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9:53:12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共同体八年级(下)开学摸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天,某生物实验小组用显微镜观察变绿的池塘水,发现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内有叶绿体.则该生物可能是( )<br />A.单细胞动物<br />B.藻类植物<br />C.苔藓植物<br />D.蕨类植物</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单细胞动物没有叶绿体,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藻类植物,它们大多生活在水中,具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和大液泡等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题干中提到的是池塘水中有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内有叶绿体.藻类植物符合此特点.<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 )<br />A.飞行、爬行<br />B.跳跃、游泳<br />C.飞行、游泳<br />D.跳跃、爬行</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鹰的前肢变成翼,运动方式是飞行,鱼的运动方式为游泳,C正确.<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的相适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蚯蚓可以净化环境的主要原因是( )<br />A.能在湿润土壤的深层生活<br />B.身体柔软,能在垃圾中钻洞<br />C.身体分节,运动灵活自如<br />D.能分解枯叶,朽根等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蚯蚓能分解枯叶、朽根等中的有机物,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所以可以用蚯蚓来净化环境.可见C正确.<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环节动物,掌握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夏天,食品和衣物上会发霉长毛,这与下列哪种生物有关( )<br />A.细菌<br />B.霉菌<br />C.病毒<br />D.酵母菌</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细菌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A错误.<br />B、霉菌有曲霉和青霉两种,都是多细胞的真菌.曲霉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上面生有大量的孢子呈球状,多在发霉的馒头、面包等上出现,青霉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上面生有大量的孢子呈扫帚状,多在发霉的橘子等上出现.可见衣物的发霉长毛,应该是由霉菌等多细胞真菌引起的,B正确;<br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结构简单,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C错误;<br />D、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因此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稍大而厚,D错误.<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真菌,掌握真菌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br />A.猫和虎<br />B.虎和豹<br />C.豹和狼<br />D.猫和狼</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虎和猫同属于猫科,即同科;<br />B、虎和豹同属于食肉目,同属于猫科,同属于豹属;<br />C、豹属于猫科,食肉目,狼属于犬科,食肉目;<br />D、猫和狼都属于食肉目,即同目.<br />可见,虎和豹的亲缘关系最近.<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分类的单位(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是( )<br />A.界<br />B.门<br />C.目<br />D.种</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因此种也叫物种,种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以及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差别最小.<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类的单位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br />A.生态系统多样性<br />B.遗传多样性<br />C.物种多样性<br />D.农作物的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br />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表明生物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相互依赖,互相影响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 )<br />A.就地保护<br />B.迁地保护<br />C.法制管理<br />D.动物园</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A正确.<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r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br />②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br />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汽、氢气、氨气;<br />④生命起源于陆地<br />A.①②③<br />B.①②④<br />C.①③④<br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①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正确.<br />②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正确.<br />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正确.<br />④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错误.<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掌握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动物类群中,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 )<br />A.原始无脊椎动物<br />B.水生脊椎动物<br />C.原始脊椎动物<br />D.陆生脊椎动物</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原始的藻类植物与最早出现的动物﹣﹣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动、植物在地球上发展进化,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因此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动物类群是原始无脊椎动物.<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化石可以证明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类的是( )<br />A.始祖马化石<br />B.恐龙化石<br />C.始祖鸟化石<br />D.鱼类化石</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证据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质工作者在不同的地层内发掘到许多化石.甲层中发掘出恐龙蛋、始祖鸟、龟化石;乙层中发现出马、象牙、犀牛等化石;丙层中发掘三叶虫、珊瑚、乌贼等化石.据此推断这些地层的年代由远到近的顺序是( )<br />A.甲、乙、丙<br />B.丙、甲、乙<br />C.丙、乙、甲<br />D.乙、甲、丙</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化石),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马、象牙、犀牛),马、象、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三叶虫、珊瑚、乌贼),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动物都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化石证据,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丹顶鹤每年冬季在射阳自然保护区越冬,这样有利于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按照达尔文的理论,这是( )<br />A.非条件反射<br />B.条件反射<br />C.变异的结果<br />D.自然选择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丹顶鹤每年冬季在射阳自然保护区越冬,因为这里食物充足,便于生存.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掌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草原上的雄鹰经常捕食野兔,在成千上万的世代更替中,野兔奔跑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 )<br />A.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br />B.一种生物的进化与周围生物没有关系<br />C.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r />D.自然选择在野兔和鹰的进化中没有发挥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哺乳动物的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生存压力对奔跑速度的选择,跑的慢的野兔就会被雄鹰吃掉,这样跑的快的野兔就被选择,他们的后代也会跑的快,如此进化,就会越来越快.而对于雄鹰,同样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视觉不敏锐的雄鹰就不容易捕捉到野兔,就会被淘汰掉,这样,生存下来的雄鹰都是视觉敏锐快的,这样一代一代的进化,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因此,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掌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r />A.埃及古猿不是人的祖先<br />B.南方古猿已经具有语言能力了<br />C.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产生语言是人类起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br />D.人类进化过程是从智人到能人再到南方古猿,最后到现代人</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埃及古猿的头骨被认为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A不正确.<br />B、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50万年前,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B不正确.<br />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加上脑的发育、火的使用、语言的交流,最终进化成人类.故此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r />C、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加上脑的发育、火的使用、语言的交流,最终进化成人类,C正确.<br />D、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D不正确.<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的进化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br />A.蜻蜓点水<br />B.雄鸡报晓<br />C.蛙的心跳<br />D.蜘蛛织网</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BD、“蜻蜓点水”、“雄鸡报晓”、“蜘蛛结网”,都属于动物行为;<br />C、“蛙的心跳”是一种生理现象,因此,“蛙的心跳”不属于动物行为.<br />所以,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蛙的心跳”.<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动物行为的定义与意义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意义是供自己及自己的后代享用而让自己生存下来,是动物最基本的行为方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br />①蜜蜂采蜜 ②蚂蚁筑巢 ③蜘蛛织网 ④鱼类洄游 ⑤大山雀偷饮牛奶 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br />A.①②③④<br />B.①②④⑥<br />C.⑤⑥<br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①蜜蜂采蜜、②蚂蚁筑巢、③蜘蛛织网、④鱼类洄游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而⑤大山雀偷饮牛奶、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相关知识,掌握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br />A.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br />B.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br />C.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br />D.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接:A、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正确;<br />B、学习行为是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动物后天学习所得,而不是与遗传因素无关,错误;<br />C、先天性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正确;<br />D、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正确.<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相关知识,掌握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这些生物构成一个食物链.能正确反映其取食关系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9cb9eb9c/SYS201707192042331634191813_ST/SYS201707192042331634191813_ST.001.png" width="136" height="8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甲→乙→丙→丁<br />B.丙→丁→甲→乙<br />C.丙→丁→乙→甲<br />D.丁→丙→乙→甲</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丁次之,再次是乙,甲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掌握食物链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生态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是( )<br />A.农田生态系统<br />B.森林生态系统<br />C.草原生态系统<br />D.太湖水域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小,也不稳定,A符合题意;<br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食物链复杂,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强,最稳定,B不符合题意;<br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C不符合题意;<br />D、太湖水域生态系统是湖泊生物群落与大气、湖水及湖底沉积物之间连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形成结构复杂、功能协调的基本生态单元,因此太湖水域生态系统比较稳定.D不符合题意.<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是刘邦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br />(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xa0;&#xa0;&#xa0;行为有关.<br />(2)蚂蚁之间靠&#xa0;&#xa0;&#xa0;传递信息(填“动作”或“气味”)<br />(3)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的&#xa0;&#xa0;&#xa0;行为特征的动物.<br />(4)“蚂蚁觅食”从行为获得方式来看属于&#xa0;&#xa0;&#xa0;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学习”)</p></div></div>
<div><p>【答案】<br />(1)觅食<br />(2)气味<br />(3)社会<br />(4)先天性<br />【解析】解:(1)蚂蚁属于昆虫,它喜食甜食,因此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觅食行为有关.(2)蚂蚁之间是通过触角传递信息的,它们的触角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因此蚂蚁之间靠气味传递信息(填“动作”或“气味”)(3)蚂蚁喜欢群居,其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内有负责生殖的雌蚁﹣﹣﹣“蚁后”和雄蚁,还有专管保卫蚁巢的兵蚁以及负责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的工蚁,所以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的社会行为特征的动物.(4)“蚂蚁觅食”从行为获得方式来看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学习”)<br />所以答案是:(1)觅食;(2)气味;(3)社会;(4)先天性.<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人的屈肘运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9cb9eb9c/SYS201707192042334282693375_ST/SYS201707192042334282693375_ST.001.png" width="153" height="11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人的运动系统由骨、&#xa0;&#xa0;&#xa0;和&#xa0;&#xa0;&#xa0;三部分组成.<br />(2)屈肘动作时①&#xa0;&#xa0;&#xa0;(选“收缩”或“舒张”),同时②&#xa0;&#xa0;&#xa0;(选“收缩”或“舒张”).完成这一动作需要&#xa0;&#xa0;&#xa0;系统的调节和控制.<br />(3)看图可知,肱二头肌的两端是附着在&#xa0;&#xa0;&#xa0;(选“同一根”或“不同的”)骨上.人做屈肘运动时,肌肉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所摄取的&#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骨骼肌;骨连结<br />(2)收缩;舒张;神经<br />(3)不同的;食物<br />【解析】解:(1)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三部分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2)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图中屈肘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3)看图可知,肱二头肌的两端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人做屈肘运动时,肌肉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所摄取的食物.<br />所以答案是:(1)骨骼肌;骨连结;(2)收缩;舒张;神经;(3)不同的;食物<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需要了解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某一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分析回答以下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9cb9eb9c/SYS201707192042335289273269_ST/SYS201707192042335289273269_ST.001.png" width="271" height="15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中生产者是&#xa0;&#xa0;&#xa0; , 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xa0;&#xa0;&#xa0;营养级.<br />(2)该食物网中共有&#xa0;&#xa0;&#xa0;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共有&#xa0;&#xa0;&#xa0;个营养级.<br />(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xa0;&#xa0;&#xa0;、&#xa0;&#xa0;&#xa0; .<br />(4)如果人类大量捕猎狐狸,会造成野兔和老鼠的数量&#xa0;&#xa0;&#xa0;(增加或减少),并破坏该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xa0;&#xa0;&#xa0;能力.<br />(5)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图还缺少的是生物成分中的&#xa0;&#xa0;&#xa0;和非生物成分.</p></div></div>
<div><p>【答案】<br />(1)草;1<br />(2)5;4<br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br />(4)增加;自动调节<br />(5)分解者<br />【解析】解:(1)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图中生产者是草,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1营养级.(2)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共有4个营养级.(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4)“如果人类大量捕猎狐狸”,会造成野兔和老鼠的数量增加(增加或减少),“并破坏该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5)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图还缺少的是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br />所以答案是:(1)草;1(2)5;4(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4)增加;自动调节(5)分解者<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共同体八级(下)开学摸底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