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9:00:01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十四中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五四学制)(4)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p><p>A.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p><p>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绿色植物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生命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哪种特征(  )</p><p>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p><p>C. 生物能进行呼吸    D. 生物能生长</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述了初春小草的生长特点。因此,“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生命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能够生长的特征。<br />故选D。</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连续阴雨时,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会爬出洞穴,此现象与生物哪一因素有关?(  )</p><p>A. 能进行呼吸    B. 生活需要营养</p><p>C.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 能生长和繁殖</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土壤中水多,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导致土壤缺少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面,因此,“大雨过后,土壤中的蚯蚓会爬出洞穴”,是蚯蚓进行呼吸。<br />故选A。</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了探究东北虎的生活习性,科学家时常冒着生命危险在深山丛林中跟踪东北虎,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属于(  )</p><p>A. 调查    B. 观察    C. 收集资料    D. 实验探究</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为了了解某些情况而进行的多方面的考察是调查,A不符合题意;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因此科学家时常冒着生命危险在深山丛林中跟踪东北虎,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属于观察的方法,B符合题意;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如查阅书报、上网、调查、访问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查阅书报和上网,C不符合题意;实验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D不符合题意。<br />故选B。</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水鸭、蟹等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等生物归为一类,请问:他们是按照什么依据分类的(  )</p><p>A. 按照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p><p>B. 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p><p>C. 按照这些生物的数量</p><p>D. 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由题中的叙述可知,鲫鱼、金鱼、水草、荷花、水鸭、蟹等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松、柏、蝇、玫瑰、麻雀等生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可见它们的分类依据是生物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可见D符合题意。<br />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xa0;(&#xa0;&#xa0;&#xa0;&#xa0;)</p><p>A. 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p><p>B. 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p><p>C. 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p><p>D. 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不能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下列有关叙述中不可行的是(  )</p><p>A. 重新进行假设    B. 研究制定出科学的探究计划</p><p>C. 改变探究方法    D. 改进实验条件、器具或材料</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 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不能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研究制定出科学的探究计划,改变探究方法,改进实验条件、器具或材料重新进行实验;而不必重新进行假设。</p><p>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p><p>A. 一片农田    B. 泰山景区</p><p>C. 生物圈    D. 一条河中的所有的鱼</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ABC属于生态系统,D、只有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属于食物链的是(  )</p><p>A. 草→昆虫→青蛙→蛇→鹰    B. 草→蛇→昆虫→鹰</p><p>C. 阳光→草→兔→狼    D. 草→兔→狼→细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食物关系,A正确;昆虫、蛇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蛇不能被昆虫吃,B不正确;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包括非生物部分,C不正确;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D不正确。<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这段话所反应的食物链是(              )</p><p>A、蝉→螳螂→黄雀&#xa0;&#xa0;B、树→蝉→螳螂→黄雀</p><p>C、黄雀→螳螂→树&#xa0;&#xa0;D、黄雀→螳螂→蝉→树</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位于第二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位于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要想最经济地利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应该选择哪组食物结构?(     )</p><p>A.鱼和鸡蛋                            B.谷物和蔬菜</p><p>C.兔肉和水果                          D.豆腐和牛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消耗就越少。要想使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最经济的利用,应该以植物类植物为主。</p><p>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p><p>A.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p><p>B. 大气圈、水圈及岩石圈的全部</p><p>C. 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p><p>D. 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p>解: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地球上所有生物仅指生物部分,A错误;</p><p>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错误;</p><p>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仅指环境部分,C错误;</p><p>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活动中,可以保护生物圈的是(       )</p><p>A.伐木毁林、开辟农田    B.回收废旧电池</p><p>C.焚烧农作物的秸秆    D.围海造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砍伐森林,开辟农田导致大量树木及森林的砍筏,破坏生态平衡;A不符合题意;废电池的危害极大,废电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属汞、镉、锰、铅等.对于废旧电池,则应当及时回收,集中进行安全处理,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B符合题意;焚烧农作物的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利于生物圈的保护;C不符合题意;围海造田会使许多生物失去家园,不利于生物圈的保护。D不符合题意;</p><p>考点: 保护生物圈的意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要将显微镜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什么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p><p>A.右下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左上方</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若要将偏显微镜视野右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往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能往左上方移动到达视野中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率下,视野分别为甲和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8049f24d/SYS201712310046290704674610_ST/SYS201712310046290704674610_ST.001.png" width="186" height="11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若玻片往左移,则像也会往左移</p><p>B. 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p><p>C. 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p><p>D. 若在甲看到模糊的像,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 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识图分析作答.</p><p>A、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若玻片往左移,则像应向右移动,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p><p>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物像的放大倍数越小,体积变小,视野变得越亮,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甲的视野应比乙亮,故该选项说法正确;</p><p>C、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 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不可能都可观察到,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p><p>D、影像是否模糊,有多方面因素,换成乙后放大倍数过大,未必清晰,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重要标志是(       )</p><p>A.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                    B.肉食性动物大量增加</p><p>C.分解者大量增加                        D.生产者大量减少</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产生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绿色植物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 源,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受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的功能就难以维持,生物种类将减少,食物网将简化,大量生物的死 亡甚至绝灭,整个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p><p>考点: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p><p>A. 珊瑚虫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可以获得较多的阳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的生长</p><p>B. 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都是科学探究的方法</p><p>C.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p><p>D. 长江水灾和城市沙漠化与人类破坏环境有密切的联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此项忽视了非生物部分。珊瑚虫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可以获得较多的阳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都是科学探究的方法;长江水灾和城市沙漠化与人类破坏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都正确。<br />故选C。</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p><p>A. 人类已经征服自然,可以任意妄为</p><p>B. 地球宽广辽阔,自然资源取不尽,用不完</p><p>C. 人类活动,对宏大的地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p><p>D. 人类活动,已经达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步</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人类活动,已经达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步,对于人类已经征服自然,可以任意妄为;自然资源取不尽,用不完;人类活动,对宏大的地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等观念均是错误的,因此只有选项D的说法正确。<br />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p><p>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杨柳青青,麦浪滚滚,桃花含笑,杏花飘香,是你最熟悉的景色.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对文中的生物分类.</p><p>植物:_____;动物:_____.</p></div></div>
<div><p>【答案】  杨树、柳树、小麦、桃树、杏树  公鸡、牛、羊、爱犬、游鱼、双燕、蛙、流萤</p><p>【解析】试题分析: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等,植物一般不能自由运动,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一般能自由运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p><p>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等,文中提到的植物有杨树、柳树、小麦、桃树、杏树;动物有公鸡、牛、羊、爱犬、游鱼、双燕、蛙、流萤。</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p><p>(1)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节,这时池塘边会经常听到蛙鸣声,但是寒冷的冬天我们很难听到.这是由于_____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p><p>(2)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能体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_____.</p><p>(3)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经过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这反映了生物能_____的特性.</p><p>(4)成蛙能捕食稻田里的害虫,使水稻免受虫害,这反映了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p><p>(5)对青蛙进行分类:按照形态结构特点,青蛙属于_____.</p><p>(6)除了_____,生物都是由_____构成的.</p></div></div>
<div><p>【答案】  温度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长和繁殖  营养  动物  病毒  细胞</p><p>【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即形态结构把生物划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微生物界;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水生还是陆生和空中飞行;可以将生物划分为:水生生物、水陆两栖动物和陆生生物;按照生物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可以分为实验生物、经济生物、野生生物、观赏生物。</p><p>(1)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节,这时池塘边会经常听到蛙鸣声,但是寒冷的冬天我们很难听到,这是由于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r />(2)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能体现出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br />(3)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经过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这反映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特性。<br />(4)成蛙能捕食稻田里的害虫,使水稻免受虫害,这反映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r />(5)对青蛙进行分类:按照形态结构特点,青蛙属于动物。<br />(6)除了病毒,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04/15/3f055df9/SYS201807041505023266338560_ST/SYS201807041505023266338560_ST.001.png" width="291" height="16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它们能够通过_____作用制造有机物.图中没有画出的_____属于分解者.</p><p>(2)该生态系统中的兔和草、鹰与田鼠的关系是_____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生态系统内部形成了_____,它们彼此交错又会形成_____.</p><p>(3)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某种难以分解和排出的有毒物质DDT的污染,则_____  的体内污染物含量最高,原因是DDT_____.</p><p>(4)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_____的,如果超过这种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p></div></div>
<div><p>【答案】  草、灌木  光合  细菌、真菌  捕食  食物链  食物网  鹰  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且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  一定的自动调节  一定限度</p><p>【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灌木,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细菌、真菌主要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图中没有画出的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br />(2)兔吃草,鹰吃田鼠,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兔和草、鹰与田鼠的关系是捕食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生态系统内部形成了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又会形成食物网。<br />(3)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某种难以分解和排出的有毒物质DDT的污染,则鹰的体内污染物含量最高,原因是DDT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且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br />(4)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过这种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褐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的过程填写完整.</p><p>①_____:光照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p><p>②作出假设:_____</p><p>③制订并实施计划:在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为了确保实验只有这一个变量,应采用的方法是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_____,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如果只用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_____,原因是_____.</p><p>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49.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环境</p></td><td style="width:49.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一次</p></td><td style="width:49.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二次</p></td><td style="width:49.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三次</p></td><td style="width:49.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四次</p></td><td style="width:49.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五次</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明亮</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0</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0</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阴暗</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0</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9</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8</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0</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8</p></td></tr></table><p>&#xa0;</p><p>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_____</p><p>⑤表达和交流,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实验结束后应该对鼠妇做怎样的处理?_____.</p></div></div>
<div><p>【答案】  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光照  纸板  不能  用1只鼠妇结果偶然性很大,不足以说明问题  取5次的平均值  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将鼠妇放归自然</p><p>【解析】试题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p><p>(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因此①是:提出问题。<br />(2)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作出的假设是: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或光(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br />(3)制定实验方案:该实验设计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实验变量是光,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如果阴暗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明亮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就是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不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因为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br />(4)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要计算不同环境下5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多次实验的结果,可以减少误差。<br />(5)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一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九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做完实验后,把鼠妇放回大自然。</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十四中七级(上)期中生物试卷(五四学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