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9:42:33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是(  )<br />A.工业废气经处理就排放<br />B.参与环保宣传,植树造林<br />C.合理利用土地<br />D.果园中大量喷洒农药</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A、工业废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A正确;</p><p>B、参与环保宣传,植树造林可以提高绿化面积,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B正确;</p><p>C、合理利用土地,就不会出现开垦荒地,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C正确;</p><p>D、在果园中大量喷洒农药,会直接破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残留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剧毒不易降解的农药还会沿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D错误.</p><p>所以答案是:D.</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森林遭到滥砍乱伐后,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人为排放过多的废水废料到湖水中,导致湖水里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营养物质丰富而疯长,影响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器官和功能的对应关系,选项不正确的是(  )<br />A.口腔﹣﹣初步消化淀粉<br />B.胃﹣﹣初步吸收蛋白质<br />C.肝脏﹣﹣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乳化脂肪<br />D.小肠﹣﹣内含胆汁、肠液、胰液等多种消化液</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口腔中具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A正确;</p><p>B、胃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B错误;</p><p>C、肝脏是消化腺,能分泌胆汁,首先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然后胆汁从胆管进入小肠,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C正确;</p><p>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内含胆汁、肠液、胰液等多种消化液,D正确.</p><p>所以答案是:B.</p><p><br />【考点精析】利用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吸气时,人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br />A.胸廓缩小<br />B.膈肌舒张<br />C.肋间肌收缩<br />D.肺容积缩小</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导致肺内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呼气过程和吸气过程正好相反.</p><p>所以答案是:C</p><p><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掌握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即可以解答此题.</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分析下表,该患者的肾脏可能发生病变的结构是(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主要成分</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水</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蛋白质</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葡萄糖</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无机盐</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尿素</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患者尿液(g/100mL)</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95</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0.10</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0.00</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1.20</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1.70</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正常人尿液(g/100mL)</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96</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0.00</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0.00</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1.10</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1.80</p></td></tr></table><p><br />A.肾小球<br />B.肾小囊<br />C.肾小管<br />D.肾髓质</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表格中该患者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因此该患者的肾脏可能发生病变的结构是肾小球.</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尿的形成,需要了解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人体每天大约形成150升原尿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br />A.小脑<br />B.脑干<br />C.脊髓<br />D.大脑皮层</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即大脑皮层,约2~3毫米厚,大脑皮层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皮层上的神经中枢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p><p>故选D</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中,属于简单反射的是(  )<br />A.膝跳反射<br />B.谈虎色变<br />C.杯弓蛇影<br />D.望梅止渴</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膝跳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低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p><p>B、谈虎色变是动物出生后在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射,由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p><p>C、惊弓蛇影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p><p>D、望梅止渴是人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射,由大脑皮层参与,属于条件反射,D错误;</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利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应当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疾病与激素分泌异常无关的是(  )<br />A.呆小症<br />B.糖尿病<br />C.佝偻病<br />D.巨人症</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p><p>B、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p><p>C、佝偻病是幼儿缺钙或缺少维生素D引起的.</p><p>D、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p><p>可见只有C疾病与激素无关.</p><p>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途径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是(  )<br />A.握手,共进午餐<br />B.注射毒品<br />C.母婴传播<br />D.不正当性接触</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握手,共进午餐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因此握手,共进午餐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播,A符合题意;</p><p>BCD、注射毒品、母婴传播、不正当的性接触,都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因此都会造成艾滋病传播,BCD不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传染病及其预防,掌握传染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传染病人的隔离、扑杀染病的动物等);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水源、消毒餐具、加强个人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锻炼身体等)即可以解答此题.</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流程图可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正确的是(  )<br />A.外界声波→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br />B.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br />C.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br />D.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左心房</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A错误.</p><p>B、尿的形成过程是,血液由肾动脉流入入球小动脉,再由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再流经肾小管,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即:血液→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腔→肾小管→尿液,故B错误.</p><p>C、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故C正确.</p><p>D. 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D错误.</p><p>所以答案是:C</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途径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有关实验中选择实验试剂及用具的叙述,错误的是(  )<br />A.“观察小雨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试验时要用放大镜进行观察<br />B.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br />C.“探究唾液时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可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br />D.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低倍物镜观察的范围大,方便找到要观察的物体,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时,应使显微镜的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A错误;</p><p>B、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和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因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要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可以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而后能见到溶液变浑浊.B正确;</p><p>C、检验淀粉是否存在所用的试剂是碘液,现象是变成蓝色,C正确;</p><p>D、如果将取下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会吸水膨胀甚至涨破影响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是0.9%,故要用0.9%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便于观察.D正确;</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食物的消化和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xa0;</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依据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回答下列有关问题:<br />(1)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xa0;&#xa0;&#xa0;、&#xa0;&#xa0;&#xa0;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br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xa0;&#xa0;&#xa0;、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p></div></div>
<div><p>【答案】<br />(1)脑,脊髓<br />(2)神经中枢<br />【解析】解:(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2)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它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p><p>所以答案是:(1)脑;脊髓;(2)神经中枢;</p><p><br />【考点精析】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应当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p><p>&#xa0;</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1/6c85148a/SYS201802232106182972835496_ST/SYS201802232106182972835496_ST.001.jpeg" width="238" height="17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外界光线首先穿过的是透明的&#xa0;&#xa0;&#xa0; , 若其发生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br />(2)眼球结构中的&#xa0;&#xa0;&#xa0;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能折射光线.若其凸度过大,形成的物像会落在&#xa0;&#xa0;&#xa0;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就是近视眼.佩戴&#xa0;&#xa0;&#xa0;(填“凹”或“凸”)透镜能矫正近视眼。</p></div></div>
<div><p>【答案】<br />(1)角膜<br />(2)晶状体,视网膜,凹<br />【解析】解:(1)图示中的H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2))人眼球结构中的G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因此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含有感光细胞的B视网膜,可以形成物像,因此视网膜相当于胶卷.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大,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眼.(1)角膜 (2)晶状体;视网膜; 凹</p><p>&#xa0;</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人体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⑦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血管类型.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1/6c85148a/SYS201802232106188228468438_ST/SYS201802232106188228468438_ST.001.jpeg" width="385" height="1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食物中的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在消化道内经过①过程后最终被分解成&#xa0;&#xa0;&#xa0; .<br />(2)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使&#xa0;&#xa0;&#xa0;血变成&#xa0;&#xa0;&#xa0;血.<br />(3)A系统中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xa0;&#xa0;&#xa0; .<br />(4)图中能表示排泄途径的是&#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氨基酸<br />(2)动脉,静脉<br />(3)毛细血管<br />(4)③⑤⑥<br />【解析】解:(1)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2)在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由于组织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大于组织细胞内的氧气含量,而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故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因此“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使动脉血转变成静脉血.(3)A表示血液循环系统,其中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物交换.(4)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⑤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⑥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尿素、尿酸等含氮废物会明显减少.</p><p>所以答案是:(1)氨基酸;(2)动脉; 静脉;(3)毛细血管;(4)③⑤⑥;</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对血管的理解,了解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p><p>&#xa0;</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七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