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单元检测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利的是 ( )</p><p>A、植树造林 B、歼灭森林中的狼虎</p><p>C、开垦荒地 D、使用化学杀虫剂</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也遭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前景才是乐观的,我们要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入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入的需求,歼灭森林中的狼虎、开垦荒地、使用化学杀虫剂,不符合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应符合的原则是( )</p><p>A. 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B. 使产出和输入达到平衡</p><p>C. 尽量减少生物种类 D. 提高沼气池的转化效率</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应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生态农业应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产出要大于输入,B错误;生态农业中应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生物之间相互牵制,达到一种动态乎衡,不能减少生物种类,C错误;提高沼气池的转化效率是生态农业的措施或注意点,而不是原则,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p><p>A. 植树造林 B. 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法纪</p><p>C.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 对工业废水、废气进行处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法纪、对工业废水、废气进行处理、植树造林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保护生物圈,我们反对</p><p>A.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B. 焚烧秸杆</p><p>C. 利用清洁能源 D. 环保宣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空气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它们来自工厂废气和城市汽车尾气。焚烧秸杆会使空气中烟尘增多,加剧大气污染。</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目前泰兴开始推行公共自行车政策,此举措既便利了公众也可以减少</p><p>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 C. 土壤污染 D. 固体废弃物污染</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汽车在使用常规的能源时,尾气中的大气污染物有:烟尘及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等多种有害化合物,这些物质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可见推行公共自行车政策,此举措既便利了公众又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与猿的不同点有( )</p><p>A. 孕期、染色体、平均寿命 B. 尾、染色体、平均寿命</p><p>C. 孕期、共患疾病、染色体 D. 尾、牙齿、共患疾病</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人类月经期分别是30天、29-32天、30-31天、30-31天、28-30天;孕期分别是210天、233天、240天、265天、280天;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22对、24对、24对、24对、23对;平均寿命分别是31年、38年、40年、36年、74年。人在胚胎时期有尾;人和猿的牙齿数目、分类、功能相似,也有一些共患病如口蹄疫、肺炎等。因此人与猿的不同点有孕期、染色体、平均寿命。</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p><p>①荒漠面积太大 </p><p>②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p><p>③森林覆盖率低,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p><p>④种树太少.</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p><p>解: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低,又加上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对草原的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导致土地沙漠化.故②③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态农业主要特点有( )</p><p>A. 结构协调、合理种养 B. 具有良好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资源高效利用</p><p>C. ABD三项都是 D. 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因此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结构协调、合理种养;该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内部良性循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该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通过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是指( )</p><p>A. 氧气 B. 硫化氢等有毒气体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相当于给地球盖上了一层棉被,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多。</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项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 )</p><p>A. 农田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生物圈</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造成水域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是( )</p><p>A. 气候的变化 B. 细菌的大量滋生 C. 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D. 人类生产、生活废物的排放</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类的活动使水域环境遭到污染:工厂排放的废水,人们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都会造成水的污染。水的污染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时还会使人中毒。农田和果园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造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气体是( )</p><p>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二氧化氮 D. 氮气</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导致“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p><p>A. 臭氧层的破坏</p><p>B. 太阳黑子的大爆发</p><p>C. 工业化生产向大气中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p><p>D. 空调的使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温室效应”是由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引起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正常含有的气体,生物圈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者来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生物圈中由于煤炭燃料的大量开发使用,加上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短期内迅速含量增加,使大气的温度升高,被成为温室气体。</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通过模拟酸雨影响种子的萌发试验得出的结论是( )</p><p>A. 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B. 降低种子的萌发率</p><p>C. 对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D. 无法确定对种子萌发的影响</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硫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因此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通过实验这些种子全部或大多数不萌发(不考虑种子的自身条件、休眠等),就能说明是种子萌发受酸雨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①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p><p>②人口猛增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p><p>③只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可无限制增长人口</p><p>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随着人口的过渡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下降。同时,人口过渡增长导致的失业问题可能引发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虽然是制约人口增长的众多因素之一,但人不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能够生存的,衣、住、行、资源、环境以及教育、医疗和就业等众多问题,同样在制约着人口的增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 农田中的水稻和稗草间主要是竞争关系 B. 河流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毫无关联</p><p>C. 猫头鹰在夜间活动是对光照变化的适应 D. 生物普遍适应环境且类型各不相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农田中的水稻和稗草间相互争夺水分、阳光等,因此主要是竞争关系,A正确;河流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通过水循环和大气循环相互关联,B错误;猫头鹰在夜间活动是对光照变化的适应,C正确;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且类型各不相同,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p><p>A. “生物圈Ⅱ号”的失败说明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p><p>B. 细胞学说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建立起来的</p><p>C. 癌细胞的分裂速度比正常细胞快</p><p>D. 无土栽培的植物生长不需要无机盐</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必须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p><p>B、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许多科学家的观察和论证,逐渐建立了“细胞学说”.</p><p>C、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有无限生长、转化和转移三大特点,的分裂速度比正常细胞</p><p>D、无土栽培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可以更合理的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 )</p><p>A. 酸雨 B. 温室效应 C. 臭氧层破坏 D. 前三项都是</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全球性大气污染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p><p>酸雨: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故A符合题意。</p><p>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不断上升的现象,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的问题。故B符合题意。</p><p>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及减少含氮废气的排放等,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关键。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生物都生活在( )</p><p>A.生物圈 B.岩石圈 C.大气圈 D.水圈</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据此答题.</p><p>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故A是正确的.</p><p>故选A</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立体农业主要是指依靠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集约化经营,以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立体农业包括立体_________和立体养殖业.</p></div></div>
<div><p>【答案】种植业</p><p>【解析】立体农业主要是指依靠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集约化经营,以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立体农业包括立体种植业和立体养殖业。</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到目前为止,_________是我们发现的唯一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场所.也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场所.</p></div></div>
<div><p>【答案】地球</p><p>【解析】从生物圈Ⅱ号失败的例子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适合生物生存的场所,生物圈中的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修正液是同学们常用的一种文具,打开盖后,有刺激性的气味。我们不禁要问:修正液对人体有伤害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p><p>(实验材料:修正液 小白鼠6只 老鼠的食物——米饭 可关小白鼠的笼子)</p><p>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你觉得可能出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 修正液会对动物有伤害吗 修正液会对动物有伤害(或修正液对动物没有伤害) ①取食物两份,其中一份拌有修正液,一份没有拌修正液,分别放人两个笼子中;②将6只小白鼠分成两组,每组3只,分别放人以上的两个笼子中;③观察6只老鼠进食的情况; ④如果不吃,可以强行将食物喂给小白鼠; ①吃了拌修正液的食物的小白鼠出现类似中毒的症状,而吃没有拌修正液的食物的小白鼠正常;②另一种可能是小白鼠均没有出现异常 如出现第一种情况:说明修正液对动物有伤害。 如出现第二种情况:说明修正液对动物没有伤害</p><p>【解析】(1)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修正液对人体是否有伤害,所使用的材料是小白鼠,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修正液会对动物(或小白鼠)有伤害吗?<br />(2)假设不能随便作出,应有一定的依据,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本探究可作出下列假设:修正液会对动物有伤害。<br />(3)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①取食物两份,其中一份拌有修正液,一份没有拌修正液,分别放人两个笼子中;②将6只小白鼠分成两组,每组3只,分别放人以上的两个笼子中;③观察6只老鼠进食的情况;④如果不吃,可以强行将食物喂给小白鼠。<br />(4)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两种情况:①吃了拌修正液的食物的小白鼠出现类似中毒的症状,而吃没有拌修正液的食物的小白鼠正常;②另一种可能是小白鼠均没有出现异常。<br />(5)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出现第一种情况,说明修正液对动物有伤害;如出现第二种情况,说明修正液对动物没有伤害。</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田园风光,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也是一种新型园林形式一一观光农业的形式.山区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可以在荒山上种植各种果树和茶叶,培育园林绿化树种、花卉、盆景,还可以在房前屋后、塑料大棚中种植各种瓜果、蔬菜.每当春暖花开之时、或是硕果累累的秋天,游人如织,游玩采摘尽兴之后,还有无公害绿色食品享用,深受都市人青睐.</p><p>(1)步人生态园区,会被塑料大棚中的反季节蔬菜所吸引.请你从有利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的角度考虑,冬天和早春塑料大棚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大棚中施加有机肥,可适当提高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提高了蔬菜________ 作用的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温度,可抑制蔬菜的________ 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p><p>(2)想感受清新的空气,请到生态园区来.这里有最大的“空气净化器”一一绿色植物,能很好的维持生物圈中的_________</p><p>(3)来到盆景花卉区,你会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一位游客忍不住在桅子树上剪下一段带 叶的枝条,先将其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再把装置放在阳光下照晒至叶脉微红,最后将枝条纵向切开,观察到只有________ 被染红,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________ 来运输的.由此他联想到植物在开花结果期间需水量增大,吸收作用加强,此时所吸收的水分将主要用于植物的________ 作用.</p></div></div>
<div><p>【答案】 保温 光合 呼吸 碳一氧平衡 木质部 导管 蒸腾</p><p>【解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要想提高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让合成的有机物多而分解的少,就会有更多的有机物剩余,就会增产。</p><p>(1)冬天和早春塑料大棚的主要作用是保温。大棚中施加有机肥,可适当提高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夜晚适当降温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使其分解的有机物少,使更多的有机物得以积累,进而增产。<br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还能够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制造氧气排到大气中,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从而为人类和一切需氧生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把绿色植物称为“空气净化器”。 <br />(3)植物茎中的木质部中有导管。桅子树上剪下一段带叶的枝条,先将其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再把装置放在阳光下照晒至叶脉微红,最后将枝条纵向切开,观察到只有木质部被染红,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来运输的。我们知道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由气孔散失,只用很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__ 年前,“东非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_ 年前,“露西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_ 年前。</p><p> </p></div></div>
<div><p>【答案】 50万 -20万 175万 00万</p><p>【解析】“北京猿人”是生活在大约距今50万至20万年前的直立人;“东非人”生活在距今175万年前;“露西人”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03年7月,一个巨大的雷击使某林区发生森林大火.大火蔓延了数个月时间,总共210平方公里森林和居民区变成了灰烬.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森林系统被破坏了.大火过后很长时间,地面上只能生长出星星点点的杂草,却再也不能恢复成茂密的森林了.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p><p>(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p><p>(2)你认为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有哪些方面?</p></div></div>
<div><p>【答案】 由于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导致森林再也不能恢复原样 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p><p>【解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受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度;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p><p>(1)通过材料说明:由于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导致森林再也不能恢复原样。<br />(2)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利用甲烷菌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气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12/10/40dc6826/SYS201810121008234879183236_ST/SYS201810121008234879183236_ST.001.png" width="272" height="17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该生态系统中,桑与蚕是________关系. </p><p>(2)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________. </p><p>(3)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 </p><p>(4)如果DDT进入该生态系统,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________. </p><p>(5)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捕食(2)(3)(4)(5) 腐生的细菌 太阳光 鱼 桑叶→蚕(蚕沙)→鱼</p><p>【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竞争、相互合作。</p><p>(1)通过上图可以看出蚕以桑叶为食,所以桑与蚕的关系是捕食关系。<br />(2)腐生微生物可以把动物的尸体、死去的植物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还有氮气,重新回归自然参与物质的循环,如果没有腐生微生物,物质就不能循环。所以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腐生的细菌。<br />(3)太阳能首先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然后,逐级被各种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腐生生物利用,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生物圈中,所以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br />(4)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铜等重金属和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的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生物的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就越多,所以该生态系统,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鱼。</p><p>(5)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图中的一条食物链:桑叶→蚕(蚕沙)→鱼。</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城市已将原来的简易垃圾箱换成了分类垃圾箱(如图)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08/10/2e1c5497/SYS201810081007417746502333_ST/SYS201810081007417746502333_ST.001.png" width="162" height="17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从垃圾箱上的标志可以判断,甲中装入的应该是不可回收垃圾,乙中装入的应是_____垃圾.</p><p>(2)请将以下生活垃圾进行分类:①废报纸;②易拉罐 ③厨房垃圾 ④塑料桶 ⑤烟头.应装入甲中的是_____,应装入乙中的是_____(填代号).</p><p>(3)其实,即使是人民公认的不可回收垃圾,有些也可以变废为宝,请写出一种对其进行科学利用的方法:_____.</p></div></div>
<div><p>【答案】 可回收 ③⑤ ①②④ 焚烧法、填埋法和堆肥等方法</p><p>【解析】图示中甲垃圾箱上的标志表示“不可回收垃圾”,乙垃圾箱所带的标志是“可回收垃圾”。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人造合成材料包装.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废弃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p><p>(1)甲中应装入的是“不可回收垃圾”,乙垃圾箱所带的标志是“可回收垃圾”。</p><p>(2)厨房垃圾、烟头属于生活垃圾,不能回收利用,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应放入甲垃圾箱中;废报纸、易拉罐、塑料桶可回收利用,应放入乙垃圾箱内。</p><p>(3)我国目前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焚烧法、填埋法和堆肥等方法。</p></div>
页:
[1]