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9:17:11

山东省宁津县育新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br />A.含羞草、真菌、水<br />B.珊瑚、病毒、小草<br />C.猫、蘑菇、细菌<br />D.蝴蝶、小鸟、钟乳石</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生物的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水、珊瑚、钟乳石属于非生物;含羞草、真菌、病毒、小草、猫、蘑菇、蝴蝶、小鸟属于生物。</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物的特征,掌握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xa0;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br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br />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br />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br />D.鸟产卵</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反映了兔子受到狼的刺激,能够迅速逃离敌害的现象,属于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均体现了生物能生长的现象;鸟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繁殖的特征。故A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的特征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xa0;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r />A.冬季人们穿上厚厚的棉服<br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br />C.秋天大雁南飞越冬<br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疏松土壤</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A.冬季,人们穿上厚厚的棉服,可以保温,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br />B.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br />C.季节节律是指有些动物的活动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大雁南飞是大雁的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因此大雁南飞是节律行为,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C不符合题意;<br />D.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增加了土壤肥力,表明蚯蚓影响环境,故D项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相关知识,掌握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r />A.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的特征<br />B.影响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br />C.自然灾害是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br />D.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的生物类群是不同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故A不符合题意;<br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食物、水才能生存;若栖息环境被破坏,生物不能获得食物将无法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故B不符合题意;<br />C.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故C符合题意;<br />D.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类群,故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1、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人类掠夺性砍伐、捕杀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br />A.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有生物生存的圈层<br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层<br />C.生物圈是指陆地以上和海洋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br />D.生物圈能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花粉、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微生物等。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现象,与下列哪项属于同种现象( )<br />A.黑豆幼苗不断长大<br />B.猫妈妈生小猫<br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br />D.“飞蛾扑火”</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说明了植物的向光性。<br />A.黑豆幼苗不断生长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发育,A不符合题意;<br />B.猫妈妈生小猫说明生物能繁殖后代,B不符合题意;<br />C.“龙生龙,鼠生鼠,看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不符合题意;<br />D.飞蛾扑火说明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与“葵花多多向太阳”属于同种现象,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xa0;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对海洋中的植物进行调查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而在深海处没有绿色植物生存,这是因为那里缺少( )<br />A.阳光<br />B.温度<br />C.水<br />D.空气</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p><p>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每天都在减少,你认为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 )<br />A.人口数量的剧增<br />B.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br />C.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br />D.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就像虎一样,如果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自由地捕猎,它可能还会进化,产生一种类似虎的新物种,但是现在活动的空间有限,它要生存下来都很难了,就不用说进化了。因此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每天都在减少,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导致生物无法生存。</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掌握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1、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人类掠夺性砍伐、捕杀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甲、乙两瓶内装有等量的同种肉汤,甲瓶煮沸,乙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丙图),数日后,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16fd397a/SYS201802232339151814687937_ST/SYS201802232339151814687937_ST.001.jpeg" width="300" height="7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br />B.未打断瓶颈时肉汤变质的是乙瓶<br />C.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是否煮沸<br />D.此实验证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存在的细菌产生</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有细菌,甲中的肉汤经过了高温灭菌,所以不含细菌,而乙没有经过煮沸,所以含有细菌。实验证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存在的细菌产生的。</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具体用到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同,但是其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这种基本思路是( )<br />A.问题——假设——实验——结论<br />B.假设——问题——实验——结论<br />C.问题——实验——假设——结论<br />D.问题——结论——假设——实验</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交流.问题探究的一般步骤与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相似,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是( )。、<br />① 对光 ② 观察 ③ 整理和存放 ④ 安放装片<br />A.①②③④<br />B.④③②①<br />C.①④②③<br />D.④①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显微镜的使用可分为四个步骤:①取镜安放:右手握镜壁,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放好目镜和物镜;②对光:转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转转换器选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反光镜直到出现一个明亮的视野;③观察:侧视物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到镜筒离装片2毫米处,再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寻找物像,找到物像如果不太清晰,在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④整理和存放。</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掌握练习使用显微镜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台显微镜,它的三个目镜分别是5×、10×、15×,两个物镜分别是10×、40×,那么用这台显微镜看到的细胞最大时物像的放大倍数是( )。<br />A.400<br />B.200<br />C.600<br />D.300</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多,体积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体积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小就是目镜放大倍数最小的即5×与物镜放大倍数最小的即10×的乘积,即50(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就是目镜放大倍数最大的即15×与物镜放大倍数最大的即40×的乘积,即600(倍),看到的细胞体积最大。</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掌握练习使用显微镜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当发现镜头上有污点时,宜用( )擦拭.<br />A.干净的纱布<br />B.消毒过的卫生纸<br />C.专门的擦镜纸<br />D.柔软的抹布</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目镜、物镜是高精密的光学部分,若需擦拭要用专门的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餐巾纸、纱布、棉花纤维粗糙容易划伤镜头。</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你知道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 )<br />A.目镜和物镜<br />B.反光镜和目镜<br />C.反光镜和物镜<br />D.折光器和反光镜</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如物镜为10×,目镜为10×,其放大倍数就为10×10=100(倍)。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遮光器是载物台下面的圆板,遮光器上有直径不同的圆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不同光圈具有不同的进光量,大的通光量多,视野明亮,小的通光量少,视野较暗。因此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br />A.污物<br />B.气泡<br />C.细胞<br />D.墨水</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细胞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状如口腔上皮细胞扁平,细胞膜极薄因此细胞边缘细小;气泡内部发亮、无结构、多为圆形、往往有粗而黑的边缘、轻压可以变形移动。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最可能是气泡而不是细胞。</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br />A.缩小光圈<br />B.换高倍目镜<br />C.选用凹面镜反光<br />D.调节细准焦螺旋</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在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使用大光圈,使进入的光线更多,光线更亮;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所以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为了不影响观察效果,应选用凹面镜。</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练习使用显微镜,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r />A.在显微镜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是“bpdq”,则载玻片上的实物为“bpdq”<br />B.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br />C.在安放显微镜时,应把显微镜放在离实验桌左边缘7厘米左右的地方<br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镜的放大倍数。</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A在显微镜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是“bpdq”,则载玻片上的实物为“bpdq,显微镜成倒像“bpdq”,旋转180度后得到“bpdq”,故A不符合题意;<br />B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以免碰到玻片标本.防止物镜碰到玻片标本或损伤镜头,故B不符合题意;<br />C在安放显微镜时,应把显微镜放在离实验桌边缘7厘米左右的地方,以避免人体碰撞显微镜,故C不符合题意;<br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对被观察物体长或宽的乘积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故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水稻和黄牛无论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方面差异都很大,但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都是( )<br />A.系统<br />B.器官<br />C.组织<br />D.细胞</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有细胞膜,可以保护细胞,同时控制物质的进出,使之从结构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细胞内有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里有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把有机物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使之从功能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因此从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的角度来看,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水稻是植物,牛是动物,因此二者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喷洒在蔬菜上的农药一般很难渗入蔬菜的细胞内,从细胞结构看,其主要原因是( )<br />A.细胞壁<br />B.细胞膜<br />C.细胞质<br />D.细胞核</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细胞壁具有支持,保护(全透性);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核,遗传物质的贮存场所;线粒体是呼吸作用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液泡维持细胞渗透压,内贮存大量的营养物质(带甜味、辣味的物质等)。农药很难渗入蔬菜细胞内,是由于蔬菜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细胞膜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入细胞内,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细胞。</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掌握植物细胞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显微镜下观察用碘液染色的洋葱表皮细胞时,细胞染色最深的结构是()<br />A.细胞壁<br />B.细胞膜<br />C.细胞核<br />D.细胞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是容易被碱性染料如碘液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观察经过染色的细胞时,各部分结构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关于如图所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16fd397a/SYS201802232339162775207973_ST/SYS201802232339162775207973_ST.001.jpeg" width="106" height="12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这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模式图<br />B.结构[3]是遗传信息库<br />C.结构[2]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br />D.位于最外层的结构[1]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由图可知:细胞壁,细胞核,液泡,该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因此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故A错误;<br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内有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为细胞核,故B正确;<br />C.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结构是液泡,故C错误;<br />D.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并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结构为细胞壁,故D错误。</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掌握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猫和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物,以下是它们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br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xa0;&#xa0;&#xa0;。<br />(2)猫生小猫属于&#xa0;&#xa0;&#xa0;。<br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xa0;&#xa0;&#xa0;。<br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于&#xa0;&#xa0;&#xa0;。<br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这种现象于&#xa0;&#xa0;&#xa0;。<br />(6)除外&#xa0;&#xa0;&#xa0; , 生物大多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进行呼吸属于 &#xa0;&#xa0;&#xa0;。</p></div></div>
<div><p>【答案】<br />(1)生长和发育<br />(2)繁殖<br />(3)遗传<br />(4)变异<br />(5)应激性<br />(6)病毒,能够进行呼吸<br />【解析】解:生物的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能生长和发育。(2)猫生小猫属于繁殖。(3)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如猫生猫,鼠生鼠,属于遗传现象。(4)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如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变异想象。(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这种现象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叫做应激性。(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进行呼吸属于呼吸。<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物的特征,掌握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xa0;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如图为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16fd397a/SYS201802232339165458709535_ST/SYS201802232339165458709535_ST.001.png" width="294" height="1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中的&#xa0;&#xa0;&#xa0;是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xa0;&#xa0;&#xa0;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动物与植物细胞相比不含&#xa0;&#xa0;&#xa0;(填结构名称)<br />(2)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xa0;&#xa0;&#xa0;]&#xa0;&#xa0;&#xa0;;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结构是[&#xa0;&#xa0;&#xa0;]&#xa0;&#xa0;&#xa0;。<br />(3)西瓜有甜味,而山楂有酸味,带甜味或酸味物质存在于[&#xa0;&#xa0;&#xa0;]&#xa0;&#xa0;&#xa0;。<br />(4)将菠菜浸泡在凉水中,水不会变绿,而将菠菜浸泡在开水中,水会变绿。原因是开水破坏了菠菜细胞的[&#xa0;&#xa0;&#xa0;] &#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图1,图2,细胞壁,液泡,叶绿体<br />(2)7,叶绿体,4,线粒体<br />(3)5,液泡<br />(4)1,细胞膜<br />【解析】解:(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时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图中的1是细胞膜;2是细胞质;3是细胞核;4是线粒体;5是液泡;6是细胞壁;7是叶绿体。可见图二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是植物细胞。图1是动物细胞。<br />(2)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叶绿体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给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r />(3)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西瓜有甜味,而山楂有酸味,带甜味或酸味物质存在于液泡。<br />(4)是菠菜细胞质中的叶绿体被损伤了,使叶绿体里面的叶绿素流出叶绿体,进入细胞质中,再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叶绿素流出细胞膜,进入开水中,使开水变成绿色。<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练习使用显微镜和植物细胞,需要了解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16fd397a/SYS201802232339168932643733_ST/SYS201802232339168932643733_ST.001.jpeg" width="126" height="17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 &#xa0;&#xa0;&#xa0;进入瓶内。<br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br />A.瓶子的大小<br />B.细菌的有无<br />C.肉汤的多少<br />(3)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xa0;&#xa0;&#xa0; 。<br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br />A.巴氏消毒法<br />B.腌制法<br />C.脱水法<br />(5)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键是( )。<br />A.运气好<br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br />C.观察时认真<br />D.实验用具好看</p></div></div>
<div><p>【答案】<br />(1)细菌<br />(2)B<br />(3)高温灭菌<br />(4)A<br />(5)B<br />【解析】解:(1)甲图A瓶用酒精灯高温加热即高温灭菌,因此A瓶内无菌,而B没有高温灭菌,因此B瓶内有细菌,故肉汤仍然保鲜的是A瓶;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br />(2)甲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细菌的有无,乙图中A瓶空气能进入瓶中而细菌会落在弯曲部位,不能进入;B瓶将瓶颈打断,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落入肉汤,因此它们的控制变量也是细菌的有无。<br />(3)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高温灭菌。<br />(4)这个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控制变量的方法是进行严格的高温灭温消毒。<br />(5)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即两瓶中都高温灭菌,A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的,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通过竖直的瓶口进入A瓶的肉汤中,使肉汤变质腐败.而B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的,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被S型的曲颈阻挡住,微生物就不能进入B瓶的肉汤中,肉汤保持新鲜。由此证明细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设计了曲颈瓶,与直颈瓶做对照。故B符合题意。<br />【考点精析】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显微镜的结构图回答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16fd397a/SYS201802232339172173646705_ST/SYS201802232339172173646705_ST.001.jpeg" width="137" height="18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xa0;&#xa0;&#xa0;]&#xa0;&#xa0;&#xa0;和[&#xa0;&#xa0;&#xa0;]&#xa0;&#xa0;&#xa0;。<br />(2)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是[&#xa0;&#xa0;&#xa0;]&#xa0;&#xa0;&#xa0;和[&#xa0;&#xa0;&#xa0;]&#xa0;&#xa0;&#xa0;。<br />(3)某同学在用低倍镜观察切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黑点。移动装片黑点不动,转换物镜后黑点仍在。请问黑点在&#xa0;&#xa0;&#xa0;上。<br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看到的物像如图1中①所示,若要观察的物像达到图1中②所示效果,他应将装片向&#xa0;&#xa0;&#xa0;移动。当他画出其中的一个细胞,在画细胞核时,不能涂抹或用阴影表示,而应该用疏密不同的&#xa0;&#xa0;&#xa0;表示。<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16fd397a/SYS201802232339172173646705_ST/SYS201802232339172173646705_ST.002.png" width="121" height="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5)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xa0;&#xa0;&#xa0;。这时,你应该调节&#xa0;&#xa0;&#xa0;和&#xa0;&#xa0;&#xa0; 使视野明暗适宜。<br />(6)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哪一组镜头(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16fd397a/SYS201802232339172173646705_ST/SYS201802232339172173646705_ST.003.jpeg" width="132" height="5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甲和丙<br />B.乙和丁<br />C.乙和丙<br />D.甲和丁</p></div></div>
<div><p>【答案】<br />(1)4,物镜,1,目镜<br />(2)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顺序可颠倒)<br />(3)目镜<br />(4)右下方,点<br />(5)变暗,遮光器(光圈),反光镜(凹面镜)<br />(6)A<br />【解析】解:(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对物像起放大作用的是物镜和目镜。<br />(2)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升降镜筒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其中,粗准焦螺旋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能能较小范围地升降镜筒。<br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黑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黑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黑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移动玻片时黑点不动,转换物镜,黑点仍存在,那么黑点在目镜。<br />(4)由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在显微镜下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当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时,移动玻片应与玻片的位置一致,即当玻片位于视野的右边时,只有向右移动玻片时,物像正好向左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图物像位于①视野的右下方,只有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才能使得物像到达视野的中央,达到图中②所示效果。在画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时,画细胞核,不能涂抹或用阴影表示,而应该用疏密不同的细点表示,细胞核密度越大,所画细点越密集。<br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反之越亮。使用低倍镜时物象清楚,焦距适宜,当换用高倍镜时,由于物镜的长度不同,焦距就不同,如果不调焦距物像就模糊。所以用低倍物镜观察到清楚的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调焦距,视野会变模糊、和变暗。所以在观察中,当物镜由10×换为40×时,应该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野明暗适宜。<br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甲和长物镜丙,故选:A<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练习使用显微镜,需要了解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br />(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xa0;&#xa0;&#xa0;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br />(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xa0;&#xa0;&#xa0;<br />(3)设计实验方案:<br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xa0;&#xa0;&#xa0;实验<br />B.把甲放在&#xa0;&#xa0;&#xa0;下,乙放在&#xa0;&#xa0;&#xa0;处培养。<br />C.本实验的变量是&#xa0;&#xa0;&#xa0;。<br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xa0;&#xa0;&#xa0;绿,乙中的黄豆芽&#xa0;&#xa0;&#xa0;绿。(填“变” 或“不变”)<br />(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素的形成需要&#xa0;&#xa0;&#xa0;。</p></div></div>
<div><p>【答案】<br />(1)光<br />(2)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br />(3)对照,光,阴暗,光<br />(4)变,不变<br />(5)光<br />【解析】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br />(1)黄豆芽被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因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光照能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吗?<br />(2)做出的假设是依据问题做出的,假设的做出又与我们对结果的基本预测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黄豆芽是在遮光的条件下形成的,豆苗是在有光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做出的假设应是:光照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或光照不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br />( 3 )设计实验方案:</p><p>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p><p>B.设计对照实验时,要坚持变量唯一的原则,此处我们探究的是光照能否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因而实验的变量应是光照,甲放在有光处培养,乙放在阴暗处培养。<br />(4)根据经验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变为绿色,乙仍为黄色,不变绿,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能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宁津县育新中学七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