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9:20:02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中,最大和最小的的分类单位分别是( )<br />A.界、种<br />B.门、种<br />C.门、属<br />D.目、科</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小的单位,可见A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类的单位的相关知识,掌握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 )<br />A.温泉<br />B.岩层<br />C.原始大气<br />D.原始海洋</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说比较多,大部分学者认同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可见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原始大气的成分是( )<br />A.氨气、氢气、氧气<br />B.氧气、甲烷、二氧化碳<br />C.氨气、氢气、甲烷、水蒸气<br />D.甲烷、二氧化碳、氢气、氧气</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A、B、D选项中都包含有氧气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实验表明“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下列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根本措施的是( )<br />A.保护细胞的多样性<br />B.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r />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br />D.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可见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们常说银杏树上结的“白果”,以下是对白果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br />A.白果是银杏的果实,成熟时果皮脱落<br />B.白果是银杏的果实,没有果皮包被<br />C.白果是银杏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br />D.白果是银杏的种子,没有种皮包被</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分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其结的白果,是种子,外面肉质的部分是种皮,其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裸露,银杏不能形成果实,可见C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br />【考点精析】利用种子植物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科学家发现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有差异: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大一些,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更大。这说明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br />A.果蝇<br />B.马<br />C.黑猩猩<br />D.向日葵</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科学家通过比较法,比较几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来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生物结构的相似性越高,则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生物结构的差异性越大,则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br />题中科学家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则大一些,而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则更大,因此这表明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人类与果蝇、向日葵的亲缘关系最远,可见C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见张良用蚂蚁排成“霸王自刎乌江 ”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蚂蚁能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大字,此行为是动物的(  )<br />A.学习行为<br />B.迁徙行为<br />C.取食行为<br />D.防御行为</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br />A、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可见A不符合题意。<br />B、迁徙行为是指动物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B不符合题意。<br />C、取食行为是动物获取食物、维持生存的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题中张良先用蚂蚁爱吃的糖溶液在地上写下“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蚂蚁去取食糖,自然就排成了这六个字,因此这是蚂蚁的取食行为,可见C符合题意。<br />D、防御行为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br />【考点精析】利用动物行为的类型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动物行为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性为、社群行为.</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海洋中最大动物蓝鲸为什么没有把它归属到鱼类,其原因是( )<br />A.因为蓝鲸体表没有鳞片<br />B.因为鱼的体形不可能有那么大<br />C.因为鲸没有鳃盖<br />D.因为鲸是通过胎生繁殖后代的,而不是卵生</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而蓝鲸在生长发育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胎生哺乳,具备哺乳动物的特征,可见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br />【考点精析】利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br />A.池塘中所有的鱼和藻类<br />B.一块稻田<br />C.湖泊中所有的生物<br />D.草原上的羊</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br />A、池塘中所有的鱼和藻类只有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故A不符合题意。<br />B、一块稻田既包括生物成分又包括了水稻所生活的环境即非生物成分,故属于生态系统,B符合题意。<br />C、湖泊中所有的生物,没有非生物成分,故C不符合题意。<br />D、草原上的羊,只有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故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态系统概述,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即可以解答此题.</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四幅图中均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关系,在每一个图最下面一层表示生产者。根据有关知识,你知道哪一个图可以表示下面这个食物链:“草→蜗牛→画眉→食雀鹰”? ( )<br />A.<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1/2a4d3f18/SYS201802240131404718773865_ST/SYS201802240131404718773865_ST.001.png" width="96" height="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B.<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1/2a4d3f18/SYS201802240131404718773865_ST/SYS201802240131404718773865_ST.002.png" width="80" height="3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C.<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1/2a4d3f18/SYS201802240131404718773865_ST/SYS201802240131404718773865_ST.003.png" width="62" height="4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D.<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1/2a4d3f18/SYS201802240131404718773865_ST/SYS201802240131404718773865_ST.004.png" width="76" height="4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的消耗以及有些物质不能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而逐级递减的,所以随着食物链的进行,生物获得的能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它们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所以在草→蜗牛→画眉→食雀鹰中,数量最多的是草,其次是蜗牛,再就是画眉,最少的是食雀鹰,<br />A、最底层的应是生产者,生产者的数量应该远大于消费者,而图中生产者数量最少,可见A不正确,A不符合题意;<br />B、题中提到的食物链中有四种生物,但图中只表示了三种生物,所以B错误,B不符合题意;<br />C、最底层的应是生产者,生产者在食物链中是最多的,然后其它营养级依次减少,所以C符合题意。<br />D、最底层应是生产者,数量是最多的,然后依次减少,而图中生产者不是最多的,可见D叙述错误,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需要了解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 )<br />A.鹿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造成的&#xa0;&#xa0;&#xa0;&#xa0;&#xa0;&#xa0;<br />B.生活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xa0;<br />C.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xa0;&#xa0;<br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且一代代积累形成的</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因为在生物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此可见,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p><p>&#xa0;</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天气转暖后,池塘渐渐变绿,这是&#xa0;&#xa0;&#xa0;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鲫鱼、鸽子、猩猩都是&#xa0;&#xa0;&#xa0;动物,它们的共同特征是&#xa0;&#xa0;&#xa0;。</p></div></div>
<div><p>【答案】藻类;脊椎;身体背部有脊柱<br />【解析】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大多数是藻类植物,所以天气转暖后,池塘渐渐变绿的原因是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鲫鱼、鸽子和猩猩的体内都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所以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有由许多脊椎骨构成的脊柱。<br />所以答案是:藻类、脊椎、身体背部有脊柱<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的相关知识,掌握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古人类化石表明,人类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阶段、&#xa0;&#xa0;&#xa0;、能人阶段和&#xa0;&#xa0;&#xa0;四个阶段。</p></div></div>
<div><p>【答案】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br />【解析】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50万年前,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生活在距今200万-150万年前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20万年前,会打造不同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生活在距今20-1万年前,已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致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能够狩猎,并在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和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人的脑容量变化是最显著的。<br />所以答案是: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化石是由于某中原因被深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它们有规律的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中,越&#xa0;&#xa0;&#xa0;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xa0;&#xa0;&#xa0;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从进化树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xa0;&#xa0;&#xa0;到&#xa0;&#xa0;&#xa0; , 由低等到高等,由&#xa0;&#xa0;&#xa0;到&#xa0;&#xa0;&#xa0;。</p></div></div>
<div><p>【答案】低等;高等;单细胞;多细胞;水生;陆生<br />【解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从生物的进化历程来看,<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1/2a4d3f18/SYS201802240131414591714007_DA/SYS201802240131414591714007_DA.001.png" width="323" height="40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生物是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br />所以答案是:低等、高等、单细胞、多细胞、水生、陆生。<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化石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我们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xa0;&#xa0;&#xa0; , 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xa0;&#xa0;&#xa0;。</p></div></div>
<div><p>【答案】生物圈;岩石圈的表面<br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它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环境,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上层),可见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br />所以答案是:生物圈、岩石圈的表面<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你走进温暖多雨的地区,也许会踩上一块毛茸茸的绿毯,这矮小的植物易受到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侵入,它是&#xa0;&#xa0;&#xa0;植物。</p></div></div>
<div><p>【答案】苔藓<br />【解析】苔藓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无真正的根,茎和叶无输导组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墙壁的背阴处,树木的背阴处等,因此走进温暖多雨地区,也许会踩上一块毛茸茸的绿毯,毛茸茸的绿毯主要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br />所以答案是:苔藓植物</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大多数细菌和病毒能让动、植物和人类患病,对人类都有害。(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我们把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有的病毒对人有害如艾滋病毒,有的可以治疗疾病对人有益,如绿脓杆菌噬菌体(细菌病毒),可以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利用动物病毒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利用减毒或灭毒的病毒研制疫苗来防病。因此有的病毒是有害的,有的病毒是有益的,并不是对人类都有害,可见题干中的叙述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病毒,需要了解病毒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对动物园中的珍稀动物进行保护属于就地保护。(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br />由此可见对动物园中的珍稀动物进行保护属于迁地保护而不是就地保护,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掌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蜜蜂是由许多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它们彼此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是一种社会行为。(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社会行为是指同一种群的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故题干说法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社会行为的特征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水葫芦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生长的植物,原产南美洲,在原产地有200多种天敌。它被引入我国用于净化污水,后来漂入自然水域。近几年,疯长的水葫芦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杀手”。以云南昆明滇池为例,水葫芦几乎覆盖了整个湖面,使很多滇池当地水生生物绝迹。<br />(1)水葫芦在原产地有&#xa0;&#xa0;&#xa0;控制其数量,不会造成危害。<br />(2)水葫芦覆盖滇池整个湖面,滇池当地很多水生植物会因为缺乏&#xa0;&#xa0;&#xa0;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水生动物随之因为&#xa0;&#xa0;&#xa0;而死亡。这种外来生物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xa0;&#xa0;&#xa0;。<br />(3)请提供1种治理滇池水葫芦问题的方法&#xa0;&#xa0;&#xa0;。</p></div></div>
<div><p>【答案】<br />(1)天敌<br />(2)阳光,缺乏氧气,外来物种的入侵<br />(3)治理水源 或 人工处理水葫芦<br />【解析】1、水葫芦在原产地并没有大量繁殖,也没有威胁到原产地的其它生物生存的原因是:水葫芦在原产地有众多天敌,受天敌的控制没有大量繁殖。<br />2、绿色植物需要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如果水葫芦覆盖滇池整个湖面,滇池当地很多水生植物会因为缺乏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水生动物随之因为缺乏氧气而死亡,这种外来生物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外来生物入侵。<br />3、治理滇池水葫芦问题的方法:人工捕捞然后掩埋;引进对其它生物无害的水葫芦的天敌;可研究开发水葫芦的利用如饲料,甚至食品等;可以利用植物病毒进行治理.因此治理滇池水葫芦问题的方法有生物防治、人工处理、农药防治等。<br />所以答案是:1、天敌,2、阳光、缺乏氧气、外来物种入侵,4、治理水源 或 人工处理水葫芦</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明喜欢用哑铃锻炼上肢。请据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1/2a4d3f18/SYS201802240131419114121207_ST/SYS201802240131419114121207_ST.001.png" width="289" height="16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A表示&#xa0;&#xa0;&#xa0; 运动;<br />(2)①是&#xa0;&#xa0;&#xa0;;<br />(3)③是&#xa0;&#xa0;&#xa0;;<br />(4)图B表示伸肘运动①处于舒展状态而同时②&#xa0;&#xa0;&#xa0;则处于&#xa0;&#xa0;&#xa0;状态。</p></div></div>
<div><p>【答案】<br />(1)屈肘<br />(2)肱二头肌<br />(3)肌腹<br />(4)肱三头肌,收缩<br />【解析】人或动物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不是一块骨骼肌收缩、舒张完成的,而是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解下,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的: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牵引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br />1、由图可知A为屈肘动作,B为伸肘动作,<br />2、图中,①是肱二头肌,②是肱三头肌,<br />3、骨骼肌分为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腱白色附着在相邻的骨上,肌腹位于中间,所以③是肌腹。<br />4、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①肱二头肌和②肱三头肌交替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肘关节的屈伸;图A屈肘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图B伸肘时,②肱三头肌收缩,①肱二头肌舒张。<br />所以答案是:1、屈肘,2、肱二头肌,3、肌腹,4、肱三头肌、收缩。<br />​<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验人员想了解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 获得对它们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6只刚孵化的小鸭。小鸭①、②、③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了,使它们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小鸭④、⑤、⑥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实验人员给小鸭①、②、③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小鸭①、②、③模仿母鸭的行为并随时跟随在气球左右。请回答:<br />(1)小鸭的这种行为是&#xa0;&#xa0;&#xa0; (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判断的依据是&#xa0;&#xa0;&#xa0; 。<br />(2)小鸭①、②、③的行为发展过程可以用下列哪个术语描述( )<br />A.先天行为<br />B.社会行为<br />C.本能行为<br />D.模仿行为<br />(3)小鸭④、⑤、⑥最好被称为( )<br />A.实验模型<br />B.对照组<br />C.实验组<br />D.一个变量<br />(4)如果不是把小鸭①、②、③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则小鸭①、②、③会 ( )<br />A.它们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br />B.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br />C.它们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br />D.它们可能吓唬其他鸭子</p></div></div>
<div><p>【答案】<br />(1)学习行为,模仿母鸭的行为<br />(2)D<br />(3)B<br />(4)A<br />【解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小鸭a、b、c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后来模仿能出声的气球,小鸭会仿母鸭的行为并随时跟随在气球左右,这属于学习行为,是在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br />2、小鸭①、②、③能模仿母鸭的行为并随时跟随在气球左右,所以这种行为发展过程属于模仿学习,D符合题意。<br />3、小鸭①、②、③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使它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为实验组,而小鸭④、⑤、⑥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和小鸭①、②、③组形成对照作用,为对照组。变量为小鸭是否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B符合题意。<br />4、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如果将小鸭①、②、③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的录音,小鸭就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故A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1、学习行为、模仿母鸭的行为,2、D,3、B,4、A。<br />【考点精析】掌握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右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图中A~D代表不同的消费者。请据图<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1/2a4d3f18/SYS201802240131422420701254_ST/SYS201802240131422420701254_ST.001.png" width="111" height="14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回答下列:<br />(1)共有&#xa0;&#xa0;&#xa0;条食物链。<br />(2)此食物网中,C和D的关系是&#xa0;&#xa0;&#xa0;。<br />(3)一般认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xa0;&#xa0;&#xa0;。<br />(4)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xa0;&#xa0;&#xa0;。<br />(5)右图只是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若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应加入的生物成分是&#xa0;&#xa0;&#xa0;。</p></div></div>
<div><p>【答案】<br />(1)3<br />(2)竞争<br />(3)生产者或植物<br />(4)太阳或太阳能<br />(5)分解者<br />【解析】1、在此生态系统中A是最高级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有:①生产者→C→A;②生产者→D→A;③生产者→D→B→A三条食物链,<br />2、有食物网可以看出。C和D都以植物生产者为食物,所以为竞争关系。<br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以及非生物部分,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和物质都是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及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所以生产者或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br />4、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一级流动的。<br />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以及非生物部分,在本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所以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br />所以答案是:1、3,2、竞争,3、生产者(或植物)4、太阳或太阳能,5、分解者。<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八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