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洞波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植物中,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br />A.雪松<br />B.水杉<br />C.桫椤<br />D.珙桐</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雪松的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也属于裸子植物,但不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A不符合题意;<br />B、水杉的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属于裸子植物,且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B符合题意;<br />C、桫椤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但不是裸子植物,它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无花、果实和种子,C不符合题意;<br />D、珙桐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也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不符合题意,D。</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子植物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下图是某水库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在某一时间段内相对数量的关系图。三种生物之间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2/61ff2e3a/SYS201802240213398238279260_ST/SYS201802240213398238279260_ST.001.jpeg" width="148" height="12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若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包含非生物成分<br />B.若水库内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获得15千焦的能量,则最多要消耗含1500千焦能量的第一营养级生物<br />C.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一段时间内丙生物将发生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br />D.如果水库被污染,体内积蓄污染物质最多的是乙</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若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包含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A符合题意;<br />B、若水库内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获得15千焦的能量,则最多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10%×10%=15。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1500千焦能量,B不符合题意;<br />C、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一段时间内丙生物将发生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C不符合题意;<br />D、由于生物富集现象,如果水库被污染,体内积蓄污染物质最多的是乙,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掌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理解,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br />A.大量使用酒精、沼气,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br />B.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br />C.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br />D.提倡乘坐公交、或步行的方式出行</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近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大量使用酒精、沼气,也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减轻温室效应,A符合题意。<br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大面积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B不符合题意;<br />C、生产上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可以减少少氧化碳的排放,C不符合题意;<br />D、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提倡乘坐公交、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燃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段时间内羊和狼的数量变化如以下曲线图所示(实线表示羊的数量变化,虚线表示狼的数量变化),分析该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2/61ff2e3a/SYS201802240213401669106566_ST/SYS201802240213401669106566_ST.001.jpeg" width="242" height="13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羊和狼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r />B.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r />C.狼和羊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br />D.保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是大量捕杀狼</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其它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其数量应是呈波浪形的消减状态,不可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更不可能是一直呈增多状态,因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受应是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上,A不符合题意;<br />B、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B不符合题意;<br />C、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C不符合题意;<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2/61ff2e3a/SYS201802240213401669106566_DA/SYS201802240213401669106566_DA.001.png" width="281" height="10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注意:A图表示共生关系 ; B图表示捕食关系 ;C图代表竞争关系<br />D、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羊取食草,而羊被狼吃,所以影响羊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草和狼,如果大量、持续捕杀狼,短期内羊因天敌减少而数量会增加,草的数量会减少;但这种调节能⼒力力是有⼀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当大量捕杀狼时,羊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导致草大量减少,最终导致草原沙漠化,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掌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即可以解答此题.</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下列的微生物中,能将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无机物的是( )<br />A.病毒<br />B.蓝藻<br />C.蘑菇<br />D.根瘤菌</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及时在活细胞中,A不符合题意;<br />B、蓝藻是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维持生存是自养,B不符合题意;<br />C、蘑菇是真菌,异养,靠分解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C符合题意;<br />D、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病毒和细菌,掌握病毒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生物的营养方式属于异养是( )<br />A.萝卜<br />B.木耳<br />C.海带<br />D.木耳菜</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CD、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维持生活,营养方式为自养,萝卜、海带、木耳菜都属于绿色植物,营养方式为自养,ACD、不符合题意;<br />B、木耳属于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B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 )<br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r />B.基因的多样性<br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r />D.对人类有益的生物</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p><p>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做到( )<br />A.禁止开发和利用<br />B.盲目地开发和利用<br />C.合理地开发和利用<br />D.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C、现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的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保护动物多样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猎杀、买卖和开发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例如,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禁止采伐树木,相反,适时地、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采伐,不仅能获得林木产品,而且有利于森林系统的更新。野生动物及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是这样。C、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目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主要原因是( )<br />A.水土流失<br />B.气候变暖<br />C.森林的破坏<br />D.自然灾害</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C、乱砍乱伐森林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环境污染会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生物不能再适应环境而死亡;生物入侵,我们知道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因此,造成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环境森林的污染和改变。C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1、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人类掠夺性砍伐、捕杀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的主要原因是( )<br />A.叶片小而薄<br />B.没有根<br />C.没有输导组织<br />D.生殖都离不开水</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BC、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 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被称为假根。苔藓植物的叶往往只有一层细胞,而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隐湿环境中,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结构也复杂的多。它的根、茎、叶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ABC不符合题意;<br />D、苔藓植物的受精必须借助于水,由于卵的成熟,促使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的破裂,精子游到颈卵器附近,通过破裂的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而与卵结合,其受精离不开水,因此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的腹面上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可见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天气转暖后,池塘水渐渐变绿,这和那类植物的大量生殖有关( )<br />A.藻类植物<br />B.苔藓植物<br />C.蕨类植物<br />D.种子植物</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春天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这些藻类在水中自养飘浮,池塘水渐渐变绿,使春水荡漾着绿波,故是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A符合题意;<br />B、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br />C、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环境中,C不符合题意;<br />D、种子植物大都生活在陆地上,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A<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种子植物,掌握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能够像现代人一样奔跑,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制造石器,具有语言能力的是( )<br />A.南方古猿<br />B.能人<br />C.直立人<br />D.智人</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50万年前,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A不符合题意;<br />B、能人生活在距今200万-150万年前能制造简单的工具,不具有语言能力,B不符合题意;<br />C、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20万年前,会打造不同的石器,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学会了用火、并开始狩猎,是人类进化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C符合题意;<br />D、智人生活在距今20-1万年前,相当于现在的人类,他们不仅完全直立,而且脑容量已经达到了现代入的大小(平均为1360mL),这标志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最后演化成为现代人,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C<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从猿到人的进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育种利用的是()<br />A.生态系统多样性<br />B.物种多样性<br />C.基因多样性<br />D.上述3种</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r />A、生态系统多样性: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和海洋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由此可见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育种利用的不属于生态系统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br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如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另外,还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由此可见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育种利用的不属于生物种类多样性,B不符合题意;<br />C、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水稻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C符合题意;<br />D、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只表现了基因多样性,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掌握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相互依赖,互相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br />A.栖息地和繁殖环境的改变与破坏<br />B.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br />C.环境污染日益严重<br />D.人类的大量捕杀</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br />A、栖息地的丧失使蛙类减少,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60%,A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A符合题意;<br />B、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B是正常环境下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B符合题意;<br />C、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B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br />D、人类的大量捕杀,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C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掌握1、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人类掠夺性砍伐、捕杀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r />A.肺炎链球菌是多个细胞组成的个体,能产生一串孢子进行生殖<br />B.真菌大多是多细胞的丝状体,有核膜把细胞核和细胞质分隔开来<br />C.真菌大多有菌丝伸入营养物质内吸收水和无机物,制造有机物<br />D.绿脓杆菌噬菌体可用来控制烧伤病人感染绿脓杆菌,这种噬菌体属于动物病毒</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链球菌属于细菌,为单细胞生物,能进行分裂生殖,A不符合题意;<br />B、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有多细胞的,如霉菌,体内有细胞核,属于有核生物,而真菌大多是多细胞的丝状体,有核膜把细胞核和细胞质分隔开来,B符合题意;<br />C、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真菌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体构成的,营养菌丝深入营养物质内吸收营养,C不符合题意;<br />D、根据病毒侵染细胞的不同,可以把病毒分为:专门侵染动物的病毒称为动物病毒,专门侵染植物的病毒称为植物病毒,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称为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绿脓杆菌噬菌体,是一种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属于细菌病毒,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掌握病毒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以及对细菌的理解,了解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狐大量灭杀,兔群的数量将会( )<br />A.上升<br />B.先上升后下降<br />C.下降<br />D.保持相对稳定</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B、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将鼠的天敌狐杀绝,则鼠的数量会先因狐的灭绝而上升,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下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B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br />A.一个池塘中的鱼<br />B.一片草地中的所有草<br />C.一个池塘<br />D.一片草地中的所有生物</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br />A、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鱼只有生物,A不符合题意;<br />B、一片草原的所有草只有生物,B不符合题意;<br />C、一片池塘,既包括了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符合题意;<br />D、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掌握生态系统概述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表示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下表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2/61ff2e3a/SYS201802240213412313702267_ST/SYS201802240213412313702267_ST.001.jpeg" width="527" height="1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A<br />B.B<br />C.C<br />D.D</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由图示不难看出Ⅰ到Ⅳ的逻辑关系是:Ⅰ包含Ⅱ、Ⅲ、Ⅳ三部分,Ⅱ、Ⅲ、Ⅳ的关系是并列。<br />A、I哺乳类、II鸟类、 II爬行类、 IV鱼类是并列关系,A不符合题意。<br />B、I细胞核里含有II染色体,II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分子和IIIDNA分子构成的,IV基因是有效的IIIDNA遗传片段。它们之间是包含关系,B不符合题意。<br />C、I藻类、II蕨类、III苔藓、IV裸子是并列关系,C不符合题意。<br />D、I种子包括II种皮、III胚、IV胚乳,且种皮、胚、胚乳是并列关系,与图示相符。</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种子的结构(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玉米(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水藻→虾→小鱼→大鱼”这条食物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br />A.水藻<br />B.虾<br />C.小鱼<br />D.大鱼</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在“水藻→虾→小鱼→大鱼”这条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大鱼。因此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大鱼。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链的相关知识,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家鸽循环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征是( )<br />A.身体呈现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br />B.骨薄,有的愈合,有的中空<br />C.胸肌发达,气囊辅助呼吸<br />D.心脏有四腔,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强</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身体呈现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这是身体结构与飞行相适应的特征,A不符合题意;<br />B、骨薄,有的愈合,有的中空这是身体结构特点,B不符合题意;<br />C、胸肌发达,气囊辅助呼吸,这是呼吸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征,C不符合题意;<br />D、家鸽的心脏四腔,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血液输送氧的能力强,是循环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征,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利用鸟的主要特征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鸟类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骨中空,内充空气,心脏分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两只狗为争夺一块骨头而发生争斗的行为是( )<br />A.取食行为<br />B.攻击行为<br />C.繁殖行为<br />D.领域行为</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B、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随着昼夜交替、季节变化、潮汐涨落产生有规律的昼夜节律行为、季节节律行为、潮汐节律行为。</p><p>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p><p>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p><p>动物占有繁殖或获取食物领域的行为和现象,叫领域行为。</p><p>两只狗为争夺一块骨头而发生争斗,是同种动物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的攻击行为。<br />B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利用动物行为的类型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动物行为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性为、社群行为.</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br />A.心脏跳动<br />B.鸟类育雏<br />C.狗算算术<br />D.蜜蜂采蜜</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心脏跳动是动物的生理活动,不是从外部可以觉察的活动;鸟类育雏属于繁殖行为、狗算算术属于学习行为、蜜蜂采蜜是捕食行为,都是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A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个物种将( )<br />A.再生<br />B.濒危<br />C.不可再生<br />D.受到威胁</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个物种的基因库将会消失,这个物种将灭绝不可再生。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等。C、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人们难以找到两片完全相同叶片,这一现象体现了( )<br />A.物种的多样性<br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r />C.遗传的多样性<br />D.环境的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C、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人们难以找到两片完全相同叶片,这一现象体现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C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相互依赖,互相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进化过程中人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br />A.脑容量增加<br />B.奔跑加快<br />C.后肢粗壮<br />D.语言能力逐渐加强</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增加了脑容量,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是人类的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演变成自然界的强者。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A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从猿到人的进化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鸵鸟是草原上的一种大型鸟类,它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器官分别是( )<br />A.奔跑、翅膀<br />B.飞行、下肢<br />C.飞行、翅膀<br />D.奔跑、下肢</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D、鸵鸟的羽毛既无飞羽也无尾羽,更无羽毛保养器--尾脂腺,羽毛着生方式为全部平均分布体表,无羽区与裸区之分,它的飞翔器官高度退化,想要飞起来就无从谈起了。 但是鸵鸟有长长的下肢,发达有力,利于奔跑,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物的运动方式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的相适应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为了迎合人们喜食野味的心态,某地区人们到处捕食野生动物猫头鹰、眼镜蛇、灵猫等,造成该地区近60年来农田中田鼠的数量剧增,这样做法会( )<br />A.人们获得了充足营养<br />B.增加了人们的经济收入<br />C.破坏野生动物所在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br />D.对环境没多大影响</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C、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破坏了野生动物所在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农田中田鼠的数量剧增,C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任何圈层的生物是( )<br />A.细菌类<br />B.人类<br />C.鱼类<br />D.哺乳类动物</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细菌外面有荚膜保护,遇到不良环境时看可以形成芽孢来度过不良环境。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芽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抗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抵抗性。在寒冷的极地,也发现了大量的藻青菌等细菌群落,海底温泉喷涌出高达350摄氏度的水流。海底热泉水从地下带上来许多硫酸盐,硫酸盐在高温高压下变成了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一些以硫化氢为营养的细菌以极快的速度繁衍。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世界大洋最深处超过11000米,发现了硫化菌。表明细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细菌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就可以到达生物圈的任何圈层,A符合题意。<br />B、人类主要生活在岩石圈,B不符合题意;<br />C、鱼类主要生活在水圈,C不符合题意;<br />D、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岩石圈,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南京中山陵一带有一种不起眼的小草—琉璃草,最新研究证实琉璃草具有抗淋巴结核的功效。这一发现说明许多现在还不了解的野生生物( )<br />A.具有直接价值<br />B.具有间接价值<br />C.具有潜在价值<br />D.没有价值</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如开发新药等。可见许多疑难杂症的攻克有待于对许多野生生物的深入研究,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需要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相互依赖,互相影响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过程,甲、乙、丙、丁为生物,请分析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2/61ff2e3a/SYS201802240213423103545228_ST/SYS201802240213423103545228_ST.001.png" width="330" height="1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能够使光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是图中的    , 它在生态系统中充当   的角色。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   。<br />(2)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   、   、   。<br />(3)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    , 它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   。<br />(4)如果图中的丁大量死亡,图中的   数量会随着减少,   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r />(5)乙→丁的过程中,能量流动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随着   进行的。<br />(6)由图可以看出,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以   形式循环的。</p></div></div>
<div><p>【答案】<br />(1)乙→丙→丁,乙,生产者,丁<br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br />(3)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br />(4)乙,丙<br />(5)呼吸,物质循环<br />(6)二氧化碳<br />【解析】解:(1)根据分析可知: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是消费者,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在甲、乙、丙、丁四类生物中,能形成一条食物链,该食物链是:乙→丙→丁;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并在生态系统中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而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丁;(2)根据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丙均为消费者。甲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因此,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②、③均表示的生理过程应该是呼吸作用。(3)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细菌、真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可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和产生氧气的过程。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归根到底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看出,细菌和真菌可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如图①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4)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在甲、乙、丙、丁四类生物中,能形成一条食物链,该食物链是:乙→丙→丁,当丁大量死亡时,丙因为没有天敌,数量会增加后减少,乙由于丙的增多会减少。(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乙→丁的过程中,能量流动是通过呼吸作用进行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并且是不循环的。(6)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br />所以答案是(1)乙→丙→丁、乙、生产者、丁;(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3)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4)乙、丙;(5)呼吸;物质循环;(6)二氧化碳。<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链的相关知识,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理解,了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两种微生物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2/61ff2e3a/SYS201802240213425682899532_ST/SYS201802240213425682899532_ST.001.png" width="247" height="1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字母A、B代表的生物分别是   和   。<br />(2)这两种微生物都具有的结构是:   、   、   。<br />(3)这两种微生物的主要区别是:    , A只有[   ]    , 而没有真正的   。<br />(4)从生殖方式上看,生物A的生殖方式是   生殖,而生物B的生殖方式包括   生殖和   生殖。</p></div></div>
<div><p>【答案】<br />(1)细菌,酵母菌<br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br />(3)有无成形的细胞核,③,遗传物质,细胞核<br />(4)分裂,出芽,孢子<br />【解析】解:(1)(2)(3)A图是细菌,B图是酵母菌。真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是二者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4)图甲无细胞核是细菌,细菌进行简单的分裂生殖,一个细菌横向分裂成两个细菌,这种生殖方式叫裂殖;图乙是酵母菌,有细胞核,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条件适宜时一般进行出芽生殖,在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足时一般进行孢子生殖。<br />所以答案是:(1)细菌、酵母菌;(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3)有无成形细胞核、③、遗传物质、细胞核;(4)分裂、出芽、孢子<br />【考点精析】利用细菌和真菌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真菌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请根据图回答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2/61ff2e3a/SYS201802240213431745758217_ST/SYS201802240213431745758217_ST.001.jpeg" width="174" height="17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中生产者是   。<br />(2)鼠、兔、蛇、狐、鹰都是动物,统称为   者。<br />(3)图中有   条食物链。<br />(4)如果狐大量减少,那么鼠和兔将会   。<br />(5)该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种成分没有画出来它是   者。<br />(6)如果受到DDT污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和   。</p></div></div>
<div><p>【答案】<br />(1)草<br />(2)消费<br />(3)5<br />(4)增加<br />(5)分解<br />(6)狐,鹰<br />【解析】解:(1)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图中草是生产者。(2)蛇、兔、鼠、狐、鹰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因此鼠、兔、蛇、狐、鹰都是动物,统称为消费者。(3)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食物链。(4)如果狐大量减少,那么兔和鼠会因为失去天敌的控制而数量增加。(5)图中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该生态系统中还有成分没有画出来它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6)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狐和鹰,所以如果受到DDT污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狐和鹰。<br />所以答案是:(1)草;(2)消费;(3)5;(4)增加;(5)分解;(6)狐、鹰。<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还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人和动物运动的结构模式图,请识图回答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2/61ff2e3a/SYS201802240213434400789597_ST/SYS201802240213434400789597_ST.001.png" width="473" height="18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当做图A动作时,肱二头肌处于   状态,肱三头肌处于   状态,使围绕   产生运动。<br />(2)当做A、B两动作时,会发现要完成A、B动作时是受   协调和控制。<br />(3)依据图示请简要概括出骨骼肌、关节、骨骼三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以   为杠杆、关节为   、   收缩为动力形成的。运动还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p></div></div>
<div><p>【答案】<br />(1)收缩,舒张,关节<br />(2)神经系统<br />(3)骨,支点,骨骼肌<br />【解析】解:(1)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图中A屈肘时,肱三头肌舒张,肱二头肌收缩。(2)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当做A、B两动作时,会发现要完成A、B动作时是受神经系统协调和控制。(3)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由骨和骨连接构成,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运动除神经系统调节外,还要消耗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br />所以答案是(1)收缩、舒张、关节;(2)神经系统;(3)骨、支点、骨骼肌;</p><p>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