4)草.<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步骤如下:<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3a9f863/SYS201708151049079617934153_ST/SYS201708151049079617934153_ST.001.png" width="260" height="11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将长势、大小相同的两株天竺葵放在暗处24小时后,分别放置在密封瓶A和B内;②将B瓶移到光下6~7小时,A瓶任放在暗处(图甲);③取下瓶盖,将点燃的蜡烛分别伸入A瓶和B瓶(图乙);④分别从A、B两瓶中摘取大小相同的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色;⑤取出脱色的叶片漂洗,滴加碘酒;<br />请回答下列问题:<br />(1)步骤①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   耗尽.<br />(2)步骤②中控制的变量是    .<br />(3)步骤④将叶片脱色,脱去的是叶绿体中的    .<br />(4)步骤⑤滴加碘酒后,能够变蓝色的是摘自   (填“A”或“B”)瓶的叶片,这不仅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还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是    .<br />(5)步骤③,伸入A瓶的蜡烛熄灭,说明A瓶内的植株消耗了   (填“氧气”或“二氧化碳”).伸入B瓶的蜡烛复燃,说明B瓶的植株进行了   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r />(1)淀粉<br />(2)光<br />(3)叶绿素<br />(4)B;淀粉;光<br />(5)氧气;光合<br />【解析】(1)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A、B瓶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光.(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4)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滴加碘液后,摘自B瓶的叶片会变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同时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5)伸入A瓶的蜡烛熄灭,说明A瓶中缺少氧气,氧气被植物的呼吸消耗,B瓶的蜡烛复燃,说明氧气多,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br />所以答案是:(1)淀粉;(2)光;(3)B;淀粉;光;(4)氧气;光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