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七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态平衡是指( )<br />A.生产者、消费者的比例是稳定不变的<br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数量上是稳定不变的<br />C.所有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br />D.出生和死亡的动植物数量必须是相等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如草→兔→狐中,草的数量要远大于兔的数量,兔的数量要远大于狐的数量.狐多了,兔就会少,兔少了,狐也会少,狐少了,兔就会多;同样兔少了,草就会多;草多了,兔就会多,兔多了,草就会少,但最终达到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兔的数量远大于狐的数量,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根据概念可知选项C是正确的.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利( )<br />A.为防止田鼠危害农作物,用毒鼠强将田鼠赶尽杀绝<br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青虫<br />C.值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br />D.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的藻类死亡</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叫做通讯.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是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对环境没有污染,因此对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利.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种类减少.在菜地中喷洒农药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一般情况下工业废水也可以引发赤潮,如果工业废水能让有毒藻类死亡的话,同样对海洋中其它生物也是一种毒害,当然对保护生态环境不利了.故选:C.<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群体内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来传递信息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表格中表示的是小明对7种动物进行的简单分类,他的分类依据是(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width:119.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类别1</p></td><td style="width:128.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类别2</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燕子、青蛙、野兔、鱼</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蜜蜂、蚯蚓、蜘蛛、水螅</p></td></tr></table><p><br />A.水生还是陆生<br />B.体内有无脊柱<br />C.体温是否恒定<br />D.胎生还是卵生</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图中的蜜蜂、蚯蚓、蜘蛛和水螅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燕子、青蛙、野兔、鱼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可见对图中的动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br />A.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生活<br />B.麻雀成群飞向收割完的稻田,集体觅食<br />C.一只蚜虫被天敌咬伤后,能释放信息激素,使同种其他个体尽快逃避<br />D.繁殖季节,大马哈鱼集结成群,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到固定区域去产卵</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A、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生活,对彼此都有利属于共生关系,不是同种动物不具有社会行为.故不符合题意;B、麻雀成群内部没有形成了一定的组织.也没有等级秩序因此没有社会行为.故不符合题意;C、蚜虫被天敌咬伤后,能释放信息激素,告诉同伴尽快逃避,相对于个体行为应该属于群体之间的通讯.故符合题意;D、繁殖季节,大马哈鱼集结成群,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到固定区域去产卵,是节律行为,没有形成了一定的组织.也没有等级秩序因此没有社会行为.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社会行为的特征,掌握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水由鱼口进入,经鱼鳃、鳃盖后缘流出时,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 )<br />A.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r />B.氧气含量增高,二氧化碳含量减少<br />C.氧气、二氧化碳含量都增加<br />D.氧气、二氧化碳含量都减少</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可以看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所以水由鱼的口进入,经鱼鳃、鳃盖后缘流出时,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故A正确.故选:A.<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鱼的主要特征的相关知识,掌握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关节模式图:<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5bdd8ca4/SYS201707192018494436953115_ST/SYS201707192018494436953115_ST.001.png" width="153" height="16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人体内有许多关节运动剧烈时就会造成脱臼,结合图示分析一下脱臼是由于   从<br />   里脱出来.<br />(2)运动时能减少两骨之间摩擦的是    , 把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    .<br />(3)关节内滑液的作用是      <br />A.润滑关节软骨<br />B.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br />C.使关节运动灵活自如<br />D.以上三项全是<br />(4)挂你饿在人体运动过程中主要起到      的作用.<br />A.连接<br />B.支点<br />C.保护<br />D.支持.</p></div></div>
<div><p>【答案】<br />(1)关节头;关节窝<br />(2)关节软骨;关节囊<br />(3)D<br />(4)B<br />【解析】解:(1)脱臼:1关节头从2关节窝滑脱出来.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2)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5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3)关节内滑液能润滑关节软骨,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使关节运动灵活自如,D正确.(4)运动中,关节起着支点的作用,故选B.<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需要了解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