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br />A.母鸡下蛋<br />B.铁皮生锈<br />C.雨后春笋<br />D.葵花向阳</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生命现象是生物表现出来的现象,铁皮没有生命,不是生物,故铁皮生锈不是生物现象,而是一种化学变化。</p><p>所以答案是:B</p><p><br />【考点精析】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影响沙漠中植物生活的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br />A.阳光<br />B.空气<br />C.水<br />D.温度</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水是构成植物体的主要成分。沙漠干旱缺水,水是影响植物生活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p><p>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显微镜的结构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br />A.物镜<br />B.反光镜<br />C.细准焦螺旋<br />D.遮光器</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显微镜的结构中,起放大作用的是目镜和物镜。物体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对好光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 )<br />A.白亮圆形的<br />B.圆形有直射阳光的<br />C.光亮椭圆形的<br />D.灰暗圆形的</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若显微镜视野是暗色,观察的物像模糊,不清晰,甚至会看不出物像;只有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是白亮的时,观察到的物像才会清晰.</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掌握练习使用显微镜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当实验室光线较暗时,显微镜的调节宜为( )<br />A.大光圈,平面镜<br />B.小光圈,凹面镜<br />C.大光圈,凹面镜<br />D.小光圈,平面镜</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为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p><p>所以答案是:C</p><p><br />【考点精析】利用练习使用显微镜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要使镜筒上升,可调节( )<br />A.转换器<br />B.粗准焦螺旋<br />C.遮光器<br />D.反光镜</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准焦螺旋可以调节镜筒上下幅度,使镜筒上升或下降,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大,在上升的过程中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清晰度,使物象更加清晰。</p><p>所以答案是:B</p><p><br />【考点精析】掌握练习使用显微镜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它的范围包括( )<br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br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br />C.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上层、岩石圈<br />D.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p>所以答案是:D</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p><p> </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明与同学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遇到一些问题,请帮他们解决。<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3/2ae142b7/SYS201802240308050888195078_ST/SYS201802240308050888195078_ST.001.png" width="230" height="1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为了使实验更为准确,实验前需要将植物放在黑暗中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   。实验中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明的纸片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与不遮光部分进行   。<br />(2)为了让绿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应将植物放在   下数小时。<br />(3)用清水漂洗经过酒精脱色后的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产生了   。<br />(4)滴加碘液片刻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   (遮盖/未遮光)部分将变蓝色。<br />(5)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br />(6)根据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br />A.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   。<br />B.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p></div></div>
<div><p>【答案】<br />(1)将叶片中的有机物运走耗尽,对照<br />(2)阳光<br />(3)淀粉<br />(4)未遮光<br />(5)可避免危险的发生<br />(6)淀粉,光<br />【解析】实验前,首先需要将盆栽的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实验中,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纸片遮盖起来目的是为了与不遮光的部分进行对照。叶片的遮光部分作为实验组,不遮光的部分作为对照组,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这样做就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只能是在光下制造的,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植物放在阳光下数小时,是为了让绿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观察实验现象为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色,未遮光(见光)的部分变成蓝色。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这样就可避免危险的发生。得出结论是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色,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片见光(未遮光)部分,遇碘变蓝色,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br />所以答案是:(1)将叶片中的有机物运走耗尽;对照;(2)阳光;(3)淀粉;(4)未遮光;(5)可避免危险的发生;(6)淀粉;光</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的相关知识,掌握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p><p>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有利于保护生物圈?</p></div></div>
<div><p>【答案】低碳生活等方面,植树、乘坐公交等<br /><br />【解析】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从多做一些对环保有益的之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平时要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减少碳的排放量。用环保袋购物,使用无汞电池并不乱扔尽量用可充电的且尽量少用。少用手帕纸,这种纸很浪费木材。拒绝使用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物品,少扔垃圾,爱护环境,减少污染,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活动等。<br />所以答案是:低碳生活等方面,植树、乘坐公交等</p><p>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