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第六中学等三校八年级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相比,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成分是( )<br />A.水蒸气<br />B.氢气<br />C.氧气<br />D.二氧化碳</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而现在的空气有约21%的氧气。因此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气体是氧气。<br />故答案为:C<br />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根据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进程来看,原始生命诞生于( )<br />A.原始海洋<br />B.原始大气<br />C.原始平原<br />D.原始土壤</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r />故答案为:A<br />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表中是几种生物和人的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异情况,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62%; 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width:62.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生物名称</p></td><td style="width:191.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与组成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异</p></td></tr><tr><td style="width:62.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黑猩猩</p></td><td style="width:191.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0</p></td></tr><tr><td style="width:62.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马</p></td><td style="width:191.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2</p></td></tr><tr><td style="width:62.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金枪鱼</p></td><td style="width:191.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1</p></td></tr><tr><td style="width:62.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向日葵</p></td><td style="width:191.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8</p></td></tr></table><p><br />A.黑猩猩<br />B.马<br />C.金枪鱼<br />D.向日葵</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由表可知,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的是向日葵。<br />故答案为:A<br />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色素C,这说明这些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br />A.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br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br />C.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br />D.在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根据化石形成的原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A不符合题意.<br />B、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B符合题意.<br />C、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C不符合题意.<br />D、越晚近的地层分较浅,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化石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类进化阶段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br />A.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br />B.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br />C.森林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br />D.森林古猿、直立人、智人、能人</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br />故答案为:A<br />人类的进化阶段:<br />①南方古猿:130cm-140cm,两足行走;<br />②能人:140cm-150cm,能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br />③直立人:150cm-160cm,会使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br />④智人:150cm-180cm,能绘画、狩猎、雕刻、捕鱼、修筑房屋、缝制衣物以及制造各种功能的石器和骨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类与黑猩猩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 )<br />A.人类是黑猩猩进化的一个分支<br />B.黑猩猩是人类的原始祖先<br />C.人类由黑猩猩进化而来<br />D.人类和黑猩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黑猩猩是类人猿的一种,人类与黑猩猩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黑猩猩和人类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br />所以答案是:D<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人类的起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br />A.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br />B.地形和气候的变化,使古猿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br />C.能人的脑容量和现代人相当<br />D.从森林古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到促进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不符合题意;<br />B、森林古猿生活在丛林中,是由于地形和气候发生变化,森林大量消失导致一部分古猿从树栖到陆地上生活,从而进化成人类的,B不符合题意;<br />C、能人的脑容量大约在630毫升,智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360毫升,已经达到了现代人的大小,C符合题意;<br />D、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原因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环境对森林古猿进行了选择,D不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C<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进化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现代类人猿的是( )<br />A.长臂猿<br />B.猩猩<br />C.黑猩猩<br />D.猴子</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长臂猿没有尾巴、颊囊和屁股上的胼胝,是类人猿,A不符合题意;<br />B、猩猩没有尾巴、颊囊和屁股上的胼胝,是类人猿,B不符合题意;<br />C、黑猩猩没有尾巴、颊囊和屁股上的胼胝,是类人猿,C不符合题意;<br />D、猴子有尾巴、颊囊和屁股上的胼胝,不是类人猿,D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D<br />【考点精析】掌握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br />A.界、门、纲、目、科、属、种<br />B.界、纲、门、目、科、属、种<br />C.界、门、纲、目、科、种、属<br />D.界、纲、门、目、属、科、种</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br />所以答案是:A<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类的单位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潮湿的台阶壁上往往会变成绿色,这是由于生长了( )的结果<br />A.绿色的藻类植物<br />B.绿色的苔藓植物<br />C.绿色的蕨类植物<br />D.绿色的开花植物</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苔藓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墙壁的背阴处,树木的背阴处、潮湿的台阶壁上等。<br />所以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松树与苹果树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 )<br />A.高大<br />B.不形成果实,种子裸露<br />C.不形成种子和果实<br />D.叶片形状</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苹果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能发育成果皮,因此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松树属于裸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裸露,不能形成果实.故选:B.<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种子植物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某植物已有根、茎、叶的分化,但没有花和种子,它应归为( )<br />A.苔藓植物<br />B.蕨类植物<br />C.被子植物<br />D.裸子植物</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不能形成种子,用孢子来繁殖后代。所以某植物已有根、茎、叶的分化,但没有花和种子,它应归为蕨类植物。<br />所以答案是:B<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同学们,2016年我们真的能迎来“猴年马月”,即2016年6月5日(芒种)至7月3日(小暑前夕).下列不属于猴和马主要特征的是( )<br />A.体温不恒定<br />B.胎生、哺乳<br />C.牙齿分化<br />D.用肺呼吸</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猴和马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特征: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br />所以答案是:A<br />【考点精析】利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组动物生殖方式均属于胎生的是( )<br />A.鲸、金丝猴、青蛙<br />B.鲨鱼、大熊猫、狮子<br />C.鲸、狗、黑猩猩<br />D.家兔、蛇、家鸽</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鲸、金丝猴属于哺乳动物,属于胎生,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生殖方式是卵生,A不符合题意;<br />B、鲨鱼属于鱼类,生殖方式是卵生,B不符合题意;<br />C、鲸、狗、黑猩猩属于哺乳动物,生殖方式属于胎生哺乳,C符合题意;<br />D、蛇属于爬行动物生殖方式属于卵生,D不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C<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的相关知识,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1年发现的十大怪异新物种名单,其中有一种动物──沃尔特小羚羊,该动物最早在西非的丛林肉市场被发现.经鉴定,它体表被毛,用肺呼吸,胎生哺乳.请你判断,它属于( )<br />A.  两栖动物<br />B.鱼类<br />C.哺乳动物<br />D.爬行动物</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经鉴定,沃尔特小羚羊的体表被毛,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因此它属于哺乳动物。<br />所以答案是:C<br />【考点精析】利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 )<br />A.营养物质、空气、阳光<br />B.立足的地方及空气和水<br />C.生活的水域、空气和阳光<br />D.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br />所以答案是:D<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br />A.氧气浓度<br />B.海水温度<br />C.光照强度<br />D.盐的浓度</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所以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昆虫的是( )<br />A.蜻蜓<br />B.蝗虫<br />C.蝴蝶<br />D.蜘蛛</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蜻蜓、蝗虫、蝴蝶的身体都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足和触角也分节,体表有外骨骼等特征都属于节肢动物的昆虫纲;蜘蛛的躯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一体,无触角,无翅,成虫有足4对,属于节肢动物的蛛形纲。<br />所以答案是:D<br />【考点精析】利用节肢动物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 )<br />A.生态系统<br />B.大气圈<br />C.水圈<br />D.以上都不对</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br />所以答案是:A<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类较好的适应了陆地生活,最关键的一点是( )<br />A.用肺呼吸<br />B.体温能够随环境温度发生变化<br />C.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br />D.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和甲</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两栖动物,精卵在水中结合,幼体在水中发育,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爬行动物,体内受精,能够产大型硬壳卵,生殖和发育不需要水,这是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较好的适应了陆地生活最关键的一点。<br />所以答案是:C<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两栖动物(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 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还要掌握爬行动物(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产羊膜卵;体温不定)的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哪种生物不属于分解者( )<br />A.真菌<br />B.蘑菇<br />C.细菌<br />D.病毒</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真菌、蘑菇、细菌主要是腐生,都属于分解者。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活细胞内,靠寄主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维持生活,因此病毒属于消费者。<br />所以答案是:D<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病毒和细菌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病毒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片稻田中生活着虫、蛙和蛇等生物,该片稻田长期被重金属镉污染.如果用长方形的大小代表四种生物体内镉的量的多少,则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各生物体内镉积累量关系的是( )<br />A.<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c02eb093/SYS201707192037543508164026_ST/SYS201707192037543508164026_ST.001.png" width="56" height="7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B.<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c02eb093/SYS201707192037543508164026_ST/SYS201707192037543508164026_ST.002.png" width="43" height="7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C.<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c02eb093/SYS201707192037543508164026_ST/SYS201707192037543508164026_ST.003.png" width="60" height="7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D.<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c02eb093/SYS201707192037543508164026_ST/SYS201707192037543508164026_ST.004.png" width="41" height="7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因此在“食物链:稻→虫→蛙→蛇”中体内镉积累量从少到多依次是稻、虫、蛙、蛇.<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食物链,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下列各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的是( )<br />A.绿色植物→鼠→猫头鹰<br />B.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br />C.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br />D.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所以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的是最短的即绿色植物→鼠→猫头鹰。<br />所以答案是:A<br />【考点精析】掌握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被称为“地球的肾”的是( )<br />A.湿地生态系统<br />B.草原生态系统<br />C.荒漠生态系统<br />D.森林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水质较多,很多种类的沼泽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湿地还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的肾”。<br />故答案为:A<br />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特点:</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27.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 style="height:12pt"><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类型</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森林生态系统</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草原生态系统</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海洋生态系统</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湿地生态系统</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农田生态系统</p></td></tr><tr style="height:12pt"><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分布特点</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较湿润地区</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干旱地区</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整个海洋</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沼泽河流湖泊等</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农田</p></td></tr><tr style="height:12pt"><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物种</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繁多</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较多</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繁多</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较多</p></td><td style="width:7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1pt; vertical-align:top"><p>农作物为主</p></td></tr></table><p>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br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br />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br />海洋生态系统: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生产氧气的70%;<br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地球之肾;<br />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农作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为防止鸟吃草籽,有人将人工种草试验区用网罩起来,结果造成试验田牧草发育不良,这主要原因是( )<br />A.土壤贫瘠<br />B.食物链被破坏<br />C.光照不足<br />D.鸟吃掉草籽</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在天然草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组成的食物链。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食物链未被破坏,牧草生长良好。</p><p>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草原存在着“牧草→鼠→蛇→鹰”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的是( )<br />A.牧草<br />B.鼠<br />C.蛇<br />D.鹰</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在食物链:牧草→兔→狐→狼中狼的营养级最高、草的营养级最低,DDT含量最多的是鹰。<br />故答案为:D<br />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     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    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自然选择;适应<br />【解析】《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br />故答案为:自然选择;适应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br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br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br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br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分析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br />材料一:从距今300多万年前的“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骨比较细短,下肢骨比较粗长,而且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构成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脊柱呈“S”形.<br />材料二:距今175万年前的“东非人”使用过的石块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br />(1)下面哪种人生活的时代离我们最远_____<br />A.“露西”和她的伙伴<br />B.东非人<br />C.北京猿人<br />D.中国的黄帝和他的部落<br />(2)根据“材料一”请你推测出“露西”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br />(3)“材料二”表明“东非人”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p></div></div>
<div><p>【答案】<br />(1)A<br />(2)直立行走<br />(3)制造简单工具<br />【解析】(1)“露西”生活在距今300万年以前,她已经能够独立行走。“露西”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被看作是人类起源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一,约有320万年历史。<br />(2)“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骨比较细短,下肢骨比较粗长,而且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构成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脊柱呈“S”形。说明“露西”的运动方式是直立行走。<br />(3)“东非人”使用过的石块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表明“东非人”已经具有制造简单工具的能力。<br />所以答案是:(1)A;(2)直立行走;(3)制造简单工具<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进化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六种动物的形态图(图中比例不是按动物大小来确定的),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4/09/11/1e166530/SYS201804091137325364592009_ST/SYS201804091137325364592009_ST.001.png" width="474" height="12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根据图中动物体内有无脊柱这一特征,可将图中的动物分为     和     大类<br />(2)无脊椎动物有     。<br />(3)属于哺乳类的动物有    <br />(4)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有    <br />(5)两栖类动物有    <br />(6)能够用肺和气囊呼吸的动物有    </p></div></div>
<div><p>【答案】<br />(1)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br />(2)E(蚊)<br />(3)C(蝙蝠)、D(鲸)<br />(4)B(鱼)、D(鲸)<br />(5)A(蛙)<br />(6)A(蛙)、C(蝙蝠)、D(鲸)、F(企鹅)<br />【解析】(1)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如图中动物可以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即一类是E属于无脊椎动物,一类是A、B、C、D、E属于脊椎动物。<br />(2)由上可知,A(蚊)属于无脊椎动物。<br />(3)C(蝙蝠)、D(鲸)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因此属于哺乳动物,A青蛙属于两栖类,B鱼属于鱼类,E蚊属于节肢动物,F企鹅属于鸟类。<br />(4)图中的B(鱼)、D(鲸)都生活在水中,属于水中生活的动物。<br />(5)由(3)可知,A青蛙属于两栖类,其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br />(6)不同的动物其呼吸器官不同,如:A(蛙)、C(蝙蝠)、D(鲸)、F(企鹅)都用肺呼吸;B鱼,用鳃呼吸;E蚊,用气管呼吸。<br />所以答案是:(1)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2)E(蚊);(3)C(蝙蝠)、D(鲸);(4)B(鱼)、D(鲸);(5)A(蛙);(6)A(蛙)、C(蝙蝠)、D(鲸)、F(企鹅)<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 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4/09/11/1e166530/SYS201804091137329262820724_ST/SYS201804091137329262820724_ST.001.png" width="194" height="15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该食物网中有一只食物链没有画完,请在如图中补充完整<br />(2)图中有     条食物链.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小麦属于     ,其他动物属于     ,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和    <br />(3)若蛇被大量捕杀,鼠的数量会    <br />(4)如果为了消灭害虫,在小麦上喷洒难降解的有机磷农药,则农药中的有毒物质最多是    </p></div></div>
<div><p>【答案】<br />(1)鹰捕食青蛙<br />(2)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br />(3)增加<br />(4)鹰<br />【解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小麦→蝗虫→青蛙→蛇→鹰;小麦→鼠→鹰;小麦→鼠→蛇→鹰; 因此图中未画出完整的食物链是小麦→蝗虫→青蛙→蛇→鹰。<br />(2)图中有3条食物链,生产者只有小麦,其它动物都是消费者。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成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食物网中具有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r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中的生物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大量捕杀蛇,鼠由于缺少天敌,大量繁殖数量增加。<br />(4)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br />所以答案是:(1)鹰捕食青蛙;(2)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3)增加;(4)鹰<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概述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