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学期生物3月月考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人类和古猿相比,能更好地交流和合作是由于( )<br />A.火的使用<br />B.语言的使用<br />C.工具的使用<br />D.直立行走</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以下好处:烧烤食物,有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使人们扩大了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们围歼野兽的能力.总之,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但对于交流与合作却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p><p>B、人类主要的交流方式是语言,故语言的使用使古人类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故B符合题意;</p><p>C、工具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早期原人阶段能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砾石工具.晚期猿人阶段能使用火,像北京周口店猿人.早期智人能制造石器,会人工取火.晚期智人阶段,能加工精细的石器,骨器,能制造使用骨针,产生原始宗教.人类发明创造各种工具使得人类能适应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但对于交流与合作却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p><p>D、直立行走使人的视野更开阔,同时促进了手的功能的进化,越来越灵活,也使人的大脑进一步复杂化.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但对于交流与合作却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从猿到人的进化,需要了解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的受精卵形成和胚胎发育的场所依次是( )<br />A.子宫、子宫<br />B.卵巢、子宫<br />C.输卵管、卵巢<br />D.输卵管、子宫</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各有各的用途。卵巢有产 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的作用;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及产生月经的地方;阴道是精 子进人和胎儿产出的通道;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及受精完成与胚胎初期发育的地方。</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人的生殖,需要了解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r />A.人体的生长发育开始于胚胎<br />B.第二性征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的<br />C.大脑体积迅速增加是青春期发育最显著的特征<br />D.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脐带</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人的生命起始于受精卵,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也都迅速发育,大脑体积迅速增加是在青春期之前;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胎儿在子宫中发育,依靠胎盘从母体取得营养,而双方保持相当的独立性,故ACD都不符合题意;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洪亮而低沉等,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声调较高等,故B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掌握人的生殖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r />A.卵细胞与精子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br />B.-个卵细胞一般只能与一个精子结合<br />C.胎儿在液体环境——羊水中发育<br />D.人们常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可见胎儿在母体内需发育300天左右</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受精卵在经过输卵管进入子宫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泡.胚泡缓慢移动到子宫中,埋入子宫内膜。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与母体交换营养与废物;一般来说,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人的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男同学进入青春期后,会逐渐变得肩宽背阔,声音低沉,并长出胡须。产生的这些变化主要与下列哪种器官分泌的激素有关?( )<br />A.输精管<br />B.睾丸<br />C.精囊腺<br />D.前列腺</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指男女出现的除了性器官之外的性别差异,如男孩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使得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等.女孩的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控制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和乳腺发达以及声音变高变细等。</p><p>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给患佝偻病的儿童开的处方,合理的是( )<br />A.钙片和维生素<br />B.钙片和维生素<br />C.钙片和葡萄糖<br />D.钙片和鱼肝油</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因此给佝偻病患儿补钙必须加服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给患佝偻病的儿童开的处方,合理的是钙片和鱼肝油。</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掌握水: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无机盐中的钙、铁、磷、碘、盐都是不可或缺的,以及对维生素的作用的理解,了解维生素:人体需求量少,不能供能,但生命活动又必不可少的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纯净水、蒸馏水等商品作为日常饮用水,因缺少某些成分而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从合理营养的角度,你认为还需要添加微量的( )<br />A.钙和钾等无机盐<br />B.含碘的食盐<br />C.漂白粉等消毒剂<br />D.小苏打</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缺钙时,儿童易患佝偻病.钾的作用主要是维持酸碱平衡,参与能量代谢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纯净水”、“蒸馏水”中不含无机盐,因此应添加含钙和钾的无机盐,才能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育,故A符合题意;</p><p>B、不用专门添加含碘的无机盐,因为我国政府提倡使用加碘食盐,饮食中不缺碘,故B不符合题意;</p><p>C、漂白粉具有腐蚀性,不适合添加,故C不符合题意;</p><p>D、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易溶于水,人体通过饮食中的食盐即可获得钠,故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水: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无机盐中的钙、铁、磷、碘、盐都是不可或缺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张明同学早上吃了一根油条,油条在他消化道内被消化的主要产物是( )<br />①葡萄糖<br />②氨基酸 <br />③甘油 <br />④脂肪酸<br />⑤无机盐 <br />⑥维生素 <br />⑦水<br />A.①②⑥<br />B.①③④<br />C.②④⑥<br />D.②⑤⑦</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淀粉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脂肪消化后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被彻底消化后的产物是氨基酸。油条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脂肪,油条进入小肠后,小肠里的肠液和胰液中含有能够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油条在小明的消化道内被消化的主要产物是①葡萄糖,③甘油和④脂肪酸。</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宣传普及营养科学与食品卫生知识、扫除“营养盲”,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br />A.用营养保健食品代替食物,获得营养会更全面<br />B.不吃蔬菜,水果可代替;不吃主食,零食可代替<br />C.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应多摄人高脂肪和高蛋白食品<br />D.学生早餐也应遵循“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原则</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营养保健食品既不能代替平衡膳食,也不能代替治病的药品,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全面的营养素,主要靠一日三餐的正常膳食来供给,如果想主要靠保健食品来获取营养,必然会造成营养方面的偏差,产生营养不良,故A错不符合题意; “</p><p>B、五果当为助”,水果是不能代替蔬菜的,因为它们所含的物质是不同的,零食不可代替主食,主食含有人体需要的养分,矿物质,维生素…有助身体健康,而零食不但没有益,吃得多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故B不符合题意;</p><p>C、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应多摄入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丰富的食品,以满足生长发育快的需要,而过多的摄入高脂肪和高蛋白食品,会导致身体偏胖,故C不符合题意;</p><p>D、平衡膳食是指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搭配合理,使人获得全面而平衡的营养.饮食应“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基本原则,故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合理营养(合理营养:每日三餐,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还要掌握合理营养(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三餐应该按时;要合理补充各种人体所必须的五类食物,可以形象比喻成“平衡膳食宝塔”)的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患有肝、胆疾病的人应少吃下列哪种食物?( )<br />A.蔬菜<br />B.水果<br />C.豆腐<br />D.红烧肉</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食物中含有的大分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必须在消化道内在消化液的参与下被分解成小分子的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人体消化道吸收。脂肪的消化始自小肠,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脂肪的酶,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患有肝炎或因病摘除胆囊的人,肝脏分泌胆汁的能力差,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因而患有肝炎或因病摘除胆囊的人,怕吃油腻食物。</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消化液的作用时,先在四支试管中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然后分别滴加不同的消化液2毫升。将四支试管放置在37℃的水浴中一段时间后,各滴加2滴碘液,并振荡,结果发现只有2号试管中变蓝了。由此可以推断,2号试管中加入的消化液是( )<br />A.胃液<br />B.肠液<br />C.胰液<br />D.唾液</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肠液、胰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酶,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四支试管加滴加消化液,然后滴加碘液,只有2号试管变蓝色,说明淀粉没有被消化,遇到碘溶液变成蓝色。而其它试管滴加碘溶液没有变蓝色,说明淀粉被消化。</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婴儿满月后,可在其所喝的牛奶或水中滴加鱼肝油,以帮助婴儿吸收钙并预防佝偻病的发生。这是因为鱼肝油中含有较多的( )<br />A.氨基酸<br />B.脂肪酸<br />C.葡萄糖<br />D.维生素D</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维生素对人体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会得相应的缺乏症,如缺维生素D会患骨质疏松、佝偻病等,因为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即使食物营养中含有钙,但由于身体缺维生素D最终会导致缺钙,使得幼年患佝偻病。因此,补钙的同时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据此可知,因为鱼肝油中含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维生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维生素:人体需求量少,不能供能,但生命活动又必不可少的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各组营养物质,不能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是( )<br />A.水、无机盐、维生素<br />B.水、脂肪酸、维生素<br />C.麦芽糖、氨基酸、维生素<br />D.葡萄糖、无机盐、氨基酸</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维生素、无机盐、水、氨基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终产物)、葡萄糖、脂肪酸都是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麦芽糖只是淀粉在口腔内的初步消化产物,只有在小肠内在肠液、胰液中的消化糖类的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人体才能直接吸收。</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r />A.当发生沙尘暴时,要戴口罩以减少尘埃的吸入<br />B.在剧毒的环境中,人们应该戴防毒面具<br />C.尘肺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br />D.尘肺是长期在粉尘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类职业病</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发生沙尘暴时,空气中沙尘较多,应戴口罩以减少吸入尘埃对呼吸系统的伤害。在剧毒环境中,只有佩戴防毒面具才能减少有毒物质对呼吸系统的损伤。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贮留而引起的疾病。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但不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掌握空气的质量与健康:1)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当地空气污染的原因,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在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的活动状况、肺内的气体压力变化依次是( )<br />①肋间肌和膈肌收缩 <br />②肋间肌和膈肌舒张 <br />③肺内的气体压力增大 <br />④肺内的气体压力减小<br />A.①③<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p><p>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情况相反。可见B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掌握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三次重复实验的数据分别是1244千焦、1249千焦、12481焦,则该花生种子中含有的能量为( )<br />A.1244千焦<br />B.1248千焦<br />C.1249千焦<br />D.1247千焦</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在“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实验中,每次测得的数据都不相同,表明有测量误差,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可信度,应该取各次数据的平均值.即(1244千焦+1249千焦+1248千焦)÷3═1247千焦。</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能量的摄取(人体内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你的身体时刻都在与周围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你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变化是( )<br />A.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r />B.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br />C.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r />D.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减少</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所以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变化是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的相关知识,掌握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从哪里来?我们每一个人又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呢?下图是“人的由来”的概念 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19/aad739ac/SYS201802231938416863483051_ST/SYS201802231938416863483051_ST.001.png" width="207" height="16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A,B两处分别是:A   B   <br />(2)胎儿是在母体的   中发育,并通过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同时将废物排出。<br />(3)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并出现了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如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   。<br />(4)小林第一次遗精时很害怕,爸爸知道后,向他解释了遗精的原因。请你帮他描述精子的“行踪”:   产生的精子→     →    →   →体外。</p></div></div>
<div><p>【答案】<br />(1)森林古猿,受精卵<br />(2)子宫,脐带和胎盘<br />(3)月经<br />(4)睾丸,附睾,输精管,尿道<br />【解析】(1)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所以,A是森林古猿,B是受精卵。</p><p>(2)男性睾丸产生的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巢产生的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缓慢移入到子宫中。最终胚泡植入子宫内膜,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是怀孕。在母体的子宫内,胚胎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胚胎发育到第8周,其外貌开始像人,从这时起到出生前的胚胎,叫做胎儿。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的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母体怀孕40周左右,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p><p>(3)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出现了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遗精是指男孩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月经是指进入青春期之后,女子每月一次的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出血现象,月经期一般为4到5天,此时子宫内膜是一个创伤面,要注意经期卫生.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p><p>(4)在男性的生殖系统中,主要的性器官是睾丸,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输送精子的器官是输精管;前列腺能分泌粘液,阴囊有保护睾丸和附睾的作用,尿道能排出精液和尿液。所以,精子的“行踪”:睾丸产生的精子→ 附睾丸→输精管→尿道→体外。</p><p>所以答案是:(1)森林古猿;受精卵;(2)子宫;脐带和胎盘;(3)月经;(4)睾丸;附睾;输精管;尿道</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染色体的传递和人类的起源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呼吸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19/aad739ac/SYS201802231938419901486023_ST/SYS201802231938419901486023_ST.001.png" width="190" height="19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人体吸人的气体依次经①鼻、④咽、②喉、③   、⑤支气管,最终进入⑥   。<br />(2)在患重感冒时,往往要用嘴呼吸,早上醒来时会觉得嗓子非常干,而平时用鼻呼吸则不会有此感觉。这是因为   。<br />(3)⑥是人体完成气体交换的器官,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br />(4)尘肺病是由长期吸人大量细微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职业病,目前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至今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对尘肺病要以预防为主,应最大限度防止有害粉尘的吸入。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有清洁作用,为何有些人还会患尘肺病?   。<br />(5)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写出任意两条)<br />①   。<br />②   。</p></div></div>
<div><p>【答案】<br />(1)气管,肺<br />(2)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br />(3)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组成<br />(4)呼吸道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但这种处理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r />(5)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及时打扫教室和宿舍的卫生<br />【解析】(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组成。如图,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①鼻,④咽,②喉,③气管,⑤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p><p>(2)呼吸道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是: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呼吸道内表面的纤毛和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如果用口呼吸则会使口腔在温暖湿润空气时失去水分,会使喉咙干燥同时会产生咳嗽,这是干燥的空气损伤气管的表现。根据以上知识说明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p><p>(3)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外界空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p><p>(4)呼吸性粉尘是指能被吸入人体肺部并滞留于肺泡区的浮游粉尘。空气动力直径小于7.07μm的极细微粉尘,是引起尘肺病的主要粉尘。虽然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有滤过、温暖和湿润的作用,所以呼吸道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但这种处理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p><p>(5)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措施有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及时打扫教室和宿舍的卫生;不吸烟,吸烟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甚至引起癌症。</p><p>所以答案是:(1)气管;肺;(2)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3)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组成;(4)呼吸道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但这种处理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5)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及时打扫教室和宿舍的卫生.</p><p>【考点精析】掌握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置了如下实验:<br />Ⅰ.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处理。<br />Ⅱ.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①②③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滴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号试管中,滴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滴人2毫升唾液,不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 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19/aad739ac/SYS201802231938423202166070_ST/SYS201802231938423202166070_ST.001.png" width="275" height="12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该实验尽管用了3支试管,但必须两两一组进行分析,目的是进行   。<br />(2)该同学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模拟    作用。<br />(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为一组实验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   。<br />(4)10分钟后,滴加碘液,   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   </p></div></div>
<div><p>【答案】<br />(1)对照<br />(2)咀嚼<br />(3)唾液<br />(4)①,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消化.<br />【解析】(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该实验中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p><p>(2)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为了模拟咀嚼作用.</p><p>(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p><p>(4)①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①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③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没有被完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也变蓝色.②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p><p>所以答案是:(1)对照;(2)咀嚼;(3)唾液;(4)①;馒头中的淀粉已经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消化.</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