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9:12:42

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模拟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原因是(  )<br />A.这两类植物没有真正的根<br />B.这两类植物体内没有输导组织<br />C.这两类植物生殖都离不开水<br />D.这两类植物长得较矮小</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苔藓植物的受精必须借助于水,由于卵的成熟,促使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的破裂,精子游到颈卵器附近,通过破裂的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而与卵结合,其受精离不开水,因此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的腹面上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可见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可见C是正确的.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主要区别是(  )<br />A.有无果皮包被<br />B.胚的大小<br />C.胚乳来源不同<br />D.胚乳有无</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绿色植物的分类一般要考虑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把植物分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种子植物,需要了解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无脊椎动物与其特征不匹配的是(  )<br />A.蛔虫﹣角质层<br />B.蚯蚓﹣有纤毛<br />C.河蚌﹣外套膜<br />D.蝗虫﹣外骨骼</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蛔虫的身体细长如线;体壁有角质层,起到保护作用,A正确;<br />B、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体壁光滑,无纤毛,B错误;<br />C、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能分泌珍珠质形成贝壳,保护体内柔软的身体,缢河蚌属于软体动物,有外套膜,C正确;<br />D、蝗虫属于节肢动物,其的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体内柔软器官的作用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适于陆地生活,D正确.<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掌握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 螺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共有的特征是( )<br />A.都由很多体节构成<br />B.都有触角<br />C.都有外骨骼<br />D.运动器官都是分节的</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因此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相同之处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利用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示一个未受到影响的沉积岩层剖面图,其中一层含有化石A,而另一层含有化石B,该图表明(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18/4a201731/SYS201802231855506386516144_ST/SYS201802231855506386516144_ST.001.jpeg" width="161" height="11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物种A出现在物种B之前<br />B.物种B出现在物种A之前<br />C.物种A比物种B复杂、高等<br />D.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化石B比化石A埋藏的深,表明化石B形成的早,化石A形成的晚,因此物种B出现在物种A之前.</p><p>所以答案是:B.</p><p><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化石证据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是(  )<br /><br />A.古代两栖类&#xa0;&#xa0;<br />B.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br />C.古代的鱼类&#xa0;&#xa0;<br />D.古代的爬行类</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 答】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 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而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 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br />故选:D.<br />地球上的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r />A.在伦敦桦尺蠖黑化现象是煤烟熏黑的结果<br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觉是他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br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白色变异<br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伦敦地区环境颜色的改变对桦尺蠖的体色进行了选择,桦尺蠖黑化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具有保护色变异的野兔在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更容易生存下去,而具有锐利视觉变异的鹰在与野兔的生存斗争中更容易捕获到野兔,在长期的相互选择中,形成了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觉,B符合题意; 白色对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北极熊是一种保护色;生物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具有白色的毛色变异的北极熊更容易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而生存下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北极熊的毛色形成了白色,C不符合题意; 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D不符合题意。<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r />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是迁地保护<br />B.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br />C.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br />D.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A错误;<br />B、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B正确;<br />C、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C正确;<br />D、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br />故选:A</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解;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 ),分类地位(越低等 );而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分类地位(越高等).<br />所以答案是:正确<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化石证据和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易地保护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动物类群里数量最多的是节肢动物。 ( )</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所以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故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家鸽的体内有气囊,它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气体交换。(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家鸽飞行时,当两翼举起气囊扩张,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和气囊,在肺内进行一次气体交换,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第二次气体交换后排出体外,所以每呼吸一次进行气体交换两次,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在肺,气囊只是暂存气体的作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某校八年级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校园及其周围的生物进行细心观察后进行的一次小组讨论与交流,请结合下列各图,认真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2b833fe9/SYS201707192030136321405520_ST/SYS201707192030136321405520_ST.001.png" width="535" height="12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同学们认为上述动物可以根据它们体内有无&#xa0;&#xa0;&#xa0; , 将其分为两大类:E和CDF.<br />(2)小组讨论中,阳阳同学认为,图A比图B所示植物更高等,其原因之一是它们的繁殖方式不同,图B所示植物用&#xa0;&#xa0;&#xa0;进行繁殖,而图A所示植物是用&#xa0;&#xa0;&#xa0;进行繁殖.<br />(3)明明同学说,从呼吸方式上看,不同的生物,生活环境不同,其呼吸方式也不相同,图D所示动物,其幼体用&#xa0;&#xa0;&#xa0;进行呼吸;成体用&#xa0;&#xa0;&#xa0;呼吸,&#xa0;&#xa0;&#xa0;辅助呼吸.<br />(4)青青同学认为图E所示动物,其体表的&#xa0;&#xa0;&#xa0;不能随幼虫身体的长大而生长,所以在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br />(5)真真同学说,图B所示生物和图C所示生物在细胞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图C生物缺少图B生物细胞中&#xa0;&#xa0;&#xa0;结构.<br />(6)圆圆说图C翼|羽毛所示动物,前肢变为&#xa0;&#xa0;&#xa0; , 体表被&#xa0;&#xa0;&#xa0; , 能更好完成飞行.</p></div></div>
<div><p>【答案】<br />(1)脊柱<br />(2)孢子;种子<br />(3)鳃;肺;皮肤<br />(4)外骨骼<br />(5)细胞壁、叶绿体、液泡<br />(6)翼;羽毛<br />【解析】解:(1)根据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E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CDF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2)B蕨类植物有孢子繁殖后代,A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种子外有果皮.(3)D青蛙的幼体用鳃进行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4)图E蝗虫其体表的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长大而生长,所以在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5)图B是植物,图C所示生物是动物,在细胞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图C生物缺少图B生物细胞中细胞壁、叶绿体、液泡.(6)C家鸽的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能够在空中飞翔.<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节肢动物的相关知识,掌握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以及对鸟的主要特征的理解,了解鸟类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骨中空,内充空气,心脏分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大熊猫、蚯蚓、中华鲟、扬子鳄四种动物,请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3ce067e/SYS201702111641028867700171_ST/SYS201702111641028867700171_ST.001.jpeg" width="489" height="9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中华鲟和扬子鳄都生活在长江生态系统中,中华鲟是用&#xa0;&#xa0;&#xa0;呼吸,而扬子鳄是用&#xa0;&#xa0;&#xa0;呼吸.蚯蚓和大熊猫都生活在陆地上,蚯蚓用&#xa0;&#xa0;&#xa0;呼吸,大熊猫有与呼吸有关的特有结构是&#xa0;&#xa0;&#xa0; .<br />(2)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xa0;&#xa0;&#xa0; .<br />(3)我国四川省卧龙地区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对如图动物中的&#xa0;&#xa0;&#xa0;进行就地保护.<br />(4)根据体内有无&#xa0;&#xa0;&#xa0;的特征,可将如图动物中的蚯蚓与其他三种分开;后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的生殖方式是&#xa0;&#xa0;&#xa0;为代表的一类动物,无性繁殖能力比较强的是&#xa0;&#xa0;&#xa0;代表的一类动物.</p></div></div>
<div><p>【答案】<br />(1)鳃;肺;潮湿的体壁;肺<br />(2)蚯蚓、中华鲟、扬子鳄、大熊猫<br />(3)大熊猫<br />(4)脊柱;大熊猫;蚯蚓<br />【解析】解:(1)中华鲟属于鱼类,用鳃呼吸,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蚯蚓用潮湿的体壁呼吸,大熊猫用肺呼吸;<br />(2)生物是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进化的,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环节动物,鲫鱼属于鱼类,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因此,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其顺序是:蚯蚓、中华鲟、扬子鳄、大熊猫.<br />(3)卧龙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大熊猫;<br />(4)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图中的扬子鳄、中华鲟、大熊猫;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如图中的蚯蚓.蚯蚓的无性繁殖能力比较强;<br />所以答案是:(1)鳃;肺;潮湿的体壁;肺<br />(2)蚯蚓、中华鲟、扬子鳄、大熊猫<br />(3)大熊猫<br />(4)脊柱;大熊猫;蚯蚓</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害虫数量变化的曲线,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5/833e45a0/SYS201702111509232870663939_ST/SYS201702111509232870663939_ST.001.jpeg" width="254" height="15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害虫数量先下降,然后又升高,是由于&#xa0;&#xa0;&#xa0;。<br />(2)农药的施用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继续生活下去,说明害虫产生的变异是&#xa0;&#xa0;&#xa0; , 它为抗药性的形成提供了&#xa0;&#xa0;&#xa0; 。<br />(3)害虫向抗药性逐年增强的方向发展,是由&#xa0;&#xa0;&#xa0; 决定的.起选择作用的是&#xa0;&#xa0;&#xa0; ,而这种作用是通过&#xa0;&#xa0;&#xa0;来实现的。</p></div></div>
<div><p>【答案】<br />(1)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br />(2)不定向;原始的选择材料<br />(3)自然选择;农药;生存斗争<br />【解析】(1)害虫数量先下降,然后又升高,是由于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br />(2)农药的施用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继续生活下去,说明害虫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它为抗药性的形成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br />(3)害虫向抗药性逐年增强的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起选择作用的是农药,而这种作用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br />所以答案是:(1)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br />(2)不定向;原始的选择材料。<br />(3)自然选择;农药;生存斗争。</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一实验的装置,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5/243b2c33/SYS201702111508425631336671_ST/SYS201702111508425631336671_ST.001.png" width="204" height="20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这是美国学者&#xa0;&#xa0;&#xa0;设计的一个模拟装置.<br />(2)A内的气体是模拟原始大气,其成分为&#xa0;&#xa0;&#xa0; .<br />(3)A是模拟原始大气中的&#xa0;&#xa0;&#xa0; 现象.<br />(4)B、C中的液体相当于&#xa0;&#xa0;&#xa0; .<br />(5)7天后,对C处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得到了&#xa0;&#xa0;&#xa0; .<br />(6)这个实验表明&#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米勒<br />(2)水蒸气、氨气、甲烷等<br />(3)闪电<br />(4)原始的海洋<br />(5)氨基酸<br />(6)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r />【解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r />(1)如图是米勒实验的装置,米勒是美国青年学者.<br />(2)、(3)、(4)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了条件.<br />C处为取样,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BC中的液体相当于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br />(5)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r />所以答案是:<br />(1)米勒<br />(2)水蒸气、氨气、甲烷等<br />(3)闪电<br />(4)原始的海洋<br />(5)氨基酸<br />(6)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八级上学期生物期中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