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哪种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br />A.金鱼<br />B.扬子鳄<br />C.猕猴<br />D.袋鼠</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金鱼起源于我国,12世纪已开始金鱼家化的遗传研究,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A不符合题意;<br />B、扬子鳄或称作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中生代的“活化石”。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B项符合题意;<br />C、猕猴(学名 Macaca mulatta),猕猴属模式种.是亚洲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猴,也称为猢狲。猕猴也常被用于进行各种医学试验,C不符合题意;<br />D、袋鼠(kangaroo)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相互依赖,互相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原因( )<br />A.没有茎<br />B.没有根<br />C.没有大片叶<br />D.受精离不开水</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在叶的下表面上有孢子囊,里面有孢子,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的腹面上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可见蕨类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p><p>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br />A.生态旅游<br />B.法治管理<br />C.迁地保护<br />D.就地保护</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也叫迁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就地保护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种植药材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br />A.潜在价值<br />B.间接价值<br />C.直接价值<br />D.没有价值</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掌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就是( )<br />A.遗传多样性<br />B.环境多样性<br />C.物种多样性<br />D.生态系统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就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相互依赖,互相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 )<br />A.人工选择<br />B.天敌的影响<br />C.环境的改变<br />D.温度的改变</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人工选择是生物进化原因的一个方面,实质上也是在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A不符合题意;<br />B、生物的天敌是生物生存环境的一部分,生物进化的原因不可能仅仅是天敌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br />C、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C符合题意;<br />D、温度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一些生物的生存,但不会是所有生物进化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与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等几种猿的不同点有( )<br />A.孕期、染色体、平均寿命<br />B.尾、染色体、平均寿命<br />C.孕期、共患疾病、染色体<br />D.尾、牙齿、共患疾病</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人类月经期分别是30天、29-32天、30-31天、30-31天、28-30天;孕期分别是210天、233天、240天、265天、280天;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22对、24对、24对、24对、23对;平均寿命分别是31年、38年、40年、36年、74年。人在胚胎时期有尾;人和猿的牙齿数目、分类、功能相似,也有一些共患病如口蹄疫、肺炎等。因此人与猿的不同点有孕期、染色体、平均寿命。</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人类的起源的相关知识,掌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br />A.后肢粗壮<br />B.奔跑飞快<br />C.脑容量增加<br />D.群居生活</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是人类的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演变成自然界的强者。</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人类的进化,需要了解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br />A.数量越多<br />B.种类越丰富<br />C.越简单、越低等<br />D.越复杂、越高等</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 ),分类地位(越低等 );而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分类地位(越高等)。</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化石证据,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岛屿上存在两种桦尺蛾,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者的数量比: 两种桦尺蛾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0f381d85/SYS201802232345082851615696_ST/SYS201802232345082851615696_ST.001.png" width="509" height="10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工业煤烟使灰桦尺蛾变为黑桦尺蛾<br />B.灰桦尺蛾迁离,黑桦尺蛾迁入<br />C.自然选择的作用<br />D.定向变异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灰桦尺蛾和黑桦尺蛾。资料中:森林时期的桦尺蛾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灰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建工业区50年后,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灰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黑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然选择。</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自然选择学说,掌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探究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防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个放入5条大小即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0f381d85/SYS201802232345085446970000_ST/SYS201802232345085446970000_ST.001.jpeg" width="195" height="12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哪一瓶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动了?    .<br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那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br />(3)蚯蚓的呼吸依靠   <br />(4)来完成在本实验中设置甲瓶的作用是    .</p></div></div>
<div><p>【答案】<br />(1)乙<br />(2)水分<br />(3)湿润的体壁<br />(4)作对照<br />【解析】(1)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作用,所以乙瓶中由于缺少水而使蚯蚓无法完成呼吸,最后窒息而死,这一实验说明了环境中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br />(2)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人经烘干的肥沃土壤,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水。<br />(3)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br />(4)本实验的实验组为乙组,甲组起到对照作用;肥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br />所以答案是:(1)乙;(2)水分;(3)湿润的体壁;作对照</p><p>【分析】对照实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p><p>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p><p>【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请你据以有的知识补充图中的空缺:<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23/0f381d85/SYS201802232345088342825713_ST/SYS201802232345088342825713_ST.001.jpeg" width="345" height="25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    ②    ③    </p></div></div>
<div><p>【答案】哺乳类;两栖类;被子植物<br />【解析】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③代表的生物类群分别是哺乳类、两栖类、被子植物。<br />所以答案是:哺乳类;两栖类;被子植物<br />【考点精析】掌握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   ;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种内    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   的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丰富程度;基因组成;生态环境类型<br />【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组成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br />所以答案是:丰富程度;基因组成;生态环境类型</p><p><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相互依赖,互相影响.</p><p>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