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p><p>A. 实验与分析 B. 实验与证据 C. 观察与实验 D. 亊实与证据</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br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br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将切片标本放置在对好光的显微镜载物台上,使被观察的标本正对通光孔.切片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下一步将要进行的操作是( )</p><p>A. 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前端接近切片为止</p><p>B. 左眼看着目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看到较清晰的物像为止</p><p>C. 单眼看着目镜,上下转动粗准焦螺旋,直至看到较清晰的物像为止</p><p>D. 用眼注视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直至看清物像为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然后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的两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物镜接近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看着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可见A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用生物整体,或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材料制成的玻片标本,称为( )</p><p>A. 涂片 B. 玻片 C. 装片 D. 切片</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玻片标本按制作方法可分为:切片、涂片和装片。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涂片是用液体的生物材料(如细菌培养液、血液)经过涂抹制成的;装片是用从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仔细观察如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89c801ce/SYS201808081123047849628789_ST/SYS201808081123047849628789_ST.001.png" width="332" height="26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p><p>B.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p><p>C. 生物都能够适应任何环境</p><p>D. 阳光是影响生物生存的唯一因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图片中的各种现象充分说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对照实验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不正确的是( )</p><p>A. 对照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p><p>B. 除了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余的变量保持相同即可</p><p>C. 除了要严格控制研究的变量外,其余变量也要严格控制</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对照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p><p>对照试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除了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应相同且适宜,B错误;</p><p>除了要严格控制研究的变量外,其余变量也要严格控制,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蚂蚁利用触角将找到食物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蚂蚁,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 )</p><p>A. 捕食关系 B. 共生关系 C. 互助关系 D. 寄生关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蚂蚁利用触角将找到食物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蚂蚁,是蚂蚁的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种互助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生态系统槪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 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p><p>B. 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相同和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p><p>C. 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p><p>D.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A错误;<br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B错误;<br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C正确;<br />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可以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但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最简单的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没有消费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澳大利亚曾发生牛粪太多破坏草场现象,后来从中国引进一种动物﹣﹣蜣螂,有效地解决了牧场上大量牲畜粪便堆积问题.请问,蜣螂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p><p>A. 生产者 B. 分解者</p><p>C. 消费者 D. 消费者和分解者</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蜣螂是腐生动物,主要靠分解牲畜粪便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能有效地解决牧场上大量牲畜粪便堆积问题。所以蜣螂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被称为“地球之肾”生态系统是( )</p><p>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p><p>C. 湿地生态系统 D. 湖泊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地球之肾”主要是指湿地生态系统,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常被称为生产者,其原因是( )</p><p>A. 能利用自然界现成的有机物</p><p>B. 能利用自然界现成的无机物</p><p>C. 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p><p>D. 既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又能利用有机物合成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绿色植物通常被称为生产者,其原因是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人类已经能够适应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生活.但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造成诸如温室效应、粮食短缺等环境问题”对这句话的全面理解为( )</p><p>A. 生物的生存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p><p>B. 生物的生存都能影响一定的环境</p><p>C. 生物的生存都在破坏一定的环境</p><p>D. 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一定的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人类已经能够适应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生活。”这说明生物必需适应环境。如在沙漠地区植树必须选择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成活率才高,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植物(水莲水杉)则很难成活。“但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造成诸如温室效应、粮食短缺等环境问题。”这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故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物质转变的角度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p><p>A. 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p><p>B. 把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p><p>C. 把气体变为有机物</p><p>D. 把自然界中的废弃物转变为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89c801ce/SYS201808081123063964252887_DA/SYS201808081123063964252887_DA.001.png" width="270" height="3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由公式可知光合作用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转化,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二是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可见A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植物叶脉中含有导管和筛管,其主要作用是( )</p><p>A. 都能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p><p>B. 导管运输水,其他物质都通过筛管运输</p><p>C. 导管是运输有机养料的通道,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p><p>D. 导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筛管是运输有机养料的通道</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导管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细胞,筛管把有机养料自上而下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细胞,可见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黑暗中生长的黄豆芽呈黄色,在光下生长的黄豆芽呈绿色,合理的解释是</p><p>A. 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照</p><p>B.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p><p>C. 光是一切生物生长的必要条件</p><p>D. 绿色植物生长离不阳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在黑暗中生长的黄豆芽呈黄色,在光下生长的黄豆芽呈绿色,因为在黑暗中生长的黄豆芽没有见光,因此长出的黄豆芽呈黄色,而不是绿色,而在光下生长的黄豆芽,能形成叶绿素,因此呈绿色,此现象表明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是( )</p><p>A.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p><p>B.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p><p>C. 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p><p>D. 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上中层和岩石圈的上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探究“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p><p>(1)取3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标号为甲、乙、丙,向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加入等量的泥沙和水藻.</p><p>(2)向三瓶中放入种类相同,大小和生理状况相似的小鱼各两条.再在甲瓶中多放入三条小鱼.</p><p>(3)将甲、乙瓶放在散射光下,将丙瓶放在黑暗中.</p><p>上述实验装置如图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89c801ce/SYS201808081123070229717126_ST/SYS201808081123070229717126_ST.001.png" width="324" height="16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甲和乙对照,唯一的变量是__.</p><p>(2)乙和丙对照,唯一的变量是__.</p><p>(3)图中所示三个小生态瓶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__瓶,原因是__.</p><p>(4)三个小生态瓶中都放入水藻的目的是__.</p></div></div>
<div><p>【答案】 小鱼的数目 光 乙 乙瓶中水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小鱼提供氧气 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小鱼提供氧气</p><p>【解析】(1)实验装置甲、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小鱼的数目。<br />(2)实验装置丙、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br />(3)甲装置中的小鱼最多,因小鱼争夺氧气较快死亡,乙瓶中水藻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小鱼提供氧气。瓶中小鱼生存时间比甲瓶中小鱼生存时间长。丙装置由于放在黑暗中,条件是无光,所以装置中的绿色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装置中的小鱼与绿色水草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装置中的小鱼因缺少氧气最先死亡。<br />(4)水藻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小鱼提供氧气。</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p><p>1856年夏天,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要帮助酒厂解决酒变酸的问题.巴斯德在显微镜下一次又一次地仔细观察发酵过程,对交酸和未变酸的酒反复进行比较,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发酸的真正原因是一种看不见的微生物在起作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作用后产生的酒质各不相 同,酒变酸实际上是一种灰白色的杆状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巴斯德把这种微生物称为乳酸杆菌.</p><p>巴斯德进而研究消灭使酒变酸的乳酸杆菌的方法,通过许多次实验,他发现当把酒加热到55℃时,可杀死酒中的乳酸杆菌而酒质不受影响;若此时将洒密封保存,则酒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变酸.巴斯德的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业,这种方法被称为巴氏消毒法.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酿酒、制作饮料等.直到现在还在使用.</p><p>问题:</p><p>(1)阅读上述资料发现,巴斯德一共解决了两问题,分别是:①__,②__.</p><p>(2)巴斯德通过观察与实验,得出一个结论:使酒变酸的微生物是__.</p><p>(3)巴斯徳在研究“消灭使酒变酸的乳酸杆菌的方法”时,作出的假设可能是__.</p></div></div>
<div><p>【答案】 发现使酒变酸的微生物是乳酸杆菌 把酒放在50~60℃下加热0.5h,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 乳酸杆菌 加热能杀死乳酸杆菌;加热到55℃时,可杀死酒中的乳酸杆菌</p><p>【解析】(1)据资料可见:巴斯德共解决了两大问题:①发现使酒变酸的微生物是乳酸杆菌,②把酒放在50~60℃下加热0.5h,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br />(2)据资料可见:酒变酸实际上是一种灰白色的杆状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巴斯德把这种微生物称为乳酸杆菌。<br />(3)巴斯徳在研究“消灭使酒变酸的乳酸杆菌的方法”时,作出假设:加热能杀死乳酸杆菌。</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同学所做的“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89c801ce/SYS201808081123073502607262_ST/SYS201808081123073502607262_ST.001.png" width="477" height="16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A图进行黑暗处理的目的是__.</p><p>(2)B图有一片叶上下表面相同位置用不透光的纸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与不遮光的部分进行实验__.</p><p>(3)C图是将处理过的绿叶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其目的是__.</p><p>(4)E图是实验得到的结果:滴加碘液后用清水冲洗,可见,遮光部分不变色,不遮光部分将变为__色.</p><p>(5)该实验证明了__.</p></div></div>
<div><p>【答案】 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或运走 对照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蓝 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p><p>【解析】(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或运走。<br />(2)B图有一片叶上下表面相同位置用不透光的纸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与不遮光的部分进行实验对照,看看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br />(3)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C图是将处理过的绿叶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其目的是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br />(4)E图是实验得到的结果:滴加碘液后用清水冲洗,可见,遮光部分不变色,不遮光部分将变为蓝色。<br />(5)该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